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14

北宋公主之楷模:
李遵勗妻献穆大长公主(下)

献穆大长公主一直为宋人誉为公主的模楷。她在真宗至仁宗朝,特别是仁宗朝,虽居于宫外,但对宫闱的影响力,却未可忽视。当夫婿李遵勗卷入以寇准、杨亿为首的朝臣与真宗刘皇后的权力斗争而失败时,献穆大长公主即凭尊贵的地位及其高明的政治手腕,既保护了夫婿一族,又保护了身处险境的侄儿仁宗。仁宗亲政后,李遵勗夫妻深受仁宗尊礼,他们夫妻知礼守法,深受朝野敬重,而仁宗与公主姑侄亲情深厚,爱屋及乌之下,也对姑姑的亲生儿子、他的亲表弟李端懿、李端愿兄弟另眼相看。公主以高寿过世后,仁宗对李家的恩宠不替,而李氏后人到英宗及神宗之世,仍是深受宠信的外戚。本文上接《华中国学》第二卷所载,续完全篇。

五、韬光养晦:大长公主与太后

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宋廷以仁宗继位大赦天下,诏百官皆进官一等,泾王元俨及诸皇亲优加恩命。二十七日,仁宗的伯父楚王元佐加兼江陵牧,叔父泾王元俨加太尉、中书令兼尚书令,进封定王,充镇安、忠武节度使,赐赞拜不名。仁宗尚健在的三位姑娘,在三月初五进大长公主:福国长公主进位邓国大长公主,建国长公主进申国大长公主,长公主自鄂国长公主进位冀国大长公主。宋廷又相应地将邓、申、冀都升为大国。而大长公主之夫婿李遵勗大概也在这次加恩迁泽州防御使。1

大长公主是年三十四岁,《宋大诏令集》收有她进位冀国大长公主的制文,制曰:

门下。王者敦自近之教,式于万邦,宣广爱之风,亲于九族。粤以凉德,昭兹庆图。服宝训之惟明,湛至和而无外,乃眷宗属,首覃茂恩,率循典章,诞告徽命。鄂国长公主,汉闱挺秀,轩曜分华。中礼法于天资,盛言容于阃范。文祖启运,□事亲之孝恭;先圣御期,应归妹之元吉。汤沐开赋,珩璜展仪,善循四戒之文,用集六姻之庆。永言治麻,实荷重□。协于刚近之辰,霈此褒嘉之数。进美名于尊显,易大国之建封。于戏仪服之荣,盖侔于藩戚;肃雍之道,可厚于人伦,无忘令猷,式保隆懿。可特进封冀国大长公主。2

从乾兴元年二月至明道二年(1033)三月,章献刘太后一直牢牢掌握大权。因为李遵勗在真宗晚年曾协助寇准、杨亿等反对刘太后,所以在这十二年中他们夫妇像泾王元俨一样韬光养晦,免招刘太后猜忌。据《长编》及《宋史》所记,元俨知道自己“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晦密,因门却绝人事,不复预朝谒,或故谬语,阳为狂疾不慧。”3而李遵勗就以编纂佛典《天圣广灯录》之大功德,向刘太后宣示他与人为善的态度。不过,李遵勗夫妇也深谙刘太后手段厉害,也适度地接受刘太后的拉拢,没有摆出拒人于千里的态度。他们夫妇与刘太后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不太亲近也不太疏离。正如上一节提到,大长公主还接受刘太后的撮合,让她的长女延安郡主下嫁钱惟演的次子钱晦。为此,刘太后在晚年还颇信任他们夫妇,在还政仁宗的事上询问他们的意见。

刘太后在权力尚未完全巩固前,对诸皇亲均加以笼络,据载命妇本来都服发髻进见她的,当大长公主与姊姊邓国大长公主及入见时,刘太后即说“姑老矣”。特命左右赐二大长公主以珍珠错罗巾縚之,又赐金龙小冠。但大长公主辞不受。刘太后后来再在另一次晋见坚持赐给小姑金龙小冠。大长公主推辞不了,但在诞节及太后及仁宗的上寿,她仍以发髻入见,不穿戴太后所赐的冠。刘太后每每以政事问大长公主的意见,她就机警地只多语及祖宗旧事以讽喻之,而不提出任何意见。刘太后又请她帮助教导六宫,她却回答说:“吾无德,曷足称是哉?”聪明地婉拒刘太后半真半假的请求。4大长公主也像兄长元俨一样,行事小心谨慎,对宫中朝中之事一概不问,免招刘太后之忌。好像刘太后在是年四月开始,给她的家人姻亲加官晋爵,大长公主就没有表示任何意见。5不过,大长公主对宫中发生的事,其实应当心中有数。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涑水记闻》曾收录有来自她次子李端愿所述的两则刘太后摄政后的宫闱秘辛,一则关乎仁宗生母李宸妃之死,一则有关仁宗与刘太后与杨太后的关系。6据此可以推论李端愿所知宋宫秘辛当在不少,而大长公主透过儿子自然也会了解宫中状况。

是年(1022)六月二十二,刘太后显示她厉害的手段,她利用参政王曾与丁谓的矛盾,接受王曾对丁谓的指控,以丁在营造真宗山陵事上包庇督工内臣雷允恭的罪过,将他重贬崖州(今海南三亚),至于本来是她的走狗的雷允恭也毫不手软地诛杀。本来是丁谓一伙的冯拯、曹利用,却各怀鬼胎,对丁来个落井下石。而刘太后的心腹钱惟演,自然秉命行事。刘太后重贬丁谓一党,以王曾为首的主流朝臣,一方面大快人心,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到这位摄政女主的手段。7刘太后虽然借打倒丁谓而进一步巩固权力,但碍于王曾等大臣的压力,她在八月初八与仁宗一同御承明殿垂帘听政时,仍令内侍宣谕群臣:“候上春秋长,即当还政。”这当然不是她的本意。群臣得势不饶人,同年十一月初一,就迫刘太后罢免钱惟演枢使职位。刘太后无奈,只好依从。8

刘太后在翌年(1023)正月初一改元天圣。刘太后因无法让钱惟演回朝,趁着冯拯有病,就不动声色地安排当年支持她为皇后的王钦若回朝为相。九月初五,刘太后就以王为首相,代替罢相的冯拯。9十二月十七,刘太后下诏驸马都尉自今不得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还,仍令御史台察视之。10按当时健在的驸马都尉只有王贻永(原名王贻贞,避仁宗讳改)、柴宗庆和李遵勗三人,王贻永出守洺州,在京的唯有柴、李二人,这道诏书针对的究竟是何人?实在耐人寻味。刘太后也许有敲山震虎,警告二人需顺从她之意。据杨曾文的研究,李遵勗在天圣年间,潜心编写佛学名著《天圣广灯录》,他除了与翰林学士刘筠(971—1031)继续交往外,又交结佛门大德如蕴聪(965—1032),后来在天圣四年(1026)还迎他来京师。李还与禅门同道如京畿东路水陆发运使朱正辞、淮南转运使许式交换偈文,多有来往。而天圣元年状元宋庠(997—1066)及其弟宋祁(998—1061)与李遵勗均有诗文往还,也许在刘太后眼中,这已是与“清要权势官私第往还”。11

天圣二年(1024)三月十六,王钦若等上《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仁宗与刘太后设香案,阅视涕泣。并赐王钦若等坐,劳问良久,又赐宴于编修院,降诏褒谕编修官员。12《真宗实录》的修成,自然触动了仁宗及真宗亲人的心灵。不幸的是,五月十一日,大长公主的七姊、出家的申国大长公主病笃,仁宗亲幸资圣禅院视疾,未几,申国大长公主卒。仁宗再临奠,因申国大长公主之丧在真宗禫期,仁宗依制不制服,但仍废五日朝,谥公主曰“慈明”。大长公主继丧兄后,又丧同样笃信佛教的七姊。13

刘太后在九月十五日为仁宗选定以五代名藩郭崇(908—965)的孙女郭氏(1012—1035)为皇后。刘太后所以选中家门已衰落的郭氏为仁宗后,正如她所说:“玆选于衰旧之门,庶免他日或扰圣政也。”她用心很清楚,郭皇后家道已中落,容易为她所控制;而她自己出身寒微,找一户已破落的家门为后,她心中也好过。本来仁宗喜欢与郭皇后同入宫的张氏(?—1028),然刘太后仍依己意选中郭皇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决定册立郭皇后后三天(五月十八),刘太后又派给仁宗生母李氏弟李用和(989—1050)一份优差,命他以供奉官门祗候任每年一度的契丹主生辰副使。14刘太后心中一根刺,就是仁宗非其所出。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人敢向仁宗透露。善待仁宗生母的兄弟,相信是刘太后的另一手准备。十一月廿一,仁宗正式册立郭后,廿七日,自王钦若以下辅臣均迁官。15仁宗大婚,作为至亲的楚王元佐、泾王元俨、邓国大长公主、冀国大长公主,以及王贻永、柴宗庆、李遵勗三驸马,依礼自然亲临大典。而大长公主的儿女,也当会随同父母参与其表兄的大婚庆典。

天圣三年(1025)正月,刘太后一方面加赠郭皇后三代官职,另一方面又给刘美夫妇再加赠美官。16最重要的是,不次提拔她的族人及姻亲出任要职。王钦若最能秉承她的意旨行事,有些近戚如明德李皇后的侄儿、东上閤门使李昭庆(993—1063),还曲意奉迎她,将名字改为李昭亮,以避刘太后祖父刘延庆之讳。本来她只令群臣避她父刘通之讳,然拍马奉迎的外戚多的是。17

五月二十日,仁宗的从兄、楚王元佐第三子濮州防御使允成(?—1025)卒。刘太后以仁宗的名义,除了赠允成安化节度使,追封邹国公外,又为了笼络元佐,两天后(五月廿二),以允成长兄齐州防御使允升为澶州观察使,封延安郡公。18允成之逝,对刘太后可说无足轻重;不过,首相王钦若在十一月三十日病逝,对刘太后专权却有相当的影响,因继任首相的王曾和次相张知白(956—1028)都是耿直之人,可不像王钦若那样事事迎合她。19好像在天圣四年(1026)正月廿六日,王曾便反对授柴宗庆为使相,向仁宗指出在真宗朝驸马石保吉和魏咸信皆经历行阵,到晚年才授使相。柴宗庆有何功劳可得此位。王曾且指将相之任,岂容私请?仁宗接受王曾的意见,命他召柴到中书晓谕一番。20究竟柴驸马爷向谁私请?显然他夫妇走了刘太后或其代理人的门路,刘太后大概借此向邓国大长公主示好,就要仁宗照办;但王曾不买账,刘太后也无可奈何。

刘太后也以联姻的手法拉拢大长公主。相信是她的牵合,在天圣四年二月十二,钱惟演的次子钱晦娶大长公主的长女、年已十七的延安郡主为妻。当时判许州的保大节度使钱惟演,就奏请将钱晦由文阶的大理评事转升为武阶大使臣的内殿承制。刘太后和仁宗自然允其奏。21李遵勗夫妇为什么肯答应这桩婚事?一方面可能钱晦人品不差,22另一方面钱氏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当然,刘太后的撮合也是重要因素。大长公主人情练达,自然没有理由推却这桩带有政治味道的亲事,而与刘太后过不去。值得一提的是,刘太后也以联姻的方法拉拢大长公主的兄长定王元俨。在她的牵合下,元俨的三子允迪也娶钱惟演女。23

延安郡主在翌年(天圣五年,1027)初正式下嫁钱晦,仁宗加封与他同龄,自小一同长大的小表妹为长寿县君。然而这宗大喜事过了不久,大长公主的长兄、宗亲中地位最尊的楚王元佐却在是年五月廿四日病逝。刘太后在楚王病重时,亲到楚王第视疾。仁宗也随即往临奠,并辍视朝五日。仁宗优赠伯父河中、凤翔牧,追封齐王,谥恭宪。又诏宗室子弟特给假七日,以卤簿鼓吹导引至永安,陪葬太宗永熙陵。24大长公主自然出席兄长的葬礼,这时她的至亲尚在的,只剩下八兄定王元俨与四姊邓国大长公主。这年十二月初五,宋廷以合祭天地于圜丘的大典,除大赦天下外,又加恩百官。皇亲中最尊的定王元俨赐诏书不名,而李遵勗大概在这时进位宣州观察使。25

天圣六年(1028)二月初六,发生了一宗外戚子弟与宗室子斗殴的闹剧。太祖长婿王承衍的儿子内园副使王世融(?—1028后),与其婿东头供奉官承诩(按:承诩是秦王廷美孙,仁宗从叔德钧子,属仁宗再从兄弟)翁婿失和。王世融托其妻有病,奏请刘太后,请承诩过其家,然后借酒,与他二子一同殴打不肖的女婿。法寺以世融上奏所言不实,请追其官勒停。刘太后和仁宗特宽世融之罪,只将他降为内殿承制、监虢州(今河南灵宝)税。26

