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不忍之心」对道德意识豁醒的意义
三字经》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者是孟子,后者是孔子对人性的看法。谈到中国文化对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认知,自不然要从人的本性说起。尤其在当前中西文化相摩相荡的社会,年青人大多崇尚西方个性自主及思想自由之风,要透过孟子的学说为圭臬,展现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道德思想,从而豁醒时下年青人对儒家道德意识的了解与体悟,则更需要切中肯綮,从要紧处入手。
孟子所论的「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以至救人及助人乃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这可谓中国人众所周知的道理。然而时下年青人对孟子透过「吾人乍见孺子将入之井,皆有憷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的例子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人性本善」的主张,他们虽未至于完全拒绝,但内心抱有存疑的态度,则颇为普遍。何以他们有这样的反应,个人以为大抵不外以下两端 : 首先,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週遭所见,好人好事虽不缺乏,但有违道德的事情亦不少,故难以确信人性本善之说。次者,他们的道德观大多受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他律道德」观所影响。就以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 Jean Piaget) 的道德发展理论为例,认为我们的道德观是由童年的他律发展到成人的自律。在道德发展的童年阶段,我们倾向于盲目服从权威,尤其服从父母和教师。当遇到需要作道德判断时,往往只考虑到外在情境因素,或只就行为结果错误的大小来判断,而不会根据犯错的人是否「故意的」内在动机来判断。这要至成年后,「自律道德」逐渐建立,才能转从个人的内在动机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对错。简言之,他律道德理论认为道德主体是后天形成的,其道德原则是来自外在的规范,而道德意识是透过外在的教化而建立。因此,时下年青人对孟子思想蕴含的「自律道德」反而显得有点隔阂,他们认为「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的萌发乃基于个人的主观情感,未必人人相同。而即使有此心,亦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或外在的他律道德规范所致。
然则,如何可以促使年青人对孟子的自律道德观有较妥适的体悟。个人以为透过《孟子》另一个例子,相信会更易触发他们的体会,这就是孟子和齐宣王对谈中的另一个「不忍」之心的讨论(《孟子‧梁惠王上》)。其中,齐宣王同情因祭祀而将被宰杀的牛,萌发出不忍之心,因而以羊取代了牛。其实齐宣王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并未真正明白及意识清楚内心的理由。从本质上来看,牛和羊的生命是没有分别的,两者因祭祀而被屠宰乃同样是无辜的。难道羊的生命价值不及牛,因而要被牺牲。故后来齐宣王经孟子解说,指点提撕其中关键后,才澈悟个中道理,这正就是孟子强调「见牛未见羊」在心理反应上的区别。
具体地说,要明白「不忍人之心」之所以能萌发,必须扣紧吾人主体在「见牛未见羊」背后的心理反应。其中不忍人之心的呈现,关键乃繫于我们能对「他者」有所感通。这「他者」并不限于具有理性情感的人类,更包括有生命的动物。儒家以仁为本,重视「感通为性」的作用,其道德学说认为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重点在于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相互感通。这种由仁爱感通而生的不忍或恻隐之心,不独限于对人,对自然界的一牛一羊,亦能同样显露。在「见牛不见羊」的事件中,其之所以有分别,关键在于羊不在眼前,而牛则当下目睹。见牛与不见羊这一明显的对比,在心理转变上较「孺子将入于井」较为曲折,但郄更能显豁呈现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之所以萌现的道理。
进一步看,只有当面对真实的生命存在时,吾人行为的抉择才更容易真正体现出内在的道德意识。其要紧处在于:吾人当面对一真实生命存在时,内心由不容已所触发的同情、关怀、怜悯等现象,俱是活生生的、与他者能感通的。而我们之所以会有上述的各种反应,其原因乃在于对周围的人或物有一种真切的直面,一种生命存在之间无阻隔的感通,这正是道德意识之所以能豁醒及萌现的意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