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生死观的总结
综观中国的儒、道、佛,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一共同点? 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 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 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着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着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

今天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科学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把人作为自然人看,对人的生和死都可以或者大体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人们的生死观仍然是个大问题, 因为它不仅是个科学问题,而且也是个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问题。 由于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生死观,这大概是无可置疑的。 因此,我们把中国古代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看法作为一种理论问题提出来讨论,这大概和其他理论问题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生物学上看,人是不可能超越生死的,但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看,则是可以超越生死的。 所以人类不仅需要解释“生死”问题的科学,而且同样也需要超越“生死”问题的哲学和宗教。 在我已走过人生的一大半的时刻,我来讨论这样一个为人类普遍关怀的“生死”大问题,而且对之有着某种觉解,有着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我心中充满了喜悦 ,精神由之升华。

古往今来的中外大哲学家都可以说在追求着“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 这里我要以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1020-1077)的名言作为结束,张载的抱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此 他提出“仇必和而解”的理论。 这种伟大的胸怀,比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不是有天壤之别吗? 追求“超越生死”必有“泛爱众”、“慈悲”和“博爱”等宽阔的心胸。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