同为外戚,李遵勗便守法知礼得多。这年四月初七,他终于获得出守外郡的机会,宋廷以他自宣州观察使出知重镇澶州。刘太后与仁宗在长春殿置酒为他饯行,大长公主自然参加饯行宴,她的儿女尚幼,大概没有随夫婿前往澶州。旧制观察使辞行,皇帝不置酒款待,刘太后破例以此特恩以宠遇李遵勗,相信亦是笼络他们夫妇的手段。顺便一提,李遵勗的好友翰林学士承旨刘筠,也在四个月后离开朝廷出知庐州(今安徽合肥)。27刘太后有机会便擢拔她的亲戚,这年六月廿四日,她趁着王曾病告,不在中书时,就迫张士逊等同意破格地将马季良从太常丞直史馆擢为龙图阁待制,由三丞迳授侍从,引起朝论哗然。史称刘太后于政事有所访逮于大长公主,据载大长公主“多语祖宗旧事以讽”。我们不知道这次刘太后有否像天圣六年召问李遵勗一样,向大长公主打探朝臣反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长公主的长子李端懿这年已十六岁,据他的墓志铭所记,当他“稍长,出入宫禁,礼如家人。虽燕见,语不及私,数为上陈朝廷阙失,开说古今治乱,多所补益,退而未尝言。”28欧阳修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李端懿在什么环境和年月出入宫禁,但笔者相信他在十六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时常出入宫禁进见仁宗。而大长公主当会透过儿子了解仁宗的情况;而也会叮咛儿子找机会“语不及私”地告诉侄儿宫外的状况。李端懿“退而未尝言”,显然大长公主从小就教导儿子不可泄禁中语。至于下嫁钱晦的延安郡主,也甚有母风,据载她“恭谨持礼,承舅姑,奉祭祀,夙暮不少懈。姻亲娣姒,降屈色词,以相接亲疏意。于是诸钱内外悉称主贤”。她的表现也让刘太后对大长公主多一点敬重而肯向她谘访政事。29

九月廿二日,仁宗原本属意的张才人病重,刘太后就将她晋为美人,张美人在五天后病逝,对仁宗自是一番打击。刘太后以加张氏名位来安抚仁宗后,又在十月初七,加封她的心腹林氏为蒋国夫人。30

对于逆她旨意的人,哪管是曾经做过她“鹰犬”的,刘太后也不放过。好像在天圣七年(1029)正月十三,她便用极狠辣的手段将枢密使曹利用罢免,然后再在同月丙辰(廿六)将他贬知随州,更在闰二月初二,授意押送的内臣杨怀敏将曹谋杀于路上。凡是与曹利用亲近的人都遭清洗。31这年六月二十,因大雷雨引起玉清昭应宫大火,只剩下长生殿及崇寿殿。首相王曾在二天后引咎请罢,刘太后早就嫌他阻碍她任用姻家近臣,以及她逾制的做法,自然准奏,将王曾罢知青州。32

刘太后在是年九月初三,又改封定王元俨为镇王,安抚宗室最尊的人。她却未想到在她淫威之下,仍有小臣秘阁校理范仲淹(989—1052)在同年十一月初九冬至时,上书批评她让仁宗率百官向她上寿于会庆殿,乃失礼之事。范仲淹后来还上奏请她还政于年已二十的仁宗。33刘太后当然不理范仲淹的奏章,她继续拔擢她的姻亲,贬责逆她旨意的人。好像在天圣八年(1030)四月十二,她便将秉公处置其姻亲马崇正的京西转运使王彬调职,又在同月廿九召不得人心的钱惟演来朝。到六月廿三又赐刘美的长子、和州刺史刘从德敕书奖谕,并且擢用刘从德的属吏官职。九月十九日,枢密直学士赵稹(963—1038)因厚结刘美府中一个能出入禁中的家婢,而得到刘太后擢为枢密副使,替补四天前死去的姜遵(963—1030)遗缺。34不过,这年十一月初六,刘太后却重贬舒王元偁的女婿,仁宗东宫亲信的西上閤门副使、勾当翰林司郭承祐(993—1051),将他除名配岳州(今湖南岳阳)衙前编管,其父比部员外郎郭世隆也受坐勒停。郭承祐父子自然有罪,然刘太后将其重责,也多少有警告拥护仁宗的人的意思。35

宋廷的文臣,特别是言官并不完全顺从刘太后。天圣九年(1031)正月廿三,在众言官的弹奏下,刘太后只好将一直借故留在京师不肯赴陈州之任的钱惟演改判河南府,并以加他的兄弟官予以补偿。这年九月,权知开封府程琳(988—1056)也不屈于刘太后的干预,坚持惩治她的姻家王蒙正子王齐雄杀人之罪。36不过,刘太后最受打击的,却是她视如己出、年仅廿四的刘从德,在是年十一月廿二病卒于自相州返京的道上。刘太后对从德夭亡悲怜尤甚,只能以录用刘从德的内外姻戚、门人以至僮隶近八十人作为补偿。其中刘从德的姊夫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其表兄集贤校理钱暧(?—1046  后)及妻父王蒙正皆各因刘从德的遗奏得迁两官。刘太后滥封刘氏姻亲官爵,引来言官侍御史曹修古(?—1033)、殿中侍御史郭劝(981—1052)、杨偕(980—1049)、推直官段少连(994—1039)的抗议,他们交章论列。刘太后哀痛之余,大发雷霆,下旨吕夷简将曹修古等重贬。37然而已越来越多朝臣敢于与已步入晚年的刘太后抗争。

天圣十年(1032)二月廿六,仁宗生母顺容李氏卒,年四十六。令刘太后苦恼至极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处置李氏的丧事?刘太后在李氏病重的一天才将她晋为宸妃,她本来不想人知道(特别是仁宗),这个在真宗留下的嫔御中默默无闻的李氏的身世。起初刘太后没有为李氏治丧,没想到首相吕夷简入朝奏事后,在仁宗在场下忽然说“闻有宫嫔亡者”。刘太后将仁宗拉回宫中后,再单独回来见吕夷简,责他想离间她母子乎?经吕夷简痛陈利害,刘太后明白终有一天仁宗会知道真相,于是改变态度,将李氏以皇后之礼殡葬,而且稍后又将李氏弟李用和升官。38

关于李宸妃之丧,司马光《涑水记闻》引述了大长公主次子李端愿的一则说法,批评起初刘太后将李宸妃棺椁凿垣而出,而瘗于洪福寺,实在不妥。此条资料反映大长公主一家对李宸妃死事之始末相当清楚。说不定是李端愿奉母命告诉吕夷简的。39

这年三月十一日,尚身在澶州的李遵勗尊为师的大德慈照禅师(蕴聪)病卒,李特为他撰塔铭以述其生平。他在这篇塔铭中,忆述已故去的杨亿和刘筠“不我暇弃,为方外之交”,又言及他着手撰述后来赐名《天圣广灯录》之佛典。李遵勗在澶州,并非一味寄情方外,亦颇有政绩。有一次遇上河溢,浮桥将于毁坏,他就督工徒,花了七日建好河堤,保护了州城。另外,他曾经奏上三说五事以论事政。40

同年十一月初六,仁宗改元明道,循例大赦天下,百官进一等。十五日,宰相吕夷简以下加官外,刘太后又给宗王公主加恩:镇王元俨拜河阳三城、武城节度使守太师徙封孟王。十七日,邓国大长公主进封楚国,大长公主自冀国大长公主进封魏国大长公主。廿三日,元俨又徙封荆王,为永兴、凤翔节度使。十二月初九,又追封秦国贤肃长公主为大长公主。李遵勗大概也在这时迁昭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并且召回京师。据《宋会要》所载,“明道以后,累增献穆大长公主俸月至千缗,后遂著例云。”这又是刘太后及仁宗加给大长公主的特恩。41考《宋大诏令集》亦收有她晋位魏国大长公主一道称扬备至之制命:

王姬有行,成周隆车服之饰;帝女下嫁,西汉疏汤沐之封。永言贵主之贤,盖有诸姑之重;礼将严于筑馆,义敢后于进邦。敷告治廷,肆颺赞册。冀国大长公主,柔明早就,婉懿自持。实先帝同气之亲,膺东朝少女之爱,而能问图史之诫,佩箴管之仪,将从合好之行,以侈宜家之吉。选勋门之裔,得汾阳之善逑。赋连上之膄,荒大名之遐服。如月几望,在钓惟缗。爱自中流,化由近始。于戏,诵昭陵之圣,知教德之夙成。追光献之慈,嗟结褵之何及。往膺嘉数,茂协多祥。可特进封魏国大长公主。42

据《长编》所记,李遵勗在“天圣末”曾奏事殿中,刘太后趁着仁宗离座更衣,即屏退左右私下问李遵勗,“人有何言?”李当时唯唯不答。刘太后坚持要他回答时,他就说:“臣无他闻,但议者谓天子既冠,太后宜以时还政。”刘太后却辩称:“我非恋此,帝年少,内侍多,尚恐未能制之也。”他又曾经上三说五事以论国政。考《长编》未有具体记载“天圣末”是何年何月?笔者怀疑很有可能就是天圣十年十一月改元明道,李遵勗因召还京师进官而入谢之时。刘太后虽然没有接受李遵勗婉转的谏劝,还政仁宗,但似乎这时她倒是信任李的。43

明道二年(1033)二月初九,刘太后服祎衣、花钗冠,乘玉辂以赴太庙。然后改衮衣、仪天冠,以皇帝的礼仪行籍田礼。她大概已意识到来日无多,就不顾物议。仁宗等自然不敢持异议,还让群臣上奏,给她上“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三月初五,以籍田大典,再次加恩百官。初七,刘太后又让来朝的钱惟演为景灵宫使留京师。李遵勗这时大概也召还京师,并在这次加恩得进拜宁国军节度使。大长公主的长女也在这时进延安郡主之封号。宋廷方才喜气洋洋,但才八天后(十三),刘太后却“不豫”,仁宗奉她的意思,大赦天下,乾兴以来贬死者均复其官,谪者皆得内侍,连丁谓也获准致仕。但种种近于祈福的做法均无效,称制十二年的刘太后于同月廿九日卒。44她之死对仁宗和一众受她猜疑的赵氏皇亲无疑是一大解放。

六、姑侄情深:皇姑大长公主与仁宗

仁宗于明道二年四月亲政,到皇祐三年(1051)三月大长公主病逝。在这十八年间,大长公主与仁宗姑侄间关系十分亲密,起先是大长公主多方关顾少年的侄儿,特别是仁宗在感情方面与健康方面一度弄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到宝元元年(1038)八月,与大长公主伉俪情深的驸马李遵勗病逝后,仁宗就反过头来多方关顾照料年过半百,后来并且失明的姑姑。仁宗在康定元年(1040)以后,儿女多人夭折,兼西北两边告紧,日子并不好过。大长公主则一如以往,从不干政,也不许儿子李端懿等接受外郡或禁军要职,而且和兄长荆王元俨带头支持仁宗减免宗室贵戚的公使钱或赏赐以助军费。是故她直到病逝,一直受到仁宗无比的敬重和尊礼,也赢得朝臣们由衷的佩服。据宋人所记,前代之大长公主原本用臣妾之礼事君主,到宋代就改用家人之礼,而仁宗由始至终,以侄事姑之礼见大长公主,并被宋人奉为家法。45

在刘太后死后,大长公主首先与兄长荆王元俨直接及间接向仁宗揭示他的身世。据群书所记,刘太后死后不久,仁宗的左右便告诉仁宗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据《邵氏闻见录》的记载,多年来虽然备受刘太后刻意拉拢,但仍闭门却绝人事,不预朝谒的镇王元俨,在这一关键时刻,忽然走出来向仁宗证实并揭露“陛下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而丧不成礼。仁宗听到叔父如雷轰顶的话后大恸,一方面扣押刘氏族人,另一方面马上命亲舅李用和开棺检视。幸而当日刘太后听从吕夷简的劝告,预先布置一切,将李氏以后礼成服,才消除了仁宗对刘太后加害生母的怀疑和怨恨。46敢向仁宗揭示李宸妃才是仁宗生母真相的“左右”是什么人?据《涑水记闻》所载,大长公主的次子李端愿曾向司马光言及一则有关李宸妃死时,刘太后初时只肯将她的棺材从宫中凿垣而出,并瘗于洪福寺的说法。47考李端愿在康定元年已任西上閤门使的近职48,他很有可能就是向仁宗透露这则宫廷秘辛的人。即使向仁宗说话的不是李端愿,他肯定知道包括这事的不少宫廷秘卒。由此推论,大长公主没有理由不知内情。以常理推断,当荆王向仁宗揭示这则秘辛时,仁宗一定向她求证。从仁宗后来的反应,可以推想大长公主当会委婉地说明当年的事实。

大长公主唯一在世的四姊楚国大长公主却不幸在 1038 年七月十五日卒,仁宗亲临公主宅祭奠,并追封她为晋国大长公主,赐谥“和静”。49大长公主自然也随仁宗临奠。她们姊妹感情如何,史所不载,相信仍是伤感不已的。大长公主的同胞兄妹,到此时只剩下八兄荆王元俨一人。

仁宗继续清除刘太后的影响力。是年九月初四,既是刘太后的心腹也是大长公主的姻亲的钱惟演的平章事头衔被去掉,仁宗令他离开河南府,赴崇信军节度使本镇随州(今湖北随州)。事缘御史中丞范讽劾奏钱惟演不当擅议宗庙事,既为其子郭暧娶郭皇后妹,又想和李用和家联姻。仁宗自然清楚钱惟演的种种劣迹,开始时还说“先后未葬,朕不忍遽责惟演”,当范坚持非逐钱不可时,仁宗即接纳其议,将钱贬降,一天后,再将钱暧夺一官,落集贤校理之职,并令随惟演往随州,钱惟演诸子包括大长公主婿钱晦也补外州监当。在钱惟演一家被贬之事上,大长公主相信没有影响仁宗的决定。她对侄儿的施政,一向是从不加以干预。50仁宗除了在十月初五将刘太后及生母李太后祔葬于真宗的永定陵外,又向已故的宗室及亲属加恩:伯父齐王元佐至从兄乐安郡公惟正等,先在九月十七至十九加赠王爵;亡兄周悼献王在十月丙辰(廿四)获追封为皇太子,同日仁宗母李太后获封赠三代。十一月初一,仁宗两位从姑、秦王廷美女承庆郡主封为乐平公主,兴平郡主特封为大宁公主;他的从表姑、太祖妹燕国大长公主女长乐郡主高氏以异姓而封为仁寿公主。对于自幼入道却早夭的姐姐、真宗第二女卫国长公主,仁宗赐号清虚灵照大师,赐名志冲。而仁宗本来钟情的张美人,两天后(初三),亦被追册为皇后,并赠其父供备库使张守瑛为邓州观察使。最后是十一月十四,荆王元俨母太仪王氏获加赠德妃。51仁宗这些措施,自然得到荆王及大长公主的首肯。据载仁宗亲政后,对叔父益加尊宠,凡有大事都请报荆王,荆王一定亲自书写回牍。52相信工笔札的大长公主也会像兄长一样亲自回答侄儿所问。

