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3.26

 

道家的生死觀:
順應自然,與道同體,苦在自然之未能順。

 

道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老子討論生死問題的言論較少,他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保存自己,這和他所主張的“無為”、“寡欲”思想相關聯。他還說:“死而不亡者壽。”王弼(王弼,227-249)注說:“身沒而道猶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永恆的存在,而人的身體的存在是暫時的,如果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於道,那麼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所以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即是“與道同體”,它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是對世俗的超越與昇華。

莊子(約前396-前286)討論生死問題比較多,在《莊子·大宗師》中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過是安息。進而莊子認為生死無非是氣之聚與散,所以《莊子·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和生是相連屬的,我對之有什麼憂患呢!《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約前370-前310)往吊,見莊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為然,但莊子認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樣,所以“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莊子·達生》)。

西晉的玄學家郭象(約252-312)對莊子的生死觀有一重要的解釋,他說:“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生死之狀雖異,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這就是說,生和死只有相對意義,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狀態,對“生”來說,“生”是“生”,但對“死”來說,“生”是“死”;對於“生”來說,“死”是“死”,但對於“死”來說,“死”是“生”。因此,說“生”、說“死”只是不同的立場所有的不同看法,故應“生時安生,死時安死”,這樣就可以在順應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與道同體了。

那麼道家在生死問題上以什麼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順其自然為苦。在《應帝王》中有一個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個故事說明,一切應順應自然,不可強求,雖出於好心,但破壞了其自然本性,則反受其害,這是莊子的憂慮。照莊子看,人往往喜歡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從而“苦心勞形,以危其真”,這樣就會遠離“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湯一介教授

湯一介教授(1927-2014),著名思想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和國學泰斗,歷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中華孔子學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湯一介教授主編的九卷本《中國儒學史》是迄今為止資料最翔實、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的中國儒學通史。他的主要論著《郭象與魏晉玄學》《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佛教與中國文化》《和而不同》《儒學十論及外五篇》等。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