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推展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以「中庸」教學為例
小學教育不僅是學生知識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道德觀和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階段,因此,探討小學道德教育之推展情況實有其必要性。誠如教育局課程文件《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指出:語文教學不只是語用能力,還要兼顧思維和品德情意……其中一個主要任務是要使學生「得到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1學者湯浩堅〈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儒家傳統〉一文更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內容為小學中文教育品德情意教學的重心,當中又以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觀念為教學重點。2然而,儒家思想歷經多年的研究與積澱,其思想底藴不可謂不深厚,因此,要考慮於小學階段推行儒家思想前,必先解決以下兩大難點:一,應教甚麼。即如何因應小學生的程度,簡化及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與重點;二,應如何教。即其教學內容是否能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及技巧進行教授,以加強對小學生的教學成效。
有見及此,下文會以教授「中庸」為題進行個案分析,以探討如何在小學階段推展與普及儒家道德教育中之中庸思想。本文認為,中庸雖為儒家的思想核心,卻在小學教育中較多被忽略,其原因在於中庸向來被認為是甚難踐行而且修養境界極高的表現,故如欲將其思想之精粹全部灌輸於小學生自是難度極大。然而亦必須承認,中庸之道同時亦具有高度的應世價值,本文更認為若能在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程度,並通過適度的簡化及設計後,是能夠將中庸的應世之道推展於小學領域的。
就字義言之,「中庸」一詞指寓於平和不激的態度。何晏《論語集解》云:「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3;朱子《中庸章句》云:「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4從先秦典籍考其實義,「中庸」當為道德意識之一種,表現為影響道德行為的綜合判斷能力,即對自身所處環境所作最恰切的反應——不偏不倚,無過不及。5東漢鄭玄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是「不偏,不易」的。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
誠如孔子在《論語.雍也》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意即「中庸」這種道德意識不易培養。《禮記.中庸》中,孔子更言很多自以為有智慧的人行中庸之道,結果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也守不住:「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可見,孔子認為要真正、完全地踐行「中庸」之德不但十分困難,持守也絕對不易,故孔子又言:「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儘管中庸之道難以真正完全透徹領悟與實踐,今人亦仍能以中庸作為修身之標準,對自身行為進行要求及約束。本文更認為中庸之道並非全是高深難解的思想,即便是小學生亦應有其可以吸收的內容所在。因此,本人會以中庸之道為基礎,分析如何於小學階段推展與踐行「中庸」。
參考劉兆偉教授〈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一文中對「中庸」之見,本文進一步將中庸之道的部分思想歸納為「誠、謙、和」。7其目的是將中庸思想的核心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和淺顯化處理,以幫助小學生能夠輕易理解中庸思想的基本含義。
首先,是「誠」。劉氏指出,綜觀《中庸》全書,「誠」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程度。至誠可以精識萬事萬物之理。修中庸之道達到「誠」時,自然合乎萬物之道,大道總是適合其用、適得其宜。那要達到「誠」之境界,做事自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當然,小學生未必能掌握「誠」的境界之意義,但若將追求「誠」之境界放於學習之上,便能鼓勵學子用以上態度追求學問,這一點對小學生而言亦是他們相對較容易理解和追尋的。
再而,是「謙」。正所謂「君子以厚德載物」,「謙」正正亦是中庸之德,《中庸》尤為強調君子無論功勞多大、能力多強,都必須謙而又謙,才能令人信服,即如聖賢篤誠、謙遜,所以仁人志士對其自願追隨和由衷擁戴。而謙遜之德便十分適合用於在小學階段進行推廣與普及,如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掌握到其教育意義。
其三,即為「和」。和諧包容既是中庸對於個人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應該追求的狀態。而它的對立面便是兩極分化,如貧富分化等,所以孔子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和」倡導全民和樂、互敬互愛的社會。將之放於待人接物方面,亦可教育學生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家人及朋友,以共同建立和諧的大同社會。
將中庸之道適度簡化後,下一步便是如何運用合適小學生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下為本文提供的思路:
(一)結合情境與提問
中庸思想強調處事要「中」,不偏不倚,適度適中。教師進行教學時可多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實踐中庸思想,即提供情境,再以問題加以引導,如處理與同學的矛盾時如何做到「不偏不倚,適度適中」、遇上困難時又如何以不卑不亢的態度應對等,通過不同情境與提問,助學生逐步培養中庸的行為習慣。
(二)重視反思體驗
中庸思想的中心是內心修養和生活態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性體驗,如應多設分享環節,引導學生思考中庸思想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以及讓他們自主感悟中庸思想的真諦。
(三)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
隨着科技與教學方法不斷發展,亦應多參考及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運用多媒體教學、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幫助學生從更易理解及領會中庸思想的內涵。
最後,本文希望強調: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乃是中華文化千百年積累而成之瑰寶,它不但不過時,更具有極高的應世價值。而香港教育亦應配合時代發展,投放更多的關注及資源推展儒家的道德思想教育,因應篇幅所限,本文僅將視野聚焦於小學領域,以及只以中庸教學為個案研究題材,但事實上,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博大精深,仍有很多內容值得今人學習與發掘。
1. 朱熹:《大學中庸章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2. 何晏(注),邢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82。
3. 何晏:《論語集解》(香港:商務印書館,2023)。
4. 湯浩堅:〈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儒家傳統〉,載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涓活清泉: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探索與實踐》(香港: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1),頁17-24。
5. 劉兆偉:〈道不遠人——中庸之本真及其價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1212/c40531-28941015.html,瀏覽日期:2024年7月8日。
6. 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2004)。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