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12.27

中庸之道與時中

「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許多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中」意謂中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而「庸」則有平常的意思,表示以「中」為處事原則乃是平常的定理。1而現時一般人理解的「中庸」之道,則更可能是表示不站邊、不參和、不表態的一種消極的不介入。然則,究竟「中庸」之道的真義是什麼?

從字的本義來看, 「中」是一個空間概念,就是介於上下或左右之間的一個中間位置。從空間理解「中」,跟常識最為接近,亦是較容易掌握的。就如《易經》提出的「中」,就是指一個六爻卦中的第二爻和第五爻,強調在這兩個位置所體現的「中」道。2然而,「中」除了可從空間外,更可從時間向度瞭解。而孔子於《中庸》以「君子而時中」闡釋君子如何體現中道,就是側重從時間的角度解釋「中」如何在實踐上體現。至於「時中」的涵義? 可以藉宋代大儒程伊川與弟子的討論獲得進一步的瞭解。

伊川雲 :「時中者,猶冬飲湯。夏飲水而已。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此皆時也,未嘗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時中』」4。在此,伊川的「時中」強調合時、適時。無論冬天飲熱湯、夏天飲涼水,又或可仕則仕、可止則止,俱表示行事適當與否,關鍵系於在適當的時機作出最適合或因應該時機的行動和抉擇。那麼,怎樣才可以把握最適當的時機? 有弟子接著追問。伊川再舉例 : 「試言一廳則中央為中,一家則廳中非中而堂為中,言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推此類可見矣。且如初寒時,則薄裘為中,如在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則非中也」5。在此,伊川先從空間角度作解,表示無論一廳之中、一堂之中、一家之中、一國之中等、若僅從空間角度看,每每隨觀察之位置而改變。換言之,要注意「中」並非一成不變,並非固定的,「中」乃相對而言,不可執實。同樣地,不能隨時間因應天氣變化而穿著適合的衣裘,正如在嚴寒天氣下穿薄裘,便不是合乎「中」了。

接著伊川再以大禹及顏淵的處事之道作具體說明 : 「更如三過其門不入,在禹、稷之世為中,若居陋巷,則不中矣。居陋巷,在顏子之時為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6于此,伊川認為大禹治水三過其門不入,顏淵守節窮居陋巷,俱是合乎「中」的行為;相反,若大禹居陋巷,顏子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原因在於兩人的背景、經歷及遭遇均不一樣,故各自有自己處事的決定及行事方式。換言之,行事的原則之所以因人而異,是因為時機不一樣。進一步說,伊川強調我們的處事之能否合乎「中」,關鍵在於行事能否應時和適時。「中」按不同情境、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可有不同的準則,非一成不變。重點在於能否依據情境、場合、時機,做最恰當的決定。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行為」,或英語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的一種處事方式或智慧。

最後,伊川的弟子再從古代涉及男女大防的禮教再提出一個疑問。或曰:「男女不授受之類皆然。」伊川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在喪祭則不如此矣」7。「男女授受不親」本屬儒家禮教關於男女如何接觸和如何相處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從基本立場來看,男女之間不應接觸是合乎「中」的。然而,在喪祭這些強調孝思及體現正常人倫關係的另一重要場合中,「男女大防」便需要因時制宜,調整變通了。男女之間對有需要作較親近或近距離的接觸便不必有所避忌,這樣才不會僵化,滯礙不靈,處事才能合乎「中庸之道」的「時中」。因是,「中庸之道」並不是不站邊、不表態的和稀泥,也不僅是處事中立或不偏不倚,而更是要求要能因事,尤其是因時,作出最恰當的行事決定。

 


 

註釋:

 

1.朱子云:「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版,頁18。

2.按《易經》,一卦有六爻,分上下或內外兩部分,各有三爻。由下而上,分別稱為初、二、三、四、五、上,二和五分別是內卦和外的中間位置。

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同註1。

4.見《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頁1153。

5.同上註,頁214。

6.同上註。

7.同上註。

 

周國良博士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學部副主任及經史與思想專業統籌
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哲學、當代新儒學、西方哲學及文論。
專著《形構之理與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態之比較研究》,論文散見其他學術刊物。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