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生死觀的總結
綜觀中國的儒、道、佛,其對生死問題的看法雖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一共同點?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標未能達到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為“苦”,即以不能實現其道德理想為“苦”;道家以“苦心勞形,以危其真”為“苦”,即以不能順應自然為“苦”;禪宗以“於外著境,自性不明”為“苦”,即以執著外在的東西,而不能除去“無明”為“苦”。

今天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科學技術有了空前的發展,把人作為自然人看,對人的生和死都可以或者大體可以作出科學的解釋,但人們的生死觀仍然是個大問題,因為它不僅是個科學問題,而且也是個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問題。由於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的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生死觀,這大概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我們把中國古代儒、道、佛對生死問題的不同看法作為一種理論問題提出來討論,這大概和其他理論問題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生物學上看,人是不可能超越生死的,但從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看,則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所以人類不僅需要解釋“生死”問題的科學,而且同樣也需要超越“生死”問題的哲學和宗教。在我已走過人生的一大半的時刻,我來討論這樣一個為人類普遍關懷的“生死”大問題,而且對之有著某種覺解,有著一種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我心中充滿了喜悅,精神由之昇華。

古往今來的中外大哲學家都可以說在追求著“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這裡我要以中國宋代哲學家張載(1020-1077)的名言作為結束,張載的抱負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此他提出“仇必和而解”的理論。這種偉大的胸懷,比起“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鬥爭哲學”,不是有天壤之別嗎?追求“超越生死”必有“泛愛眾”、“慈悲”和“博愛”等寬闊的心胸。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