相信在李遵勗的推动下,仁宗开始为当年因保护及支持他而被贬死的故相寇准等人平反。寇准首先在十一月十二获得平反,恢复莱国公之爵位并获赠中书令。当年被诬谋反的内臣周怀政也同时获追赠安国节度使。53最后是李遵勗的挚友杨亿,在景祐元年(1034)四月初五获得平反。因李遵勗与寇准婿枢密使王曙向仁宗申诉,杨亿获赠礼部尚书,赐谥曰“文”。李遵勗更请加赐杨亿“忠”字,虽不被接纳,但仁宗仍诏送其奏于史馆。据《东轩笔录》所记,李遵勗在杨亿卒时,杨托他收藏所撰有关仁宗监国之诏诰。刘太后死后,李遵勗便将这些机密文书证据进呈仁宗,并具陈此事之本末,于是仁宗明白当日是非曲直,感叹再三,就下诏为寇准等洗雪其冤。54李遵勗还密奏仁宗将刘太后在宫中的心腹晋国夫人林氏遣出宫外,置之别院,并监察她的出入,免得她再像刘太后当权时一样干预政事。55

仁宗改正刘太后种种弊政自然叫荆王及大长公主等至亲欣喜,但他的一次任性行为却令人担忧不止。仁宗因不喜刘太后之故,也不喜欢刘太后为他立的郭皇后。刘太后死后,仁宗无人管束,就放纵情欲,宠幸尚美人和杨美人,而冷落郭皇后。不幸郭皇后也任性,与尚美人相争,在一次冲突中误伤仁宗,仁宗听信复相的吕夷简及入内副都知阎文应(?—1039)的进言,在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廿三,竟将郭皇后废黜。结果引来以孔道辅(986—1039)、范仲淹为首的十名台谏官的抗争,而大失人心。56在仁宗废后之事上,他的至亲包括章惠杨太后、荆王元俨、魏国大长公主及仁宗舅父李用和态度为何,文献无证。相信他们对仁宗这一任性行为是无可奈何。

大长公主等担忧的事果然发生。景祐元年(1041)八月,朝臣间已流传仁宗溺于酒色的种种失德之事。刚复相的王曾的僚属石介(1005—1045)便上书王曾,希望他入朝后能规劝仁宗。57果然,仁宗为酒色所害,弄致“不豫”的险境。在章惠杨太后的决策,入内都知阎文应的执行下,同月十五日,已废黜的郭皇后及仁宗宠幸的尚美人及杨美人都被驱出宫外。尚美人的家人及讨好她的皇城使王怀节均被贬责。58

仁宗出事,御医数次进药都无效,大长公主大概从夫婿李遵勗及出入宫禁的儿子李端懿等处知道情况,就推荐翰林医学许希为仁宗诊治。许提出:“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因位置危险,仁宗左右都说不可冒险。仁宗身边的多个内臣都自愿受试,结果都无碍,于是仁宗决定依许希的方法治疗,三进针而仁宗的病得到治愈。九月初二,仁宗论功行赏,授许希翰林医官,并赐绯衣、银鱼及器币。又因其请修建扁鹊庙于京师城西。59

仁宗大病得愈,自然首先要感激大长公主的举荐神医。他在同月(九月)十一御正殿和恢复常膳。十八日,仁宗诏立曹彬孙女为皇后。据载仁宗本来打算立寿州茶商女陈氏为后,而杨太后也同意;但王曾、吕夷简、宋绶、蔡齐等宰执均反对由地位低下的人为皇后,结果仁宗妥协。60在立后之大事上,笔者猜想仁宗也征求大长公主之意见,大概大长公主也赞同王曾的看法,于是仁宗不再坚持立他本来喜欢的陈氏女。顺带一谈,这年十一月十七日,大长公主亲侄、仁宗另一从兄武当军节度使允宁卒。仁宗身体康复,即依制往润王宫临奠。61

景祐二年(1035)二月十三日,次相李迪在权争中败给吕夷简而被罢,值得注意的是,他本来攻击吕夷简私交荆王元俨,为荆王门下僧惠清补官。想不到查证下,行文书的是李迪而不是吕夷简。真相是吕夷简巴结荆王,只是他没有给人拿住把柄和凭据。62仁宗亲政后,感念叔父保护的大恩,自然优宠荆王,而荆王的权势自然是人尽皆知。当然,朝臣对大长公主也不敢轻慢。

四月初三,李遵勗以镇国军节度使出判许州,大长公主就没有随行。李遵勗抵许州后,便先到亡友杨亿在许州具茨山之墓拜祭。他在许州,颇有政绩,有一次州民输租税,仓官不依时而至,李遵勗亲自驰马至粮仓,收受州民的输税,仓官惶恐叩头认罪,大概此人平时作威作福,今次李驸马爷在州民前训责他,就大快人心。李遵勗另一项政绩,是本路转运使拣选士卒补水军,而不问他们是否胜任,就强补他们隶水军。李驸马是贵官,又是三代将家子,自然要改转运使不合理的做法,他说:“强人所以不能,将何用?”即命部将按视,将不习水者的士卒计十分七八调离水军。63他在许州的表现,又显出他将门之后的风范。相较之下,柴宗庆在十月廿一日却被朝臣劾奏,说他印行《登庸集》一书“词语僭越”,请毁印板,以免流传。仁宗命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等查察此书,回奏说:“《登庸集》词语体制不合规宜,不应摹板传布。”仁宗从其议,命柴宗庆收回众本,鸦许流传。柴宗庆这次自讨没趣,这样的处分已算轻微了。64

被废的郭皇后在是年十一月初八暴卒,中外都怀疑是已升为入内都知的阎文应所为。仁宗知悉后,既悔恨又深悼,诏以后礼葬,又擢升郭皇后的兄弟官职以稍作补偿。是月十五,仁宗大祀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宗室并与转官。廿五日,荆王元俨拜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仍赐入朝不趋,授二州牧自元俨开始。宗室中地位仅次于元俨、份属大长公主从兄的武胜军节度使德文授同章事,而与仁宗幼时共学的陈王元份第三子允让为宁江军节度使。65同年十二月初八,仁宗又加恩给尊为保庆皇太后的章惠杨太后以及曹皇后三代。相信也在相同时间,仁宗也加赠给李遵勗亡故的长兄太师。仁宗的亲表弟李端懿及李端愿也大概在这时擢任诸司使臣。66

仁宗在景祐三年(1036)多番施行睦亲之政。正月十三,仁宗对几位至亲加以追赠,首先追册郭皇后为皇后,并命知制诰丁度(990—1053)及内侍押班蓝元用(?—1055)同护葬。然后在二月初三,又追赠三位亡故的皇姑许国、郑国和曹国长公主并为大长公主。67到四月,因李遵勗献上他编次多年的佛书三十卷,仁宗除赐书名《天圣广灯录》外,更应其请亲撰序文,高度赞扬李遵勗之功德以及是书的优点:

《天圣广灯录》者,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勗之所编次也。遵勗承荣外馆,受律斋坛,靡恃贵而骄矜,颇澡心于恬旷。竭积顺之素志,趋求福之本因。洒六根之情尘,别三乘之归趣。迹其祖录,广彼宗风。釆开士之迅机,集丛林之雅对,粗裨于理,咸属之篇。68​​​​​

仁宗又以诸王子孙众多,既聚居睦亲宅,就需要在宗室中置官加以训导和纠违有过失的。于是在七月十九日置大宗正司,凡宗族之政令,皆由之负责奏告。以他关系亲密的宁江军节度使允让为知大宗正事,另以彰化军留后守节同知大宗正事。69

李遵勗在许州任上,除了编次上面提到的《天圣广灯录》外,他又应亡友晁迥之子翰林学士晁宗慤(985—1042)所请,在是年七月一日,为晁迥之遗作《昭德新编》三卷撰写序文。70他又在是年十月十七,上奏仁宗,将《天圣广灯录》下传法院,编入藏经。仁宗自然欣然答允。71

是年十一月初四,章惠杨太后无疾而终。仁宗命知枢密院事王随为园陵监护使,上谥曰“庄惠”,祝册文并称“孝子嗣皇帝”,仁宗又擢太后弟杨景宗(?—1054)为成州防御使,厚恤杨家。翌年二月初六,将杨太后祔葬于真宗永安陵之西北。72此时,仁宗在宫中已无任何长辈对他的施政加以牵制。

仁宗厚待他的戚里,但对刘太后的家人就区别对待。景祐四年(1037)二月初九,刘太后之姻亲王蒙正,再以不法事被除名,配广南编管,永不录用。其女嫁刘从德,诏自今不得入宫内,其子孙不许与皇族为婚姻。73三月廿七,时年十七的刘美次子刘从广娶荆王元俨女,仁宗就将他自济州团练使擢为滁州防御使。74

是年(1037)五月初九,仁宗的俞美人诞下皇子,但当天就夭折,对仁宗是一大打击。值得一提的是,允让的第十三子宗实(英宗)从四岁开始,就养于宫中。这年六月廿三,年方六岁的皇侄宗实以左监门率府率特迁右内率府率。据说是杨太后劝仁宗选宗子养于宫中的。宗实到八岁才离开皇宫返本第。75关于王嗣的问题,仁宗有否询及荆王及魏国大长公主,惜没有记载。

这年(1037)十二月廿四,一向麻烦多多的驸马都尉知陕州柴宗庆又被新任陕西转运使段少连劾他纵其下属扰民。76他们夫妇与李遵勗夫妇同是贵戚,贤与不肖却分明。据宋人笔记所载,楚国大长公主曾与妹妹斗富贵。李遵勗夫妇先往柴宅,柴宗庆夫妇以豪奢穿戴示人,他们的左右却草草穿戴。到柴宗庆夫妇回访,却只见李遵勗夫妇以道装出迎,唯他们的从人却以盛装随侍。跟着魏国大长公主让两个儿子李端懿、李端愿出见姨母及姨父,并说:“予所有者,二子也。”柴宗庆夫妇据说颇以为愧,而士论均称誉李遵勗夫妇。77

景祐五年(1038,十一月改元宝元)初,深受仁宗敬重的姑父李遵勗却以疾,两度拜表奏请致仕,并援引唐韦嗣立的故事,请求山林之号。仁宗不许,命翰林学士宋庠撰写两道诏书抚慰一番,其一云:

卿勋伐之华,材猷兼劭。早膺尚礼,实睦近婣。以驸马之荣,列通侯之籍。望高贵里,时陟将坛。而能出擅藩宣之勤,居多位着之恪。乃心道素,探颐艺文。余怀所嘉,曷日而既?今乃因晦明之偶沴,援进退之大方,确布书辞,愿致官政。矧告旬未几,年力甫强,谢仕而归,在礼安据?卿其止念,虑宝精神,招还天和,顷迟药嘉,慰我虚竚,勿复文陈。

其二云:

卿曏苦癯疴,甫淹时晦,特优赐告,用适颐生,属疗治之未瘳,览控陈之迭至,愿还有政,追踵昔贤。高风所存,媮俗知慕。然卿地虽婣密,器实虚恬。情栖道腴,行富天爵。偶婴无妄之疾,固匪不衷之灾。视履其旋,何恙不己?遽归印绶,殊恻朕心。矧向福未涯,与善无爽。勉辅医药,行复粹和。姑废冲怀,即断来表。78

大长公主爱夫情深,闻知李遵勗得病,马上要往许州探视。她的侍从以制度规定需要禀报仁宗,得到批准才可离京。她已等待不及,不待奏请,便率从人五六名前往许州。仁宗得报,马上派内侍督沿途各县逻兵保护她的车辆。抵许州后,她陪侍李遵勗回京疗治。仁宗亲自到驸马府临问,又赐白金五千两,公主辞不受。延至八月十六,李遵勗卒于永宁坊第,得年仅五十一。他将死时,与僧楚圆以偈文相互提警。他又遗命不要置金玉于棺椁中。仁宗闻讯即临奠。并辍朝二日,赠中书令,谥和文。据明人《汴京遗迹志》所记,他的墓在开封城东北南神岗。后来他的长子李端懿也附葬于其墓侧。79

李遵勗逝世,朝士多有挽词悼念,翰林学士宋庠便为词两首,词云:

曲里犹龙族,西京尚主侯。勋华传旧钺,名理寄虚舟。得族真无妄,观生遂若休。偏嗟荀令沼,回作逝川流。

北第琴樽歇,东原旌旆飞。清风邈无所,此路是长违。野阔车吞响,天愁日抱辉。空余门下客,鱼鸟叹何依。80

魏国大长公主在五十一岁丧夫,自然极端悲痛。李遵勗所撰之《闲宴集》二十卷、《外馆芳题》七卷,相信都是“善笔札,喜阅图史,能为诗歌”的大长公主与众子所编定。81她服夫丧期间,衰麻服一直不肯脱。每日都念诵佛书,精诚所感,据说有白燕来她房外筑巢。服除后,她不再穿皇家丽服。仁宗为了安抚她,在禁中设宴,并亲为她簪花,但她多谢侄儿好意之余,即表示:“自誓不复为此久矣。”她的长女延安郡主因父丧而悲伤不已,亦因大长公主之故而说:“吾独有母存乎!”郡主尽孝,凡有新鲜物品,必定先献给母亲才致用。大长公主则每年常将自己一部分的俸钱中厚赠女儿。82因女儿之陪伴,加上仁宗及诸子之安慰,大长公主乃得挨过丧夫之痛。

