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幾到慎幾—從道德實踐的發端看《易》的意義
俗語云「機不可失」,意謂要把握機遇,機會一旦錯過便追侮不已。然而,我們在經驗中,怎可知悉這是個不容錯過的機會,而且契機究竟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實在難以捉摸。這契機的「機」,透過異體字「幾」所蘊涵的更深一重的智慧,在《易經》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解說。
據《易傳》「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也」,「幾」表示在占筮中,我們據卦爻變化所呈現的徵象,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能對預料會出現的結果有所領會,並使我們因應這徵兆,有一種預測或判斷,從而對行動與否有所決定。簡言之,「幾」就是能預示一個現象出現,一件事件發生,又或者變化最初階段的那一點端倪。它本身剛剛萌動,還沒有彰顯,仍是十分隱微。
是以,「幾」對了解《易》理十分重要,但它並不是憑空說的先見、先知,而是問卜者憑藉其個人的一種直觀,透過卦爻的徵象,對未來之事作出的一種非科學或非經驗歸納的認知。知「幾」的知,不單純是一種時間上的先知、先見,更是對事情吉凶預先的知曉,可作為吾人行事的指引。所謂「見幾而作」,「知幾」這來自《易》理的實踐智慧,強調的是對外在情勢變化發展的一種事先的掌握。說來簡單,但談何容易!故《易》有「知幾其神」的說法。

《易》學發展到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別開生面,對「幾」提出了創造性的新解,強調從外在不易掌握的「知幾」一面,轉移到內在自我意識掌控的「慎幾」一面。在此,「幾者,動之微」所表示的不再是外在情勢變化最初階段的那一刻,而是指我們內在意識有感於外而即將有所行動,但又尚未啟動的那一刻。這內在意識介乎動而未動、形而未形的關鍵時刻,就是從另一角度理解的「幾」。對於這內在的「幾」,周敦頤要從我們即將行事或即將有所作為的發端入手,緊扣主體意念剛萌發感動之處,遵循「戒其微小」、「慎其微小」的態度,提出「慎幾」之道。
要知道我們內在意識在未決定行動之前,相對而言其本身是單純直截,不造作、不算計的。但當意識由寂然不動轉而醖釀有所作為,隨著內在意識的流動,意念的閃現,便觸及「幾」的萌動。而周敦頤之所以強調「慎幾」,正表示若我們內在的意識在這端倪之際,若不能有所克制,受感性物欲影響,而有絲毫不純粹的念頭出現,便會產生或善或惡的分歧,以至在實際行動上會有吉凶之分別。換句話說,我們的行動,重點不在能否「知幾」,而是要能持守「慎幾」。「慎幾」是道德意識的表現,是我們道德踐履之所以可能的內在根據。
於此,周敦頤跟前代研《易》者最大之區別,乃在於不從對事情吉凶禍福之一種事先的知曉,以及吾人行事趨吉避凶指引之角度來詮釋「幾」。反之,他從外扭轉至內,強調從吾人即將行事或即將有所作為之發端處,從主體意念之萌動處,要求有所克制,不為感性物欲所影響,保持意識的純正,使「幾」的發動有善而無惡,行事合乎道德。這種具有嚴正道德意義的「幾」,相對於僅強調預測吉凶的「幾」,更能彰顯《易》理積極一面的價值。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