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5.28

 

从知几到慎几—从道德实践的发端看《易》的意义

 

俗语云「机不可失」,意谓要把握机遇,机会一旦错过便追侮不已。 然而,我们在经验中,怎可知悉这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而且契机究竟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实在难以捉摸。 这契机的「机」,透过异体字「几」所蕴涵的更深一重的智慧,在《易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说。

据《易传》「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几」表示在占筮中,我们据卦爻变化所呈现的征象,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能对预料 会出现的结果有所领会,并使我们因应这征兆,有一种预测或判断,从而对行动与否有所决定。 简言之,「几」就是能预示一个现象出现,一件事件发生,又或者变化最初阶段的那一点端倪。 它本身刚刚萌动,还没有彰显,仍是十分隐微。

是以,「几」对了解《易》理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凭空说的先见、先知,而是问卜者凭借其个人的一种直观,透过卦爻的征象,对未来之事 作出的一种非科学或非经验归纳的认知。 知「几」的知,不单纯是一种时间上的先知、先见,更是对事情吉凶预先的知晓,可作为吾人行事的指引。 所谓「见几而作」,「知几」这来自《易》理的实践智慧,强调的是对外在情势变化发展的一种事先的掌握。 说来简单,但谈何容易! 故《易》有「知几其神」的说法。

《易》学发展到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别开生面,对「几」提出了创造性的新解,强调从外在不易掌握的「知几」一面,转移到内在自我意识掌控的「慎几 」一面。 在此,「几者,动之微」所表示的不再是外在情势变化最初阶段的那一刻,而是指我们内在意识有感于外而即将有所行动,但又尚未启动的那一刻 。 这内在意识介乎动而未动、形而未形的关键时刻,就是从另一角度理解的「几」。 对于这内在的「几」,周敦颐要从我们即将行事或即将有所作为的发端入手,紧扣主体意念刚萌发感动之处,遵循「戒其微小」、「慎其微小」的态度,提出「 慎几」之道。

要知道我们内在意识在未决定行动之前,相对而言其本身是单纯直截,不造作、不算计的。 但当意识由寂然不动转而酝酿有所作为,随着内在意识的流动,意念的闪现,便触及「几」的萌动。 而周敦颐之所以强调「慎几」,正表示若我们内在的意识在这端倪之际,若不能有所克制,受感性物欲影响,而有丝毫不纯粹的念头出现,便会产生或善或恶 的分歧,以至在实际行动上会有吉凶之分别。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动,重点不在能否「知几」,而是要能持守「慎几」。 「慎几」是道德意识的表现,是我们道德践履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

于此,周敦颐跟前代研《易》者最大之区别,乃在于不从对事情吉凶祸福之一种事先的知晓,以及吾人行事趋吉避凶指引之角度来诠释「几」。 反之,他从外扭转至内,强调从吾人即将行事或即将有所作为之发端处,从主体意念之萌动处,要求有所克制,不为感性物欲所影响,保持意识的纯正,使「几 」的发动有善而无恶,行事合乎道德。 这种具有严正道德意义的「几」,相对于仅强调预测吉凶的「几」,更能彰显《易》理积极一面的价值。

周国良博士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博士,现职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学部副主任及经史与思想专业统筹
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哲学、当代新儒学、西方哲学及文论。
专著《形构之理与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态之比较研究》,论文散见其他学术刊物。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