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时中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许多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意谓中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庸」则有平常的意思,表示以「中」为处事原则乃是平常的定理。1而现时一般人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更可能是表示不站边、不参和、不表态的一种消极的不介入。然则,究竟「中庸」之道的真义是什麽?
从字的本义来看, 「中」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介于上下或左右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从空间理解「中」,跟常识最为接近,亦是较容易掌握的。就如《易经》提出的「中」,就是指一个六爻卦中的第二爻和第五爻,强调在这两个位置所体现的「中」道。2然而,「中」除了可从空间外,更可从时间向度瞭解。而孔子于《中庸》以「君子而时中」阐释君子如何体现中道,就是侧重从时间的角度解释「中」如何在实践上体现。至于「时中」的涵义? 可以藉宋代大儒程伊川与弟子的讨论获得进一步的瞭解。
伊川云 :「时中者,犹冬饮汤。夏饮水而已。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此皆时也,未尝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时中』」4。在此,伊川的「时中」强调合时、适时。无论冬天饮热汤、夏天饮凉水,又或可仕则仕、可止则止,俱表示行事适当与否,关键系于在适当的时机作出最适合或因应该时机的行动和抉择。那麽,怎样才可以把握最适当的时机? 有弟子接着追问。伊川再举例 : 「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且如初寒时,则薄裘为中,如在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则非中也」5。在此,伊川先从空间角度作解,表示无论一厅之中、一堂之中、一家之中、一国之中等、若仅从空间角度看,每每随观察之位置而改变。换言之,要注意「中」并非一成不变,并非固定的,「中」乃相对而言,不可执实。同样地,不能随时间因应天气变化而穿着适合的衣裘,正如在严寒天气下穿薄裘,便不是合乎「中」了。
接着伊川再以大禹及颜渊的处事之道作具体说明 : 「更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不中矣。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6于此,伊川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不入,颜渊守节穷居陋巷,俱是合乎「中」的行为;相反,若大禹居陋巷,颜子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原因在于两人的背景、经历及遭遇均不一样,故各自有自己处事的决定及行事方式。换言之,行事的原则之所以因人而异,是因为时机不一样。进一步说,伊川强调我们的处事之能否合乎「中」,关键在于行事能否应时和适时。「中」按不同情境、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有不同的准则,非一成不变。重点在于能否依据情境、场合、时机,做最恰当的决定。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做最适当的行为」,或英语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的一种处事方式或智慧。
最后,伊川的弟子再从古代涉及男女大防的礼教再提出一个疑问。或曰:「男女不授受之类皆然。」伊川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在丧祭则不如此矣」7。「男女授受不亲」本属儒家礼教关于男女如何接触和如何相处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从基本立场来看,男女之间不应接触是合乎「中」的。然而,在丧祭这些强调孝思及体现正常人伦关係的另一重要场合中,「男女大防」便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变通了。男女之间对有需要作较亲近或近距离的接触便不必有所避忌,这样才不会僵化,滞碍不灵,处事才能合乎「中庸之道」的「时中」。因是,「中庸之道」并不是不站边、不表态的和稀泥,也不仅是处事中立或不偏不倚,而更是要求要能因事,尤其是因时,作出最恰当的行事决定。
注释:
1.朱子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页18。
2.按《易经》,一卦有六爻,分上下或内外两部分,各有三爻。由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二和五分别是内卦和外的中间位置。
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同注1。
4.见《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页1153。
5.同上注,页214。
6.同上注。
7.同上注。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