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1.11

 

食在《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代的奇書,有人說它是地理書,有人說它是巫書、有人說它是志怪書。無論如何,我們有趣地發現,“食” 字頻繁地出現在書中,字頻超過一百六十例。這種數量規模就不能輕視了。我們是否可以說,《山海經》是一部另類的 “食經” 呢!我們不禁要問,那麼,食的對象是甚麼?

據不完全點算,吃奇草異木的佔19例,吃後不飢餓的3例,不辛勞、止辛勞、釋勞和免因辛勞而致病的共4例,吃了多氣力的1例。此8例與古人的勞動生活有關。吃後止(麻風)、止疥、止癭(腫瘤)、不瘧、不蠱(寄生蟲)共5例。此乃古人以皮膚、腫瘤病及以細菌、毒蟲為患的證據。吃後不遇溺、止心痛、不惑、不眯眼、止聾及止風寒、風熱共6例。

吃奇異魚類共19例,吃後止疣3例、止白癬、止癰(炎症化膿)、止痔、消炎消腫等9例、無疫症1例,還有吃後止憂慮、止發狂、止驕傲、不眯眼、無癡疾、不放屁等。看來,瘡疣、炎症和疫病是民生的困擾。

吃奇異鳥獸類共21例,吃後止發狂、不眯眼、不妒嫉、消腫、止痔漏、止癘、不長疽和疥、止癘、止癭、止喉嚨痛、止中暑、止腹痛、不眼目暈眩、不風寒、風熱等。除以上三類外,還有草木類食後不育及有益於生育各一例。有魚類食之身亡的兩例。

由以上的計算而知,古人從事劇烈的體力勞動,糧食匱乏,衛生、醫療條件差,飽受疫症、細菌、毒蟲、腫瘤及皮膚病困擾。書中的食療反映了古人的生存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奇異獸類吃人的記錄不少,共12例,鳥吃人1例。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吃人的獸其中7類會發出嬰兒的聲音。大概利用人類憐憫之心作餌而捕殺獵物。作者在提醒行人小心在意!

思維清晰的讀者會發現,不惑、不眯眼、不遇溺、止憂慮、止驕傲及無癡疾六者並非生理疾病。驕傲是品格問題,惑及癡(《說文》釋癡為“不慧也”。)是心智上的問題,眯眼和遇溺是身處的客觀處境問題。這種想像力無疑是魔幻得十二分的可愛。如果我們驕傲自大,那就多吃點鮆魚;如果我們抑鬱、焦慮,別吃抗抑鬱藥,那就多吃點儵魚;如果我們不夠聰明,常犯糊塗,那就多吃些狀如葵,赤花黃實的草和人魚;如我們要抗風砂和水淹,那就多吃點植楮(草)、蠪蚳(獸)或沙棠(木)。可惜,以上這些罕見、珍貴且該受保護的物種在超級市場和濕水街市皆無銷售,唯《山海經》的世界獨有。

我們不知道《山海經》的作者們是誰,不過,我們知道這部書的奇幻絕不低於《哈利波特》、《魔戒》及《哈比人》的想像。它向讀者展現了人類世界以外一個神秘國度的水土風情。雖然山川各異,古人 “博物” 的精神活躍於《山海經》的字裏行間。它下啟了以後《海內十洲記》、《神異經》、《拾遺記》及《博物誌》的蒐奇記逸、見聞雜博的虛實共融的敘事傳統。

更重要的是,《山海經》的人本關懷驅動了我們追問,究竟哪些無名的先賢嘗遍了那些草木、鳥獸和怪魚,又多少人竟死於發出嬰兒哭聲的尖牙利齒和毒魚?《山海經》是一個鏡像世界,現實的參照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的處境。“嘗”是為了驗證萬物的本質,謀求人類的福祉,這種胸懷上承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下啟李時珍遠途跋涉探研草藥,窮三十年完成《本草綱目》的精神。姑勿論《山海經》屬於甚麼書,其“食”的動機隱藏著博物精神與人文關懷的思想特徵。

據說有一天,子貢(前520-前446)問於孔子(前551-前479),博施濟眾能稱得上是仁德嗎?孔子回答,何止是仁德呢!可稱得上是 “聖” 的了。(《論語•雍也》)令我們嘖嘖稱奇的是,《山海經》的作者們以同理心將人生的疾苦通過 “食” 投影至一個以人類世界為藍本的想像的宇宙以外,他們 “博施濟眾” 慈善的光芒,透射在馬賽克式的志怪作品裡,為人類存活的苦難輻射地散發出對幸福、美好的期盼。藝術追求美好,道德探索良善,而“食” 在《山海經》無疑為上古之民在悠長的文化史裡抹上一道美善的彩虹。

黃君良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在先秦學術思想、戰國出土文獻和儒家思想。發表論文三十篇,學術專著兩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謝謝!
不看不知《山海經》的奇特!🙏

#1

Chi Seng Pun

12-01-2024 14:32:09

謝謝!
不看不知《山海經》的奇特!🙏

#2

Chi Seng Pun

12-01-2024 14: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