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时代的奇书,有人说它是地理书,有人说它是巫书、有人说它是志怪书。无论如何,我们有趣地发现,“食” 字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字频超过一百六十例。这种数量规模就不能轻视了。我们是否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另类的 “食经” 呢!我们不禁要问,那么,食的对象是什么?

据不完全点算,吃奇草异木的占19例,吃后不饥饿的3例,不辛劳、止辛劳、释劳和免因辛劳而致病的共4例,吃了多气力的1例。此8例与古人的劳动生活有关。吃后止疠(麻风)、止疥、止瘿(肿瘤)、不疟、不蛊(寄生虫)共5例。此乃古人以皮肤、肿瘤病及以细菌、毒虫为患的证据。吃后不遇溺、止心痛、不惑、不眯眼、止聋及止风寒、风热共6例。
吃奇异鱼类共19例,吃后止疣3例、止白癣、止痈(炎症化脓)、止痔、消炎消肿等9例、无疫症1例,还有吃后止忧虑、止发狂、止骄傲、不眯眼、无痴疾、不放屁等。看来,疮疣、炎症和疫病是民生的困扰。
吃奇异鸟兽类共21例,吃后止发狂、不眯眼、不妒嫉、消肿、止痔漏、止疠、不长疽和疥、止疠、止瘿、止喉咙痛、止中暑、止腹痛、不眼目晕眩、不风寒、风热等。除以上三类外,还有草木类食后不育及有益于生育各一例。有鱼类食之身亡的两例。
由以上的计算而知,古人从事剧烈的体力劳动,粮食匮乏,卫生、医疗条件差,饱受疫症、细菌、毒虫、肿瘤及皮肤病困扰。书中的食疗反映了古人的生存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奇异兽类吃人的记录不少,共12例,鸟吃人1例。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吃人的兽其中7类会发出婴儿的声音。大概利用人类怜悯之心作饵而捕杀猎物。作者在提醒行人小心在意!
思维清晰的读者会发现,不惑、不眯眼、不遇溺、止忧虑、止骄傲及无痴疾六者并非生理疾病。骄傲是品格问题,惑及痴(《说文》释痴为“不慧也”。)是心智上的问题,眯眼和遇溺是身处的客观处境问题。这种想像力无疑是魔幻得十二分的可爱。如果我们骄傲自大,那就多吃点鮆鱼;如果我们抑郁、焦虑,别吃抗抑郁药,那就多吃点倏鱼;如果我们不够聪明,常犯糊涂,那就多吃些状如葵,赤花黄实的草和人鱼;如我们要抗风砂和水淹,那就多吃点植楮(草)、蠪蚳(兽)或沙棠(木)。可惜,以上这些罕见、珍贵且该受保护的物种在超级市场和湿水街市皆无销售,唯《山海经》的世界独有。
我们不知道《山海经》的作者们是谁,不过,我们知道这部书的奇幻绝不低于《哈利波特》、《魔戒》及《哈比人》的想像。它向读者展现了人类世界以外一个神秘国度的水土风情。虽然山川各异,古人 “博物” 的精神活跃于《山海经》的字里行间。它下启了以后《海内十洲记》、《神异经》、《拾遗记》及《博物志》的搜奇记逸、见闻杂博的虚实共融的叙事传统。
更重要的是,《山海经》的人本关怀驱动了我们追问,究竟哪些无名的先贤尝遍了那些草木、鸟兽和怪鱼,又多少人竟死于发出婴儿哭声的尖牙利齿和毒鱼? 《山海经》是一个镜像世界,现实的参照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的处境。 “尝”是为了验证万物的本质,谋求人类的福祉,这种胸怀上承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下启李时珍远途跋涉探研草药,穷三十年完成《本草纲目》的精神。姑勿论《山海经》属于什么书,其“食”的动机隐藏着博物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思想特征。

据说有一天,子贡(前520-前446)问于孔子(前551-前479),博施济众能称得上是仁德吗?孔子回答,何止是仁德呢!可称得上是 “圣” 的了。 (《论语•雍也》)令我们啧啧称奇的是,《山海经》的作者们以同理心将人生的疾苦通过“食” 投影至一个以人类世界为蓝本的想像的宇宙以外,他们“博施济众” 慈善的光芒,透射在马赛克式的志怪作品里,为人类存活的苦难辐射地散发出对幸福、美好的期盼。艺术追求美好,道德探索良善,而“食” 在《山海经》无疑为上古之民在悠长的文化史里抹上一道美善的彩虹。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謝謝!
不看不知《山海經》的奇特!🙏
#1
Chi Seng Pun
12-01-2024 14:32:09
謝謝!
不看不知《山海經》的奇特!🙏
#2
Chi Seng Pun
12-01-2024 14: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