在小学推展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以「中庸」教学为例
小学教育不仅是学生知识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因此,探讨小学道德教育之推展情况实有其必要性。诚如教育局课程文件《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出:语文教学不只是语用能力,还要兼顾思维和品德情意……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得到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进全人发展」。1学者汤浩坚〈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儒家传统〉一文更进一步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小学中文教育品德情意教学的重心,当中又以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观念为教学重点。2然而,儒家思想历经多年的研究与积淀,其思想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因此,要考虑于小学阶段推行儒家思想前,必先解决以下两大难点:一,应教甚么。即如何因应小学生的程度,简化及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二,应如何教。即其教学内容是否能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及技巧进行教授,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教学成效。
有见及此,下文会以教授「中庸」为题进行个案分析,以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推展与普及儒家道德教育中之中庸思想。本文认为,中庸虽为儒家的思想核心,却在小学教育中较多被忽略,其原因在于中庸向来被认为是甚难践行而且修养境界极高的表现,故如欲将其思想之精粹全部灌输于小学生自是难度极大。然而亦必须承认,中庸之道同时亦具有高度的应世价值,本文更认为若能在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并通过适度的简化及设计后,是能够将中庸的应世之道推展于小学领域的。
就字义言之,「中庸」一词指寓于平和不激的态度。何晏《论语集解》云:「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3;朱子《中庸章句》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4从先秦典籍考其实义,「中庸」当为道德意识之一种,表现为影响道德行为的综合判断能力,即对自身所处环境所作最恰切的反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5东汉郑玄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见,「中庸」是「不偏,不易」的。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
诚如孔子在《论语.雍也》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意即「中庸」这种道德意识不易培养。《礼记.中庸》中,孔子更言很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行中庸之道,结果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也守不住:「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可见,孔子认为要真正、完全地践行「中庸」之德不但十分困难,持守也绝对不易,故孔子又言:「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尽管中庸之道难以真正完全透彻领悟与实践,今人亦仍能以中庸作为修身之标准,对自身行为进行要求及约束。本文更认为中庸之道并非全是高深难解的思想,即便是小学生亦应有其可以吸收的内容所在。因此,本人会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分析如何于小学阶段推展与践行「中庸」。
参考刘兆伟教授〈道不远人——中庸之本真及其价值〉一文中对「中庸」之见,本文进一步将中庸之道的部分思想归纳为「诚、谦、和」。7其目的是将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浅显化处理,以帮助小学生能够轻易理解中庸思想的基本含义。
首先,是「诚」。刘氏指出,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大道总是适合其用、适得其宜。那要达到「诚」之境界,做事自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然,小学生未必能掌握「诚」的境界之意义,但若将追求「诚」之境界放于学习之上,便能鼓励学子用以上态度追求学问,这一点对小学生而言亦是他们相对较容易理解和追寻的。
再而,是「谦」。正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谦」正正亦是中庸之德,《中庸》尤为强调君子无论功劳多大、能力多强,都必须谦而又谦,才能令人信服,即如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而谦逊之德便十分适合用于在小学阶段进行推广与普及,如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掌握到其教育意义。
其三,即为「和」。和谐包容既是中庸对于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应该追求的状态。而它的对立面便是两极分化,如贫富分化等,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和」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的社会。将之放于待人接物方面,亦可教育学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家人及朋友,以共同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
将中庸之道适度简化后,下一步便是如何运用合适小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下为本文提供的思路:
(一)结合情境与提问
中庸思想强调处事要「中」,不偏不倚,适度适中。教师进行教学时可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中庸思想,即提供情境,再以问题加以引导,如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时如何做到「不偏不倚,适度适中」、遇上困难时又如何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应对等,通过不同情境与提问,助学生逐步培养中庸的行为习惯。
(二)重视反思体验
中庸思想的中心是内心修养和生活态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性体验,如应多设分享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中庸思想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让他们自主感悟中庸思想的真谛。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与教学方法不断发展,亦应多参考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帮助学生从更易理解及领会中庸思想的内涵。
最后,本文希望强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是中华文化千百年积累而成之瑰宝,它不但不过时,更具有极高的应世价值。而香港教育亦应配合时代发展,投放更多的关注及资源推展儒家的道德思想教育,因应篇幅所限,本文仅将视野聚焦于小学领域,以及只以中庸教学为个案研究题材,但事实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博大精深,仍有很多内容值得今人学习与发掘。
1. 朱熹:《大学中庸章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 何晏(注),邢昺(疏),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82。
3. 何晏:《论语集解》(香港:商务印书馆,2023)。
4. 汤浩坚:〈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儒家传统〉,载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编:《涓活清泉: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香港: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2011),页17-24。
5. 刘兆伟:〈道不远人——中庸之本真及其价值〉,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1212/c40531-28941015.html,浏览日期:2024年7月8日。
6. 课程发展议会:《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统筹局,2004)。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