潞州李氏外戚将门在李遵勗逝世后,就倚靠大长公主支撑而不坠。仁宗爱屋及乌,对他几个至亲表弟自然不次提拔,可大长公主却没有因仁宗对她的敬重而为诸子求官。她对亲生的儿子李端懿、李端愿,庶出的李端宪和李端慤均一视同仁,均严加管束,每诫以忠义自守,不要恃她的恩宠而为非。长子李端懿曾多次求外任以自效,但公主均白仁宗不许。83

宝元元年(1038)七月初一,号为贤宗室的同知大宗正事、彰化留后守节卒,仁宗赠镇江军节度使,追封丹阳郡王,谥僖穆。84对仁宗而言,自是伤感不已。是年九月十一,仁宗总算有自己家人喜庆的事:已满周岁的长女封为福康公主(兖国公主,1038—1070),次女封崇庆公主(?—1042)。仁宗为女儿当得多少月俸钱多少的事询问大长公主,大长公主起初不答,仁宗一再询问,她才说当年她只得月俸钱五贯。大概她不想侄儿因她之故少给侄孙女月俸钱。仁宗的福康公主“幼警慧,性纯孝。帝尝不豫,主侍左右,徒跣吁天,乞以身代。帝隆爱之”。仁宗喜爱她的程度,就像太宗宠爱魏国大长公主一样。两位公主性情颇有相近之处,可惜仁宗后来择婿错误,害了爱女终身。与大长公主择得佳婿,就有天渊之别。85

西夏李元昊(1004—1048,1032—1048 在位)图谋侵宋已久,于康定元年(1040)正月廿三,宋军在延州三川口(约今陕西延安西20公里处,即今延安安塞县、延安境内的西川河入延河处)惨败于夏军之手。主将刘平(973—1040 后)及副将石元孙兵败被俘。石元孙是仁宗宠信的外戚子弟,这次兵败,令宋廷震动不已。86三月廿四,因三川口之败,仁宗罢免三员枢密使副王鬷(978—1041)、陈执中(990—1059)和张观(985—1050),而改任三司使晏殊与知河南府宋绶并知枢密院事,值得注意的是,仁宗还特擢驸马王贻永以保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为同知枢密院事。王贻永是继钱惟演后第二人以外戚身份出任执政的,他也是宋代第一位驸马出任枢密使。王贻永以外戚的身份执掌兵符,文臣并无异议,一方面他其实是相臣之后,而“性情慎寡言,颇通书,不好声技”,他也累任大藩,资历甚深,素有令誉。87当然,也是仁宗擢用外戚的政策使然。倘若李遵勗不早逝,以他与朝臣之良好关系,与及素有贤名兼有治郡之资历,特别仁宗与他夫妇的关系,他本来也会像王贻永一样为仁宗所大用的。事实上,仁宗早已在宝元二年(1039)擢用他的母舅李用和执掌禁军兵柄,李先自鄜州观察使径授殿前都虞侯,翌年(康定元年)再迁永清军留后、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年十二月廿二再迁马军副都指挥使。88

西疆告急的情况渐次稳定下来后,仁宗在康定二年(1041)七月廿五,赐初生的皇二子名昕,授检校太尉、忠正节度使、寿国公,置旌节于他以前读书的资善堂,命端明殿学士李淑(1003—1059)典其书奏。就像真宗培育他一样。仁宗在两年前丧子,好不容易再得子,自然高兴不已。89

这年九月十六,仁宗以晏殊自知枢密院事改任枢密使,王贻永也相应地改任枢密副使。90是月廿二,因范仲淹之请,仁宗诏三班院、殿前马步军司晓谕使臣和诸班、诸军有武艺诸略者均许自陈。负责选拔的官员,包括翰林学士丁度,入内押班蓝元用和大长公主次子、已擢为西上閤门使的李端愿。最后选得一百八十人。李端愿得到此差遣,一方面他当有相当武艺,另一方面也是仁宗对他的信任。91

这年十月初一,仁宗以侍御河南郡君朱氏、清河郡君张氏(张贵妃,后谥温成皇后,1024—1054)并为才人。值得注意的是,仁宗对曹皇后似乎一直无多大感情,反而清河郡君张氏是宠冠六宫。据《长编》所记,张氏父名张尧封,天圣间举进士第,补石州(今山西离石)军事推官,未行而卒于京师。张尧封母亲是刘太后姻家钱氏女,张氏八岁时,与姊妹三人由钱氏之故入宫。她年长后,就得幸于仁宗。因她性聪敏、机巧挟智、善解人意,仁宗以她为良家子,待遇异于诸嫔,于是累封清河郡君,这年她十七岁便晋位才人。唯《涑水记闻》却记张氏入宫前,为母曹氏卖于魏国大长公主家为歌舞者,而且嫁给蹇氏,生男名守和。后来大长公主将她纳于禁中的仙韶部,由宫人贾氏母养之。仁宗因在宫中宴饮,张氏为俳优,仁宗见而悦之,从此宠幸她。92假若《涑水记闻》这条记载不误,则仁宗与张贵妃这段爱情可说间接由大长公主促成,大长公主对侄儿感情的关顾可说是无微不至。93

正当仁宗对姑父王贻永委以重任时,另一位尚健在的驸马判郑州、武成节度使同平章事柴宗庆却令仁宗大为恼火。他在部内贪刻,又纵其下扰民,为转运使所劾,依法当徒一年,仁宗特赦其罪,于十一月初七召他还朝,岁减公用钱四百万。翌年(庆历元年,1041)三月,仁宗命他改判济州,为免他再有差池,特命京东转运使选一员通判佐估他。但柴宗庆却称疾不肯赴任,仁宗大怒,命御史台劾奏之,诏停所有给他的公用钱。等他病愈后才除他外任。94

庆历元年二月十一,宋军再度覆师于好水川(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境内之什字路河川),主将马军都虞侯任福(981—1041)以下将校十六人阵亡,士卒万八千人败没。却祸不单行,同月二十,仁宗次子寿王昕夭折。仁宗伤心不止,赠太师、中书令、豫王,谥悼穆,命端明殿学士李淑护丧事,陪葬永定陵。仁宗并亲制挽辞。据载豫王丧礼中,宗室就奠时,均拜伏于位。但知大宗正事允让认为致哀便足够了,人以为得礼。到五月十七,仁宗将早夭的皇长子赐名昉,追封褒王,谥怀靖,与其弟豫王同葬于永安陵。95令仁宗稍得安慰,朱才人在是年八月初五,为仁宗诞下皇三子,两天后,仁宗即遣官奏告宗庙他再得子之喜事。仁宗又在三天后,诏南郊礼近,中外不得以皇子之生再有上贡物品。96

庆历二年(1042)正月初六,仁宗本来令柴宗庆赴武成军本镇(滑州,今河南安阳滑县),但权御史中丞贾昌朝(998—1065)以他在郑州时贪污不法,若遣他归本镇,怕他更会残民。仁宗本来对这个姑父没有好感,就接纳贾的意见,仍将柴留在京师。97

仁宗对大长公主一家自然优礼得多,虽然因公主的反对,仁宗不能给他几个表弟外任或好像其他的外戚如李用和、李昭亮、曹琮、杜惟序授以重要军职及兵职98;但仁宗仍尽量加恩给其皇姑。是年三月十七日,他应大长公主的请,加赠其母故太仪方氏为淑妃。99

是年五月初六,仁宗又遭丧女之痛,张修媛所生的安寿公主夭,仁宗追封唐国公主,成服苑中,群臣奉慰殿门外。同月十六,仁宗第二女崇庆公主又夭亡,仁宗追封楚国公主。到八月初一,仁宗生下才六日的第六女又夭亡。仁宗在不足三个月内,连失三女,可说是极大之不幸。稍为安慰的是,面对辽夏交侵,国库紧绌的情况下,他的八叔荆王元俨于五月初十带头请尽纳公使钱于公。仁宗对叔父的如此慷慨,诏以半数还给叔父。因为荆王的表率,曹皇后、嫔御各上俸钱五月以助军费,宗室刺史以上亦纳公使钱之半。仁宗再下诏皇后及宗室妇郊祀所赐减半以助军费。100虽然群书不载,但相信大长公主也会像兄长一样带头减公使钱以助仁宗。

大概为了抚慰张修媛丧女之痛。仁宗在是年(1042)闰九月十三,史无前例地将位仅为修媛的张氏的三代加以追封:曾祖东头供奉官张文渐为宁州刺史,祖试校书郎张隶为光禄少卿,外祖应天府助教曹简为秘书省著作佐郎。101不幸的是,仁宗之创痛尚未平复,是年十月初三,宋军又覆没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市中河乡境内),主将殿前都虞侯葛怀敏(?—1042)以下将校十六人阵亡。102更令仁宗痛彻肝肠的是,生才三岁。刚在庆历三年 (1043)正月初一册封为鄂王的皇三子曦,却在翌日(初二)夭亡。103

仁宗未想到,七个多月后,张修媛与他所生、只有三岁的皇第四女,在八月初一才封为宝和公主,五日后又夭折。104张修媛连失两女,自然哀痛欲绝,并且病倒。她对仁宗说:“所以召灾者,资薄而宠厚也。愿贬秩为美人,庶几不以消咎谴。”仁宗只好答允。唯是月十八,生甫两岁的皇五女也夭亡,仁宗追赠亡女郓国公主。105仁宗从景祐四年开始,六年间连失三子五女,他年已三十四而皇嗣不立,作为至亲的荆王及大长公主,自然也为侄儿担忧。据《长编》所载,大长公主在“庆历中”,曾于浴中仆地,伤右肱。仁宗知道后,派内侍责备侍者。大长公主不想加添侄儿之烦恼,就说:“早衰力弱,不任步趋,非左右之过。”故此她的左右获得免去罪责。106大长公主为什么会在浴中摔倒?是否为仁宗家事之伤痛以致国事之忧烦,而令她心有所思而不慎摔倒?据载大长公主的兄长荆王在此时曾问他的翊善王涣:“元昊平未?”当王涣回答说:“未也。”他就说:“如此,安用宰相?”以他的身份这么一说,自然闻者畏其言。107似乎他们兄妹都同时担忧侄儿的境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庆历三年三月廿一因首相吕夷简以老病罢相,仁宗趁机改组二府人事,四月初七擢用守西边有功的韩琦与范仲淹为枢密副使,翌日再以二人之同志杜衍(978—1057)为枢密使。八月十三,以范为参知政事,富弼(1004—1083)为枢密副使,推行有名的“庆历新政”。仁宗在两府的人事变动中,将他的姑父枢密副使王贻永留任,并加宣徽南院使。108李用和、李昭亮及曹琮仍任三衙管军,仁宗信任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的同时,对他信任的外戚仍宠任不替。唯一例外的是大长公主的几个儿子,一直未被仁宗委以重任,这当是大长公主坚持不许的缘故。直到是年十月廿九,仁宗才以枢密使杜衍主动提出建议择外戚子弟试外官,好不容易才擢用其亲表弟李端懿以舒州团练使知冀州(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市)。另外李遵勗的侄婿向经(1023—1076)也因大长公主的表奏获授秘书省正字的出身。109教大长公主喜欢的是,时年三十一的爱子李端懿,雅好儒学,颇有父风,多有与贤士交往。与他交好的欧阳修在他离京赴任前,便以诗相赠,将他比作曾守冀州的本朝名将李汉超(?—977)和李允则(953—1028),诗云:

今其继者谁,守冀得李侯。李侯年尚少,文武学彬彪。河朔一尺雪,北风暖貂裘。上马擘长弓,白羽飞金鍭。临行问我言,我惭本儒鲰。汉超虽已久,故来尚歌讴。允则事最近,犹能想风流。将此聊为赠,勉哉行无留!110

另杜衍之婿苏舜钦(1008—1048)亦有诗相赠,诗中曾言他出知冀州,或会令慈亲之大长公主泪流,不过又勉自古忠孝不两立,须及时建功名云云:

冠盖倾动车马稠,都门晓送李冀州。冀州绿发三十一,赶赶千骑居上头。眼如坚冰腼河月,气劲倢鹘横清秋。不为膏粱所汩没,直与忠义相沈浮。干戈未定民力屈,此行正解天子忧。男儿胜衣志四海,宽耻坐得万户侯。旆旌明灭朔野阔,笳鼓凄断边风愁。孤云南飞莫回首,下有慈亲双泪眸。自古忠孝不两立,功名及时乃可收。众人刮目看能事,着鞭无为儒生羞。111

据欧阳修所记,李端懿在冀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政循法度,检身束下,民以不扰,岁满召还”。112

这年十二月初八,荆王元俨病重,这时大雨雪,陈、楚之地尤甚。占者说:“大臣忧”。仁宗忧形于色,亲临其卧内问疾,并亲手调药。据说叔侄二人屏去从人交谈久之,荆王所献均是忠言。仁宗赐白金五千两,荆王不肯接受,并说:“臣羸惫不能治,且死,重费国家多矣。”仁宗闻之嗟泣。翌年(庆历四年,1044)正月十二,荆王病卒,得年六十。他临终时仍诫诸子孝友,他怕仁宗怪罪御医治病无效,就预先上奏为他们求情。仁宗赠荆王天策上将军、徐、牧二州牧、燕王,谥日恭肃。仁宗诏取叔父之墨迹及所赋诗分颁辅臣,其余藏秘阁。113

是年已五十七的大长公主丧失至亲,自然悲伤不已。二月初九,仁宗另一姑父柴宗庆也卒于京师,仁宗幸其第临奠,辍视朝三日,遣中使护丧,谥荣密。114至此,仁宗的父系至亲,只剩下大长公主,而姑父驸马,也只剩下王贻永一人。

