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6.25

孟子的「不忍之心」對道德意識豁醒的意義

三字經》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前者是孟子,後者是孔子對人性的看法。談到中國文化對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認知,自不然要從人的本性說起。尤其在當前中西文化相摩相蕩的社會,年青人大多崇尚西方個性自主及思想自由之風,要透過孟子的學說為圭臬,展現有別於西方文化的道德思想,從而豁醒時下年青人對儒家道德意識的了解與體悟,則更需要切中肯綮,從要緊處入手。

孟子所論的「人性本善」,人皆有「惻隱之心」,以至救人及助人乃義不容辭,當仁不讓,這可謂中國人眾所周知的道理。然而時下年青人對孟子透過「吾人乍見孺子將入之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的例子以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人性本善」的主張,他們雖未至於完全拒絕,但內心抱有存疑的態度,則頗為普遍。何以他們有這樣的反應,個人以為大抵不外以下兩端 : 首先,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以及週遭所見,好人好事雖不缺乏,但有違道德的事情亦不少,故難以確信人性本善之說。次者,他們的道德觀大多受西方認知心理學的「他律道德」觀所影响。就以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 ( Jean Piaget) 的道德發展理論為例,認為我們的道德觀是由童年的他律發展到成人的自律。在道德發展的童年階段,我們傾向於盲目服從權威,尤其服從父母和教師。當遇到需要作道德判斷時,往往只考慮到外在情境因素,或只就行為結果錯誤的大小來判斷,而不會根據犯錯的人是否「故意的」內在動機來判斷。這要至成年後,「自律道德」逐漸建立,才能轉從個人的內在動機來判斷道德行為的對錯。簡言之,他律道德理論認為道德主體是後天形成的,其道德原則是來自外在的規範,而道德意識是透過外在的教化而建立。因此,時下年青人對孟子思想蘊含的「自律道德」反而顯得有點隔閡,他們認為「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的萌發乃基於個人的主觀情感,未必人人相同。而即使有此心,亦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或外在的他律道德規範所致。

然則,如何可以促使年青人對孟子的自律道德觀有較妥適的體悟。個人以為透過《孟子》另一個例子,相信會更易觸發他們的體會,這就是孟子和齊宣王對談中的另一個「不忍」之心的討論(《孟子‧梁惠王上》)。其中,齊宣王同情因祭祀而將被宰殺的牛,萌發出不忍之心,因而以羊取代了牛。其實齊宣王當時之所以這樣做,並未真正明白及意識清楚內心的理由。從本質上來看,牛和羊的生命是沒有分別的,兩者因祭祀而被屠宰乃同樣是無辜的。難道羊的生命價值不及牛,因而要被犧牲。故後來齊宣王經孟子解說,指點提撕其中關鍵後,才澈悟個中道理,這正就是孟子強調「見牛未見羊」在心理反應上的區別。

具體地說,要明白「不忍人之心」之所以能萌發,必須扣緊吾人主體在「見牛未見羊」背後的心理反應。其中不忍人之心的呈現,關鍵乃繫於我們能對「他者」有所感通。這「他者」並不限於具有理性情感的人類,更包括有生命的動物。儒家以仁為本,重視「感通為性」的作用,其道德學說認為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重點在於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相互感通。這種由仁愛感通而生的不忍或惻隱之心,不獨限於對人,對自然界的一牛一羊,亦能同樣顯露。在「見牛不見羊」的事件中,其之所以有分別,關鍵在於羊不在眼前,而牛則當下目睹。見牛與不見羊這一明顯的對比,在心理轉變上較「孺子將入於井」較為曲折,但郤更能顯豁呈現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之所以萌現的道理。

進一步看,只有當面對真實的生命存在時,吾人行為的抉擇才更容易真正體現出內在的道德意識。其要緊處在於:吾人當面對一真實生命存在時,內心由不容已所觸發的同情、關懷、憐憫等現象,俱是活生生的、與他者能感通的。而我們之所以會有上述的各種反應,其原因乃在於對周圍的人或物有一種真切的直面,一種生命存在之間無阻隔的感通,這正是道德意識之所以能豁醒及萌現的意義。

周國良博士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學部副主任及經史與思想專業統籌
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哲學、當代新儒學、西方哲學及文論。
專著《形構之理與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態之比較研究》,論文散見其他學術刊物。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