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26

 

道家的生死观:
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 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王弼,227-249)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永恒的存在,而人的身体的 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 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

庄子(约前396-前286)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 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 《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约前370-前310)往吊,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 一样,所以“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庄子·达生》)。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约252-312)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 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 无死矣。”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来说,“生”是“生”,但对“死”来说,“生”是“ 死”;对于“生”来说,“死”是“死”,但对于“死”来说,“死”是“生”。 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不同的立场所有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 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 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 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 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

汤一介教授

汤一介教授(1927-2014),著名思想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泰斗,历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汤一介教授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是迄今为止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他的主要论著《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儒学十论及外五篇》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