仁宗在三月初七擢用张修媛的叔父张尧佐(987—1058)以职方员外郎同判登闻鼓院为提点开封府诸县镇公事,即受到谏官余靖(1000—1064)的反对。115仁宗将情感补偿于张修媛身上,他的姑姑也会了解体谅,可一众文臣却绝不同意。是年五月十四,仁宗只有两岁的皇七女又夭亡。116仁宗内心的痛楚大概不是所有文臣明白的。七月十九日,仁宗用富弼的建议,封宗室德文、允让等十人为郡王及国公不等。117这措施大概对敦睦皇亲有很大的作用,这应是大长公主所喜见的。仁宗早在八月廿三日,也给大长公主的另一女婿内园副使焦从约(?—1049)一份优差,命他为契丹国母正旦副使。118这年十二月十二,仁宗总算有惬意的事,张修媛为他诞下皇八女(是张氏第三女),仁宗赐名幼悟,号保慈崇佑大师。仁宗夫妇自然希望凭佛法保佑他们的幼女。不过事与愿违,这位小公主在不到一年,于庆历五年(1045)四月又夭折。119

庆历五年对仁宗来说,是叫人颓丧不已的。除了张修媛的第三女也夭亡外,外戚先后有曹皇后兄曹傅(?—1045)、章懿李太后侄李瑛(?—1045)和曹皇后叔父、马军副都指挥使曹琮卒。特别是一向“小心谨畏,善赞谒,御军严整”而家无余资的曹琮之死,对仁宗控扼军权,是一重大损失。特别是年闰五月,李用和以老病辞去殿帅之职,在三衙为仁宗把关的外戚心腹,就剩下自步帅升为殿帅的李昭亮。120仁宗尚可依赖的外戚亲信,也包括已擢为枢密使的驸马王贻永。121

偏偏仁宗宠信的外戚及宗室子弟却不中用,给朝臣严劾,先有河阳部署郭承祐及陕州部署魏昭昺为言官痛劾其贪污及人才猥下,然后是荆王元俨第三子安靖节度使允迪在父丧期间做出违制之事。最后是惟正之继子左龙武大将军从党射杀亲事官,被仁宗削爵锁禁,他后来还自杀身亡。而在三川口之役传说力战阵亡的宋军副将外戚子弟石元孙,在是年五月却被西夏释放回来,也教仁宗面目无光。此外,仁宗母舅李用和在退休后获授宣徽使,他仍不满足,要仁宗授他使相。御史中丞王拱辰批评他“无功贪骄”,反对授他使相。仁宗不顾言官反对,才满足母舅的要求。另外,仁宗明知杨太后弟杨景宗不中用,也知言官一定有意见,这年十月仍将他自成州防御使擢为徐州观察使。122然而,最使仁宗无奈的是,因朝臣之倾轧,他所推行的“庆历新政”也在是年(1045)正月随着范仲淹和富弼离开朝廷,杜衍罢相而中途而废。123

大长公主一家在庆历五年之朝政变局并没有牵涉在内,据载是年当僧本如在台州(今浙江台州)东北四十五里的白莲庵重建佛寺,笃信佛教的大长公主向仁宗请匾额,改名“白莲寺”。124到了庆历六年(1046)六月,李遵勗之姻家、参知政事吴育因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不和,而引起政争,并牵涉李家。吴育之弟娶李遵勗妹,其弟死后,李妇有子六人而守寡。监察御史唐询依附贾昌朝,就攻击吴育不让弟妇改嫁是为了继续攀附大长公主一家。吴育出身制科,受知于仁宗,屡被许为贤者,也许大长公主也曾为他说过好话。于是贾昌朝一党就以此来攻击他。仁宗为了息事宁人,两个月后,就让吴育与枢密副使丁度对调职位,免得吴继续与贾昌朝争议。仁宗这番处理,相信也有一点看在大长公主份上。125

这年五月廿四,份属大长公主从兄的东平郡王德文卒,得年七十二。仁宗在他病重时亲自探视,并以太医所调之药进之。仁宗亲临哭奠,赠太尉、中书令,封申王,谥恭恪。126真宗一辈的宗室至此皆殁,论辈分和年龄,就以大长公主最尊。

仁宗从是年四月廿一始,既加恩给张修媛母曹氏,晋封她为清河郡夫人,又不次擢升她的叔父张尧佐。对于他母家的外戚,自然也大大加恩。这年七月十二便晋升他的表弟李璋为西上门副使。他当然不会漏了大长公主的家人,八月十二,钱晦也以六宅使、嘉州刺史获得契丹国母生辰副使的优差。127

仁宗厚待外家的做法,却不幸弄巧反拙。庆历七年(1047)五月初二,他没有考虑女儿之感受,便将心爱的皇长女福康公主许配给其母舅李用和次子李玮。仁宗想给女儿的丰厚的嫁妆,怕超越旧制,就询问大长公主当年下嫁李遵勗的体例。大长公主很体谅侄儿,以侄儿只有一个女儿,不应与她当年的情况相比。她认为若说嫁妆多,就不符事实;但若据实说嫁妆少,又怕拂了侄儿之意。于是推说岁月久远,已不记得当年太宗所赠嫁妆多少。仁宗于是依本意厚赠爱女嫁妆。仁宗本以为报答母家之恩,将爱女许配表弟,亲上加亲,不想到李玮貌陋才拙,根本一开始就不为福康公主所喜。相较之下,真宗将大长公主许配给李遵勗就十分登对,琴瑟谐和。不知道仁宗在这事上有没有咨询大长公主之意见?大长公主对仁宗这项错误的决定没提出异议,实在是一大遗憾。128

这年十一月廿八,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反。宋廷发兵平乱。到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初一,在参政文彦博子及权知开封府明镐率领下,乱事平定。129宋廷赏功罚过,有举报大长公主长子李端懿前知冀州时,失察王则之党妖人李教。二月初九,李端懿自济州防御使降为单州团练使。130

当宋廷正在庆祝平定贝州之乱时,宫中的崇政殿亲从官颜秀等四人在闰正月廿二日谋变,杀入禁中,焚宫帘,伤宫人,最后才为宿卫所杀。宋廷追究责任,勾当皇城司的杨景宗贬知济州,另一外戚子弟刘永年亦贬为洛苑使。仁宗本来还想赦免杨景宗等,言官自然坚决反对。在这次宫廷喋血中,仁宗却以张修媛有扈驾之功而要加恩。幸群臣反对而止。唯一让仁宗稍感安慰的,是宋人心腹之患的夏国主元昊在是年正月初二为其子所弒。131

是年(1048)三月初六,大长公主的庶子供备库使李端宪卒,仁宗特赠泽州刺史。本来只有公主亲子才有特赠官的恩典,因大长公主对诸子一向并无分嫡庶,故仁宗仍给李端宪特恩。132同月廿七,仁宗在言官的劾奏下,无奈将他宠信的外戚殿帅李昭亮解军职。但仍不顾众议,在七月二十将他的心腹郭承祐擢为殿帅,接替李的位置。仁宗又为宠幸张修媛,先在是年四月初六,在言官的反对下,擢升张修媛之叔父张尧佐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然后在十月十七,以张氏在宫禁之乱中有护驾之功,将张氏晋封为贵妃。到十二月初三举行册礼。133

仁宗也在十一月廿九日特赐两员年长的外戚王贻永和李用和笏头金带,这是二府大臣才得赏赐之物。王贻永是枢相,李用和是使相,也算受之有理。仁宗在十二月十八日,也把十年未有迁官的外戚子弟刘从广自滁州防御使迁为宣州观察使,算是对刘太后家人一点照顾。134

大长公主的女婿西上閤门使钱晦在这年十一月做了一件受人称许的事,他不畏权势,以他的职责上言,反对首席内臣、景福殿使入内都知王守忠参与大朝会,并座次在朝臣之上。他说容许王守忠(?—1054)这样,必为四方所笑。最后王守忠不敢参加本来他可以出席的紫宸殿宴会。顺便一提,钱晦与延安郡主所生的女儿大概在这年前后因大长公主的推恩而获封寿安县君(?—1050)。135

仁宗于翌年(1049)改元皇祐。大长公主是年已达六十二岁的高龄。这年三月初七,她的次子邢州观察使李端愿为人告发私通李遵勗之婢,并且杀驴以享客人。仁宗将他降一官处分。李端愿干出这等违法的事来,自然叫大长公主难过。据宋人笔记所说,曾有卜者李易简批评他和其兄李端懿“大长公主之子,生而富贵,穷奢极欲”,显然其贵戚子弟骄奢之习气早已为人所注目。136不如意之事陆续而来,三月二十三日,大长公主的另一女婿内藏库副使焦从约卒。因她之故,仁宗特赠他内藏库使。137

大长公主在皇祐二年(1050)后患上目疾,目不能视。据《长编》及《宋史》所载,仁宗知悉皇姑病情后,首先派内侍带同太医诊视,并且以各样的禳襘来祷告。然后令曹皇后、张贵妃及以下之妃嫔均同至公主宅问候。她们到公主宅进拜都用家人礼,并且恭敬地奉药茗给大长公主。仁宗随后亲临探视,大长公主的侍从扶着主人迎接,仁宗即请公主先坐,然后设御座于大长公主座位西边。大长公主守礼,极力反对侄儿这样的座位安排。最后仁宗移榻于东南向,大长公主才肯接受。仁宗又当众亲舐皇姑之目,左右侍从大为感动而悲泣。仁宗亦悲恸地说:“先帝伯仲之籍,十有四人,今独存大主,奈何婴欺疾?”仁宗又顾问李端懿兄弟及其子孙有什么要求愿望。大长公主即加以拒绝说:“岂可以母病而邀赏邪?”仁宗原本赐白金三千两,她也推辞不接受。仁宗感慨对从臣说:“大主之疾,傥可移于朕,亦所不避也。”他又命在大长公主寝门外垂帘,令从臣前往问候,并募天下能医皇姑者授以官职,另赐公主御书金字“大悲千手眼菩萨”,同时又赐玉石金字太宗庙谥138,稍后仁宗又亲画《龙树菩萨》图,命翰林待诏传模,镂板印行布施,都只为祝求公主目疾康复。139仁宗对大长公主的感情,俨然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仁宗生而不知其母,到知道母亲是李宸妃时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他将怀念亡母的感情移到一直爱护他有加的大长公主身上是很显然的事,特别是仁宗连“见舅如见娘”的母舅李用和在皇祐二年(1050)七月十一病逝后,就只有大长公主可以给他这样的移情作用。140

大长公主丧明后,平日深居简出,而对世事冲淡自若,没有不甚悲伤怨苦,她的佛教信仰大概令她对病患处之泰然。她大概知来日无多,常告诫诸子说:“汝父遗令柩中无藏金玉,时衣才数袭而已。吾殁后当亦如是。”141她大概已参透了生死。

仁宗除了在皇祐元年(1049)九月不次擢升张尧佐为三司使外,并晋封张贵妃的亲人外,142对大长公主的亲人也多加照顾,皇祐二年(1050)三月廿二,又给已升为贵州团练使、西上閤门使钱晦一份优差,命他为回谢契丹国信副使,出使辽国。143

宋廷的言官在皇祐二年(1050)六月十六攻倒了仁宗的心腹宠臣宣徽南院使郭承祐后,又继续劾奏张尧佐不配担任三司使。144但仁宗不理,在同年闰十一月初六,先授张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初七,再加他同群牧制置使。翌日,又赐张尧佐两个儿子卫尉寺丞张希甫及太常寺太祝张及甫进士出身。仁宗这样任性的做法,引致以御史中丞王举正(991—1060)与知谏院包拯(999—1062)为首的台谏官的抗争。张尧佐见众怒难犯,在十六日也自请辞去宣徽使及景灵宫使二职。145

就在仁宗被迫向群臣退让,无法令他的爱妃张氏一家再沐皇恩而心中不快时,大长公主在皇祐三年(1051)正月十三日却病重,仁宗即往公主第视疾。仁宗在十八日又诏翰林医官院,每日轮流派医官一员总领诸科医官,以备应奉。相信是为了方便医治大长公主的特别措施。146到三月廿五日,大长公主终于不治,得年六十四,在宋代公主中,她算是高寿。仁宗当日听到大长公主病笃,即赶赴大长公主宅探视,在途中闻知皇姑已病逝,便到大长公主堂中易服,亲自看视皇姑小殓完毕,然后再拜奠恸哭。仁宗随即下旨辍朝五日,追封大长公主为齐国大长公主,谥献穆,又赐珍珠饰棺帷与及金银供器。廿六日,诏他的生日乾元节(四月十四日)罢作乐。廿七日,在宰臣两度上表固请之下才收回成命。仁宗又想起以前每逢他的生日,大长公主都在前一晚上入宿禁中,第二天早上即为他贺寿。追念前事,想起大长公主之恩情,就遣使持香药、醴、馔置于大长公主灵柩前。仁宗稍后又亲制挽辞,并撰神道碑首曰“褒亲旌德之碑”,以报答皇姑之恩德。四月初六,仁宗又加恩给他的表弟及其他亲属:长子华州观察使李端懿为镇国军留后,次子越州观察使李端愿为镇东军留后,四子西京左藏库使、资州刺史李端悫领陵州团练使,诸孙内殿承制李谅为供备库副使,内殿崇班李评、李说并为内殿承制,长婿东上閤门使、贵州团练使钱晦领忠州防御使。另外,仁宗又将表妹延安郡主的月俸钱由六万增至十万。147大长公主的灵驾在是年六月六日发引前,仁宗再临公主宅奠祭。148大长公主大概在六月底下葬于开封城东北南神岗李遵勗墓旁。仁宗命李淑撰写大长公主的神道碑铭,并命王洙(997—1057)书写碑的隶字。七月初三,仁宗诏开封府,凡因大长公主灵驾下葬而受到践蹂的田稼,由官员检视后,给予田稼的农户减免其租作为赔偿。149

朝臣拜祭的和送葬的,因与李家的交情及对大长公主的尊敬,均赠送挽诗祭文,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也相当反映士林对大长公主的高度评价。司马光代两制官员所写的祭文云:

惟灵集庆皇家,作嫔侯族。环珮为节,动顾礼文。苹藻必亲,无违妇职。承天以顺,教子以慈。纯素柔嘉,自忘王姬之贵;肃雍明智,居为里戚之规。呜呼!遐福未终,大期奄及。去白日之昭晰,归下泉之窈冥。宸极惋伤,具僚增欷。祗陈薄荐,庶达菲诚。尚飨!150

与李家有深厚交情的宋祁也在外郡呈上《慰魏国公主薨表》,表文云:

臣某言:得进奏院奏报,云三月二十🖂日魏国大长公主薨,辍朝五日者。姬馆沦华,沴生意表。天襟丛恻,礼极哀余。讣问外腾,人伦胥戚。臣某中谢。伏以魏国大长公主,行为媛则,德冠壶彝。宜胙高年,昭祉元吉。胡不憖遗,遽及云亡。伏惟皇帝陛下,推先圣归妹之仁,原本朝诸姑之懿。当所置务,易服申慈。怆心幄之长违,贲窀宵而极宠。情兼文尽,孝与治隆。然宵旰既勤,听断斯广。顾礼有限,虽圣弗违,愿抑遣于悲怀,勉逢迎于顺福。臣适守郡印,不获奔赴阙座,无任瞻天系圣,竦怛屏营之至。谨遣知兵马使郭玉,奉表陈慰以闻。151

大诗人名士梅尧臣(1002—1060)也在送葬时赠以挽诗两首,诗云:

贤行闻当世,尊隆异故常,每令夫结友,不为子求郎。夜月初沉海,姑星忽殒潢,临门亲祖祭,悲吹起脩冈。

鲁馆当年盛,秦台此日遥,龙归终合剑,凤去不闻箫。挽曲方传薤,行輀竞奠椒,空余汉官属,泣送马如潮。152

翰林学士胡宿亦撰挽诗一首,诗云:

旧筑王姬馆,新开贵主阡。山林经驻跸,烟雾隔飞軿。天属尊惟孝,邦风穆以贤,鸾龙摛翰藻,昭德万斯年。153

大长公主可说是生荣死哀,仁宗在她病重以至薨逝所表现出的极深感情是其他大长公主或其他宗室所没有的。事实上光是大长公主在仁宗每年生日一定在前一日进宫留宿,第二天一早为侄儿贺寿的做法,也是朝臣以至寻常百姓不一定那么体贴的,难怪仁宗对大长公主敬爱备至。

宋廷的文臣对大长公主的评价也始终十分正面的。在大长公主逝世后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四月,蔡襄为延安郡主撰写墓志铭时,便称许大长公主“以贤德辅之(按:指李遵勗),著于天下”。而蔡襄笔下的延安郡主各方面的才德均类似大长公主。154到嘉祐五年(1060)八月,当大长公主已辞世九年,欧阳修为李端懿撰写墓志铭时,再一次称许“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之女,真宗之妹,今天子之姑,属亲而尊,礼秩崇显,其淑德美问彰于内外”。155

到嘉祐七年(1062)二月,正如上文所提到,当司马光劝谏仁宗秉公处置兖国公主(福康公主)与其婿李玮之纷争时,就特别引用大长公主的楷模,作为兖国公主仿效的对象,司马光这一番话,也是宋廷士大夫对大长公主最有代表性的评价:

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皇帝之子、真宗皇帝之妹、陛下之姑,于天子可谓贵矣。然献穆公主仁孝谦恭,有如寒族。奉李氏宗亲,备尽妇道,爱重其夫,无妒忌之行。至今天下称妇德者,以献穆公主为首。献穆公主岂不自知其身之贵哉?诚以贵而不骄,然后能保其福禄,全其令名故也。臣谓陛下教子以义,宜以太宗皇帝为法;公主事夫以礼,宜以献穆公主为法。则风化流于四方,声誉施于后世。156

余论

在寻常百姓家庭中,最小的女儿通常最受父母宠爱,所谓“谢公最小偏怜女”,而兄长常都爱护幼妹。另一方面,做姑母的常疼爱侄儿,不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姑侄的感情通常很亲厚。以前的儿童不像今天我们上学,有一大批同龄的同学,可成为总角之交。他们可以拥有的少年玩伴,从青梅竹马到两小无猜,除了亲兄弟和从兄弟姊妹外,往往就是父系或母系的表兄弟姊妹,好像《红楼梦》中宝玉的情况。就算贵为太子,也只有少量被特别挑选的贵戚子弟,通常是太子的兄弟、从兄弟或表兄弟,可以“陪太子读书”。这些与太子有共学同玩之谊的贵家子,通常是帝王后来另眼相看的人。另外,许多人都会注意到,甚至有亲身的体验,一个家族关系是否和谐,婆媳、妯娌之间的相处常是关键,许多家族内部的纷争往往因婆媳与妯娌不和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姑嫂的关系也影响匪浅,今日有些地方,“姑奶奶”或“姑姑”对她的娘家仍有着很权威的角色,不时干预或影响着兄弟、兄嫂或弟妇以至侄儿及侄媳的家居生活。

献穆大长公主是太宗的息女,真宗的幼妹,刘皇后的小姑和仁宗的姑娘。她自幼深得父兄的宠爱,下嫁李遵勗并生儿育女后,一直以尊敬翁姑,爱护夫婿,管教儿女并且谦谨守法,待下仁厚的德行,赚得宋人异口同声的赞美,誉为最有妇德的公主模楷。我们跳过宋臣的虚文溢美,小心检视下,可以看到献穆大长公主的很有智慧的行事:第一,她不像几位姊姊公主及驸马姊夫的恃势骄奢,而一直行事小心谨慎,因而得到兄长的宠爱不衰。第二,在当时儒家男尊女卑,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妻贤不妬”的迂腐礼教下,她一方面能包容夫婿李遵勗有过私通乳母的劣行,以至纳妾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又能控制夫婿不再逾轨,从而夫妻得以白头到老,恩爱不替。而不像四姊扬国大长公主那样“性妬”,绝不容许夫婿纳妾而致柴宗庆无子。也不像从侄孙女、英宗蜀国长公主(后谥魏国贤惠大长公主,1051—1080)那样,逆来顺受地容忍夫婿王诜(1048—1104后)纵情声色,失德败行,自己既郁郁以终,夫婿也担着恶名而不容于帝后。157

第三,她堪称贤内助,她悉心协助李遵勗交结朝内朝外贤士,让他得到贤驸马的令名。当李遵勗在真宗晚年介入以寇准、杨亿等为首的朝臣与刘皇后之权争时,也凭她尊贵的地位身份得以不被牵连降罪。到刘太后摄政,她也晓得如何不招皇嫂的猜忌,并且接受她的拉拢,与她刘家联姻。凭着这有利的身份,她就得以在关键时刻暗中保护侄儿,自然也保护了夫家。

献穆大长公主对侄儿的爱护可说是无微不至的,仁宗亲政后,曾因溺于美色,几乎不起,又是靠她推荐名医才救回仁宗一命。是故仁宗一直敬爱她,甚至有将她视为亲母的移情状况。当她病目时,仁宗竟像孝子一样当众为她舐目,希冀孝感动天,让她复明。仁宗显然已视她为亲母。158而每逢仁宗生日,她必定早一晚入宫留宿,翌晨为侄儿祝寿。这一份姑侄情,只怕寻常人家不一定做得到。另一方面,因爱屋及乌,真宗自小便让献穆大长公主的儿女入宫与仁宗一同读书玩乐,于是让仁宗和李端懿等表兄弟妹建立深厚的情谊,后来李端懿等得到仁宗无比的宠信和重用,便建基于儿时已培育的表兄弟情分。159

李遵勗一族是仁宗至神宗朝最受宠信的外戚家族之一,这个武将家族由李崇矩起家,到李遵勗尚献穆大长公主而成为外戚。它能够在众多外戚将家中脱颖而出,关键人物正是献穆大长公主。她凭着与真宗及仁宗父子的深厚骨肉亲情,以及她善于周旋长嫂刘皇后的手腕,让夫婿一家避过真宗朝晚年到仁宗朝初年屡起的政治波涛。由于她长期明里暗里保护仁宗,到仁宗亲政后,她的儿孙便得以大沐皇恩,成为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的外戚。事实上,章献刘太后和仁宗均宠信一大批外戚,委以重任。因这些外戚均是与他们关系深厚而深获信任的人,其中献穆大长公主的家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代儒家士大夫一直以献穆大长公主为公主的楷模,当然不仅因她“性不妬”,包容夫婿有过越轨行为及纳妾的所谓“妇德”,160而是她既知礼守法,行事谨慎且不以富贵骄奢,并且与夫婿广交方外及儒士外,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借着常出入宫禁兼深得仁宗尊敬的机会,而干预朝政。另外,她也对儿女严加管教,不让他们无功而得高职。宋代公主与历代公主一样,因与帝王至亲骨肉的关系,常能出入宫禁,她们每为自己及子孙求取恩典,碰上帝王的溺爱及纵容,常会招致朝臣之非议。不过,整体而言,宋室君主尚能不宠爱女儿或妹妹逾度,而宋代的公主也泰半以献穆大长公主为榜样,较能守法,不敢为非。宋代公主的具体情况,也许未来更多的个案研究,能进一步发明之。

后记:

本文初稿在2013年5月3日至4日在台北东吴大学举行的“第九届史学与文献学学术研究会”上宣读,蒙担任本文评论人的黄启江学长赐予宝贵意见,现据之加以修改,谨向黄学长致谢忱。

2013年8月25日香港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简称《长编》,只注卷数、页码)卷九八,乾兴元年二月已未至丙寅条,第2272~2273页;三月甲戌条,第2277页;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只注卷数、页码)卷九《仁宗纪一》,第175~176页;卷二四八《公主传·太宗杨国大长公主、卫国大长公主、荆国大长公主》,第8773~8775页;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皇宋十朝纲要》,收入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二《太宗·公主七》,叶三上(第43页)。按李遵勗在真宗朝最后拜康州团练使,到仁宗朝最初的官位是泽州防御使,疑是仁宗继位时所恩迁。又《皇宋十朝纲要》记三长公主封大长公主,邓国大长公主在三月,唯申国大长公主及冀国大长公主均在乾兴二年二月。笔者疑均在三月,“二月”为“三月”之讹写。

2、《宋大诏令集》亦收有冀国大长公主两位姐姐邓国大长公主及申国大长公主的进封制文。参见《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版),卷三六《皇女一·封拜一》、“福国长公主进封邓国长公主·仁宗即位”;《建国长公主进封申国大长公主依前报慈正觉大师制·仁宗即位》、《鄂国长公主进封冀国大长公主制·仁宗即位》,第191~192页。

3、《宋史》卷二四七《宗室传二·周王元俨》,第8706页;《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正月乙亥条,第3531页。

4、《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卷一一二,明道二年五月癸酉条,第2616页。当刘太后赐二公主珠玑帕首时,陈王元份的夫人安国夫人李氏,因头发脱落,便要求刘太后也赐她帕首。但刘太后不允,并且说:“大长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诸妹也,若赵家老妇,宁可比邪?”

5、刘太后在乾兴元年四月庚子朔(初一),首先封她的心腹、仁宗的乳母林氏由福昌县君晋为南康郡夫人。然后又在同月初三,授刘美的女婿光禄寺延马季良以馆职。四天后,又加赠她的三代官职。参见《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四月庚子至丙午条,第2278~2279页。

6、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校注:《涑水记闻》卷八,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3页。以下只注页码。

7、《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六月庚申至丙寅条,第2283~2287页;卷九九,乾兴元年七月戊辰朔至壬辰条,第2291~2294页;《宋史》卷九《仁宗纪一》,第 176 页。刘太后罢丁谓,冯拯晋为首相,王曾升任次相,而钱惟演也晋为枢密使,以酬他们除去丁谓之功。原参政任中正因维护丁谓而被贬。

8、《长编》卷九九,乾兴元年八月乙巳条,第2296页;十一月丁卯朔、辛未条,第2299~2300、第2302页。冯拯以钱惟演是刘太后姻家,不可预政为由,迫刘太后罢钱为保大节度使。刘太后只好以提高钱的班次在驸马静难军节度使柴宗庆之上,略作补偿。

9、《长编》卷一○○,天圣元年正月丙寅至庚午条,第2310页;正月庚寅条,第2315页;卷一○一,天圣元年八月甲寅至九月丙寅条,第 2331~2333 页;闰九月戊戌至己亥条,第2336页。冯拯早于天圣元年正月初五以疾求退,刘太后不允,因她要找一个她完全信任的人为首相。王钦若就是她的理想人选。冯拯卒于闰九月初八,而刘太后的政敌寇准则于同月初七卒于雷州(今广东湛江)贬所。顺带一提,钱惟演妹、后嫁刘美的吴兴郡夫人钱氏,亦于是年五月初三卒。刘太后辍朝三日,并追封她为越国夫人。

10、《长编》卷一○一,天圣元年十二月丙子条,第2344页。

11、蕴聪后来又得李遵勗上表求请,获赐紫方袍,再号“慈照”。又与李遵勗诗文往还的大德,尚有释重显(980—1052)、释归省及庐山归宗禅院的妙圆大师吴自宝(978—1054)。释重显撰《寄李都尉》一诗,诗云:“水月拈来作者殊,东西南北谩区区。也知金粟李居士,端坐重城笑老卢。”而释归省则撰有《李都尉问和尚生日述成十颂》。按《全宋诗》收入李遵勗所撰《送僧归护国寺》一诗,诗云:“雷海谭音出世雄,台岩香社冠禅丛。红炉点雪灵机密,翠径斑苔道步通。珠水滤罗晨潄净,豉蒪萦筯午斋丰。归帆已应王臣供,金地天龙绕旧宫。”不详李遵勗赠诗何人,及作于何时。据《国老谈苑》所记,李遵勗、杨亿和刘筠常聚高僧论宗性。李遵勗还命画工各绘众人之像,画成后名曰《禅会图》。刘筠是杨亿以外,李遵勗最尊礼的朝臣。关于这幅《禅会图》,宋庠曾有诗志之,其序云:“有释子以禅会图贶余者,此图即今驸马都尉李公所制,绘故杨大年、刘子仪及都尉、环禅师等,信一时之盛集。瞻叹不足,因为纪咏。”诗云:“法集超初地,工毫构妙缘。星占世外聚,月写相中圆。指指谁标谕,心心自默传。惟应阿堵处,俱是到忘筌。”又宋庠弟又撰有《陇西都尉禅会图》一诗,诗云:“宴场禅集盛,霜幅绘毫工。竺社同开叶,嵇姿宛送鸿。法身宁滞相,世眼愿瞻风。厨钥方传宝,非专岩壑中。”他又撰有《上李都尉王都尉启》,说:“伏审肃奉明恩,改书近社,伏惟庆慰。都尉机灵敏裕,履尚详华。贯九类而有猷。服千龄而逢圣。联姻沁馆,焜照于天潢;按宠韩坛,总提于师节。”宋祁此启,不详撰于何时,唯可知他兄弟与李遵勗及王贻永两驸马都有来往。参见杨曾文:《宋元禅宗史》第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545页;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第十七册,卷三六二《李遵勗·先慈照禅师塔铭并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355页;《国老谈苑》(与《丁晋公谈录》合本)(中华书局,2012年版)卷一《禅会图》,第61页;宋庠:《元宪集》(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有释子以禅会图贶余者,此图即今驸马都尉李公所制,绘故杨大年、刘子仪及都尉、环禅师等,信一时之盛集。瞻叹不足,因为纪咏》,叶二上;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陇西都尉禅会图》,叶十二上下;卷五二《上李都尉王都尉启》,叶十五上下;余靖(1000—1064):《武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庐山归宗禅院妙圆大师塔铭·嘉祐四年》,叶十六上至十八下: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册,卷一四七《释重显一·寄李都尉》,第1654页;卷一六三《李遵勗·送僧归护国寺》,第1844~1845页;陈新、张如安(等):《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全宋诗漏收的诗人》“释归省·李都尉问和尚生日述成十颂”,第769页。以上诸书,后只注页码。

12、《长编》卷一○二,天圣二年三月癸卯条,第2353页。

13、《长编》卷一○二,天圣二年五月丁酉条,第2356页;《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太宗卫国大长公主》,第8774页;《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太宗·公主七·卫国大长公主》,叶三上(第43页)。

14、《长编》卷一○二,天圣二年九月庚子至癸卯条,第2367页;卷一○四,天圣四年四月丁巳条,第2405页;卷一○六,天圣六年九月癸丑条,第2482页;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三月癸巳条,第2579页;《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仁宗郭皇后》,第8619页;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22页。张氏是太祖朝三司使骁卫大将军张美(918—985)的曾孙女,刘太后到天圣四年四月,才将她升为才人,她在天圣六年九月病卒前五天,刘太后才将她晋为美人。另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所记,李氏入宫时才十余岁,只有一弟李用和才七岁,姊弟临别时,李氏手结刻丝囊予之,作为将来相认之物记。但后来姊弟失去联络。他穷困极,在京师凿纸钱为业,后为入内侍省的一个院子收养于家。到李氏生下仁宗后,刘太后派刘美及内臣张怀德查访李氏亲属,终于凭这物记找到李用和,刘太后告诉真宗,真宗补授李用和为三班奉职,累迁右侍禁、供奉官。

15、《长编》卷一○二,天圣二年十一月乙巳至辛亥条,第2369页。

16、《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正月辛亥至壬子条,第2375页。刘太后将刘美加赠中书令,其妻钱氏加赠郓国太夫人。

17、《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正月丙申、二月乙卯至乙丑条,第2375,2377页;卷一○四,天圣四年七月乙丑条,第2413页;卷一○五,三月丙辰条,第2438页。考王钦若与曹利用便以私意提拔或包庇自己的亲属或故旧有恩之子弟,他们其身不正,自然不会阻止刘太后任用她的亲属。刘太后这时所提升的姻亲计有崇仪副使田承说,田庸而自专,他在天圣四年七月获得一份优差,担任契丹皇后生辰副使,曾妄传刘太后的旨意。又避刘太后祖讳而改名的外戚还有石保吉的侄儿石元孙(993—1064),他本名石庆孙,也以避讳而改名。参见《宋史》卷二五○《石守信传附石元孙》,第8814页。

18、《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五月辛丑至癸卯条,第2381页;《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汉王元佐附允升、允言、允成》,第8693~8697页。按元佐有子三人,依次为允升、允言(?—1029)和允成,唯群书均未载他们之寿数,故生年均不详。据说允升思念其弟,日夜悲哀,于是仁宗对辅臣说,楚王元佐是真宗的同母兄,久疾在家,现时允升兄弟如此孝友,就宜特进其官,以慰楚王。

19、《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七月辛巳条,第2384页;十一月戊申条,第2393页;十二月癸丑条,第2394页。王钦若早在是年七月,因纳贿事而为同列所不满,刘太后为顾全他的体面,就没有穷究此事,参政鲁宗道不忿,在上朝时曾当众讽刺他,令他羞愧无地。其他辅臣也渐对他不留情面,以众人之故,刘太后对他也不像以前百般信任,他于是郁郁以没。刘太后仍念旧,临奠出涕,赠他太师中书令,谥文穆,遣官护葬事,赐白金五千两,录其亲属及亲信二十余人。据说宋朝开国以来,宰相恩恤未有如他厚。又刘太后在十二月初五,就以次相王曾晋为首相,枢密副使张知白晋位次相。

20、《长编》卷一○四,天圣四年正月甲辰条,第2400页;五月辛丑条,第2408页。考真宗四弟雍王元份女华原县主(辈份是仁宗的从姊),在是年五月又为其门客郑谏求补官职,也受到拒绝。宋廷下诏入内内侍省提举郡县主诸院公事所,从今若无例而求恩泽的,就不得奏闻。这相信又是王曾的意思。

21、《长编》卷一○三,天圣三年十二月乙丑条,第2395页;卷一○四,天圣四年二月己未条,第2401页;《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8页。据延安郡主墓志铭所记,她要到天圣五年封长寿县主,才正式下嫁钱晦。天圣四年二月大概只是定亲。

22、《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钱晦》,第10342页。钱晦字明叔,虽是贵戚子弟,但他一生任官行事,都有操守,得到仁宗的欣赏。这大概是冀国大长公主肯将爱女许配给他的主要原因。

23、《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周王元俨附允迪》,第8706~8707页。

24、《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 708 页;《长编》卷一○五,天圣五年五月癸亥条,第2441页;《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二·汉王元佐》,第8693~8694页。考延安郡主在天圣五年何月出嫁没载,唯其伯父楚王卒于五月,她于礼不可能在至亲逝世后的的同一年成婚,故笔者认为她应在天圣五年初,至少在五月前出嫁较合理。

25、《长编》卷一○五,天圣五年十一月癸丑至十二月甲戌条,第2456~2457页;卷一○六,天圣六年四月壬申条,第2470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愿》,第13568页、第13570页。按李遵勗在天圣六年四月已官宣州观察使,相信是这次恩典泽州防御使迁升的。他的次子李端愿年七岁授如京副使,也有可能在这时得此恩典。

26、《长编》卷一○六,天圣六年二月辛未条,第2464~2465页;《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秦王廷美附德钧》,第8674页;卷二五○《王审琦传附王承衍》,第8818页。考《宋史·宗室传》记承诩是德钧的第九子,写作“承翊”,官至内殿崇班。又宗室中,仁宗的再从姑、秦王廷美女咸宁郡主在天圣六年二月十三日卒,仁宗幸其第临奠。参见《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七”。

27、《长编》卷一○六,天圣六年三月己酉条,第2467页;四月壬申条,第2470页;八月戊寅条,第2480页。按刘筠在出守庐州两年后卒于任上。李遵勗对亡友之家曾加以存恤。又考李遵勗的前任是在是年三月十四已为京西转运使的杨峤 (?—1028 后),杨峤在是月上奏论澶州造浮桥的问题。又李遵勗在澶州的属下在城廵检兼管勾驻泊兵马石元孙,正是驸马石保吉之侄。关于杨峤的事迹及石元孙在澶州的职位问题,可参见何冠环:《北宋外戚将门开封浚仪石氏第三代传人石元孙事迹考述》,载《新亚学报》第三十卷(2012年5月),第111~112页,注24。

28、《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页。

29、《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页。

30、《长编》卷一○六,天圣六年九月癸丑至十月戊辰条,第2482~2483页。

31、《长编》卷一○七,天圣七年正月癸卯至二月辛卯条,第2491~2498页。一向不顺从刘太后的参政鲁宗道在二月初一病卒,刘太后又罢免与曹利用交好的次相的张士逊,而终于补上吕夷简为次相。

32、《长编》卷一○八,天圣七年六月丁未至己酉条,第2515~2518页。

33、《长编》卷一○八,天圣七年九月戊午条,第2522页;十一月癸亥条,第2526~2527页。

34、《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四月甲午、辛亥条,第2539页;六月乙巳条,第2541页;九月乙丑条至己巳条,第2544页。

35、《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十一月乙卯条,第2547页;卷一二三,宝元二年三月丙辰条,第2900页。

36、《长编》卷一○十,天圣九年正月辛未条,第2553页;九月己巳条,第2566页。

37、《长编》卷一○十,天圣九年十一月乙未条,第2571页。考钱暧是钱惟演长子,冀国大长公主婿钱晦长兄。

38、《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二月丁卯条、三月癸已条,第2577~2579页;孙升(1037—1099)(撰),杨描倩、徐立群(点校):《孙公谈圃》(与《丁晋公谈录》合本)(中华书局,201年版)卷上《仁宗生母李淑妃》,第107~108页;《东轩笔录》卷四,第43页。据宋人笔记《孙公谈圃》所记,当李氏病逝时,仁宗并不知她是其生母。这时杨太妃(章惠杨太后)病革,仁宗去视疾,杨氏就密告仁宗李氏实为他生母的真相。据说仁宗听后大恸,即见执政,欲为李氏行服。刘太后不允,众人也不敢说话,只有吕夷简对刘太后直言利害,说“陛下万岁后,独不念刘氏乎?”于是刘太后大悟,为李氏发丧,但“宫中稍有异说”。到刘太后病逝,仁宗即人派人发李氏之棺,见形色如生,鬓发郁然无少异,于是存抚刘氏族人。孙升这一则笔记所记之事,相信是《长编》所本(按:李焘在注中并未言明);不过,所记章惠杨太后在李氏死时即密告仁宗身世,而仁宗早在刘太后死前已知李氏是其生母的说法,未有被李焘所采用。考杨太后一直是刘太后心腹,在宫中保育仁宗,她不太可能违逆刘太后之意揭露此一大秘密。而据群书所记,仁宗要到刘太后死后,才知悉自己的生母是谁。又据《东轩笔录》所记,李宸妃之葬,刘太后本来下令凿内城垣以出灵柩,吕夷简力争凿垣非礼,应开西华门以出灵柩。刘太后初时不允,但吕夷简警告执行此事的内臣入内都知罗崇勋将来的后果,最后刘太后经罗的苦苦求告,终于答允吕夷简所请。

39、《涑水记闻》卷八,第153页。

40、《全宋文》第十七册,卷三六二《李遵勗·先慈照禅师塔铭并序》,第354~355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考李遵勗上奏三说五事,未载在何时何地。不过,他在天圣六年后出守澶州,似乎他在外上书可能性较高。

41、《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十月戊午至十一月辛卯条,第2591~2593页;十二月丙午条,第2596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版),“帝系八之一”。刘太后在明道元年十月戊午(二十)加赠元俨之母昭媛王氏为太仪,志在拉拢元俨。

42、《宋大诏令集》卷三七《皇女二·封拜二》“冀国大长公主进封魏国大长公主制”,第197页。

43、《长编》卷一二二,宝元元年八月庚辰条,第2878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 13568~13569页。考《宋史》李遵勗本传称李入奏在“天圣间”。

44、《长编》卷一一二,明道二年二月甲辰至三月壬申条,第2605~2606页;三月庚寅至乙未条,第2609~2610页;《宋史》卷一○《仁宗纪二》,第194~195页;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页。据载刘太后在病重不能言的情况,仍多次牵引其衣。参政薛奎对仁宗说,刘太后是想服衮冕而终,但薛奎认为若顺从她的意思,衣以帝服,就无以向死去的真宗交待。仁宗接受薛的意见,只以后服成敛。

45、周煇(1127—1198后)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卷一《祖宗家法》,第15页;《长编》卷四八○,元祐八年正月丁亥条,第11416页。考在元祐八年(1093)正月,哲宗(1077—1100,1085—1100在位)召宰执讲《礼记》及读《宝训》时,宰相吕大防(1027—1097)谈到“祖宗所立家法最善”,他就提到其中之一就是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并说“此事长之法也”。

46、《长编》卷一一二,明道二年四月壬寅条,第2610页;邵伯温(1056—1134)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八,第77页;《龙川别志》(与《龙川略志》合本)卷上,第79页;《涑水记闻》卷八,第153页。据司马光引述李端愿另一则说法,仁宗因刘太后管束过严,早已怨恨刘太后而亲近爱护他的杨太后。

47、《涑水记闻》卷八,第153页。

48、《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九月甲戌条,第3044页。

49、《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七”;《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太宗”《公主七·杨国大长公主》,叶三上(第43页);《长编》卷一一二,明道二年七月戊寅条,第2622页。

50、《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九月丙寅至丁卯条、甲申条,第2635~2636页;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七月乙巳条,第2690页。考刘太后的另一姻亲马季良在九月廿二,再贬为左屯卫将军、滁州(今安徽滁州)安置,而钱惟演在景祐元年七月卒于随州。仁宗虽不喜他,但仍特赠他侍中,命官护葬事。

51、《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九月己卯至十月丁酉条,第2635~2637页;十月己酉至丙辰条,第2639~2640页;十一月癸亥朔至丙子条,第 2642~2644 页;《皇宋十朝纲要》卷三“真宗”《公主二·升国大长公主》,叶二下(第84页)。

52、《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正月乙亥条,第3531页。

53、《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一月甲戌至戊寅条,第2643~2644页。

54、《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四月甲午条,第2672~2673页;《东轩笔录》卷三,第26页;《龙川别志》卷上,第75页。考李焘据《龙川别志》的记载,以收藏杨亿诏诰是王曙,而非李遵勗,但没有提出有力的理由来否定《东轩笔录》的说法。笔者认为以李遵勗与杨亿的亲密关系,而李的驸马身份,杨亿托他收藏牵涉重大机密的文书,较交由后来被贬出外的王曙收藏更合理。又李遵勗此时已迁镇国军节度使。

55、《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13569页;《长编》卷一二二,宝元元年八月庚辰条,第2878页。

56、《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二月甲寅至乙卯条,第2648~2654页。

57、《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八月癸亥至庚午条,第2693~2695页。

58、《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八月壬申至壬午条,第2696~2697页;卷一六八,皇祐二年七月丁亥条,第4048页;卷一六九,皇祐二年十月乙亥条,第4063页。王怀节是真宗朝陷辽的王继忠(?—1023后)儿子,他走尚美人的门路而谋求获管军之任。考仁宗余情未断,尚美人后来又复召入宫。唯何年月再入宫不详。仁宗在十七年后之皇祐二年七月初二赠她为充仪。她当在皇祐二年七月前已卒。至于杨美人也在皇祐二年十月复位为婕妤,大概也得到复召。

59、考《长编》此条记载当采自范镇(1008—1089)所撰的《东斋记事》。参见范镇撰,诚刚点校:《东斋记事》(与《春明退朝录》合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卷一,第5页;《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九月戊子条,第2698页;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二月庚戌条,第3514页。又许希医术精湛,不知是否大长公主的推荐介绍,仁宗从兄允升之家看上许的儿子,在庆历三年十二月十七欲以其为婿。不过,权御史中丞王拱辰(1012—1085)却以许希并非士族,与皇族通婚会乱宗室之制,奏上仁宗请罢之。仁宗接受王之意见。

60、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九月丁酉至乙巳条,第2699~2701页。按仁宗宠信的内臣、入内都知阎文应子勾当御药院阎士良(?—1037后)也反对立陈氏女为后。

61、《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七”。考景祐元年正月十八日,楚王元佐长子、安国军节度使延安郡公允升卒。至于允宁则是仁宗叔父陈王元份(后改封润王)之长子。他们两人都是魏国大长公主的亲侄。参见前注。

62、《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二月戊辰至庚辰条,第2722~2723页。

63、《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四月丙辰条,第 272页;《隆平集校证》(曾巩撰,王瑞来校正,中华书局,2012年版)卷九《李崇矩传附李遵勗》,第 280 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8页。

64、《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十一”。

65、《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十一月戊子至丙子条,第2762~2764页;十二月辛亥朔条,第2764页;《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魏王廷美附德文》,第8674~8675页;卷二四五《宗室传二·濮王允让》,第8708页。按德文本秦王廷美第八子,因其兄三人早卒,故德文于次为第五。仁宗称这位从叔为“五相公”而不名。他与杨亿交好,杨亿卒时,曾为诗十章以悼。仁宗在十二月初一,因众多言官特别是范仲淹的劾奏,将涉嫌指示御医谋害郭皇后的入内都都知阎文应解职,贬为秦州钤辖,连他的儿子阎士良均逐出京师。

66、《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闰六月辛酉条,第2681页;卷一一七,景祐二年十二月戊午条,第2766页;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八月丙辰条,第2799页;宝元元年三月戊戌朔条,第2866页;《宋史》卷二五七《李崇矩传附李继昌》,第8956页;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懿、李端愿》,第13569~13570页;《元宪集》卷二一《驸马都尉李遵勗兄加赠太师制》,叶三上下;《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页。考宋庠此制撰于何时不详,他在景祐元年闰六月初四已任知制诰,至景祐三年八月十一,仍以知制诰使辽。(按:《长编》此条误作宋庠之名讹写作其弟宋祁),到宝元元年(1038)三月初一改授翰林学士。他在整个景祐时期都任知制诰。又李遵勗有兄弟二人,分别是李文晟和李文旦。宋庠这道制文没说加赠太师的李遵勗兄长是哪一人,只说:“具官遵勗亡兄具官累赠太傅某,宽明庄重,淳深干敏。克纂堂构,自结本朝。以通侯之世家,备能臣之烦使。预平狂狡,阴济惠和。或握节聘戎,誉高使表,或剖璋临郡,政推边最。”又李端懿自七岁授如京副使后,历文思副使、供备库使、洛苑使。其墓志没有具体记载他何年任哪一使职。猜想他到景祐二年应已擢至诸司使臣最低一阶的供备库使。至于其弟大概在这时授如京副使。

67、《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正月壬辰、二月壬子条,第2774~2775页。

68、《全宋文》第四十六册,卷九八四《宋仁宗四十五·天圣广灯录序·景祐三年四月》,第14~15页。

69、《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七月乙未条,第2796页;《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守节》,第8679页。

70、《全宋文》第十七册,卷三六二《李遵勗·昭德新编原序·景祐三年七月》,第353页。

71、《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十月辛酉条,第2809页。

72、《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十一月戊寅至戊戌条,第2811~2812页;卷一二○,景祐四年二月己酉条,第 2820页;《涑水记闻》卷八,第153页。据司马光引述李端愿的说法,仁宗对章惠杨太后比刘太后要亲近得多。事缘刘太后性格严厉,动辄以礼法禁止年幼的仁宗起居,未尝假以词色。相反,章惠杨太后就以恩抚育仁宗。仁宗苦多痰,刘太后禁虾蟹等海鲜进御,杨太后知仁宗喜欢吃,就偷偷藏下给仁宗享用,并说:“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仁宗于是怨恨刘太后而亲近杨太后,在宫中称刘太后为大孃,杨太后为小孃。当刘太后死后,就尊杨为太后,曲意奉事杨太后。杨太后弟杨景宗,少为役兵,性凶悍使酒,好以滑槌殴人,人称为“杨滑槌”,屡次犯法,仁宗均以杨太后之故优容之。仁宗甚至将没收的丁谓故第赐给他。

73、《长编》卷一二○,景祐四年二月壬子条,第2820页。

74、《长编》卷一二○,景祐四年三月庚子条,第2825页。

75、《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十一月戊寅条,第2811页;卷一二○,景祐四年五月庚戌条,第2831页;六月甲午条,第2833页;卷一二二,宝元元年十月辛未条,第2883页;卷一二三,宝元二年六月壬申条,第2909页。宗实在翌年(宝元元年,1038)十月累迁至左领军卫将军,他一直由曹皇后养于宫中,直至宝元二年六月十三时年八岁时,才从宫中返本第,并加右千牛卫将军。

76、《长编》卷一二○,景祐四年十二月辛卯条,第2843页。

77、吴曾(?—1162后):《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卷一二《柴主与李主角富贵》,第 359 页。据吴曾所记,两位长公主都有贤名。柴宗庆因无子,他所积俸缗有数屋之多,未尝使用。到他死后,都送还朝廷。

78、《长编》卷一二二,宝元元年八月庚辰条,第2878页;《元宪集》卷二九《赐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勗为疾病乞致仕不允批答一》、《赐镇国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勗为疾病乞致仕不允批答二》,叶十三上至十四上。

79、《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5页;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9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七”;李濂(1488—1566)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卷九《陵墓·李驸马墓、李留后墓》,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3页。

80、《元宪集》卷三《赠驸马都尉李和文挽词二首》,叶九上。

81、《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第13569页。考李遵勗的两本集子不传,除了《天圣广灯录》外,他传世的诗文只有《全宋文》所收的几篇序文和《全宋诗》所收的诗一首《送僧归护国寺》,参见前注。

82、《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页。

83、《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页4086;《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2页。

84、《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七月庚寅朔条,第 2918 页;《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传一·燕王德昭附守节》,第8679页。守节辈份是仁宗的从侄,大长公主的从侄孙,性孝谨,其母谯国夫人杜氏有病,他曾刺臂血写佛经。其舅杜从保卒,他又为鞠养二孤,为其毕婚嫁。他又治家严肃,颇通时务,故仁宗委他同知大宗正事。

85、《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九月甲午至己亥条,第2923~2924页;《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仁宗周陈国大长公主》,第8776~8777页;《皇宋十朝纲要》卷四《仁宗》“公主十三·周陈国大长公主、徐国大长公主”,叶二下(第126页)。据《宋史》,福康公主卒于熙宁三年(1070),年三十三,则公主当诞于宝元元年。仁宗封她公主之号,当在她周岁之后。又据《皇宋十朝纲要》所载,福康公主在宝元元年受封,与《长编》所记不符;而其记崇庆公主受封,则在宝元二年九月。疑记福康公主受封之年有误,现从《长编》所记。又崇庆公主卒于庆历二年(1042)五月早夭,追封楚国公主,她生年是否同为宝元元年不详。她在元符三年(1100)三月追封徐国大长公主。另福康公主之母为苗昭容,崇庆公主之母为俞婕妤。关于仁宗问大长公主月俸钱之事,参见前注。

86、《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正月癸酉至庚辰条,第2965~2969页。关于石元孙外戚子弟的家世及其仕历,以及其兵败三川口之始末,可参阅何冠环:《北宋外戚将门开封浚仪石氏第三代传人石元孙事迹考述》,载《新亚学报》第三○卷(2012年5月),第99~161页。

87、《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三月戊寅条,第2987~2988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王贻永》,第13561~13562页。

88、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八《李郡王墓志铭》,叶十一下;《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二月癸卯条,第3061页。

89、《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戊寅条,第3031页。

90、《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九月戊辰条,第3042~3043页。同时擢任枢密副使的还有刑部侍郎杜衍(978—1057)和右谏议大夫郑戬(?—1049)。

91、《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九月甲戌条,第3044页。

92、《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月癸未条,第3050页;《涑水记闻》卷八,第149页。

93、张氏在庆历元年十二月丁酉(廿二)再进位修媛。参见《长编》卷一三四,庆历元年十二月丁酉条,第3208页。关于仁宗与张贵妃的一段爱情,可参见张明华:《北宋宫廷的〈长恨歌〉──宋仁宗与张贵妃宫廷爱情研究》,载《咸宁学院学报》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第22~26页。

94、《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戊午条,第3055页。

95、《宋史》卷一一《仁宗纪三》,第211页;卷一三一,庆历元年二月己丑至己亥条,第3100~3104页;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乙丑条,第3127页。

96、《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壬午至甲申、丁亥条,第3161~3162页。

97、《长编》卷一三四,庆历二年正月辛亥条,第3213页。

98、仁宗早在庆历元年四月,便委用在 西边颇有战功的曹皇后之权父营琮(938-1045)以定国军留后为陕西副都部署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副使,太祖男父杜审琼(897-960)曾扑杜惟序(2—1042 后)为供各库使领忠州刺史为陕西钤错兼巡笞缘边州。又在十一月以李昭亮白殿前都虞候、感德军留后、秦凤副部署兼本路招讨经咯安抚副使。后米因韩琦的进言,在庆历=年正月将李昭亮徙为永兴军部署。而在庆历二年三月初一前,外戚李用和、曹琮和李昭亮分别担任马军副都挥使、步军副都挥使及殿前都虞候的三衙管军要职。到是年十一月十六前,三人已分别拥为殿帅、马帅和步帅。三衙管军统由外感出任。参见《长编》卷一三一,庆历元年四月甲中至丙成条,第3115 页:卷一三四,庆历元年十一月王子条,第3196页:卷一三五,庆历二年正月癸西条,第3219页:三月甲辰朔条,第3227 页:卷一三八,庆历二年十一月乙西条,第3325页。

99、《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三月庚申条,第3228页。

100、《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戊申、壬子、戊午条,第3248,3250,3265页;卷一三七,庆历二年八月壬申朔条,第3288页;卷一四一,庆历三年五月甲午条,第3381页;《皇宋十朝纲要》卷四《仁宗》“皇后四·温成皇后张氏”,叶一下(第124页);《公主十三·邓国大长公主》,叶二下(第126页)。考安寿公主为仁宗第三女,元符三年改封邓国大长公主,政和四年改封庄顺大长帝姬。张修媛诞三女,后来的谥号分别是庄顺、庄定和庄谨,安寿公主居长。又荆王愿意纳公使钱,是他的翊善王涣力劝之功劳。他领荆州、扬州两节镇,每年应得公使钱二万五千缗,一半即是一万二千五百缗。

101、《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闰九月癸未条,第3300页。

102、《长编》卷一三八,庆历二年十月癸卯、己酉、辛亥至癸丑条,第3309~3310页。

103、《长编》卷一三九,庆历三年正月庚午至辛未条,第3337页。仁宗在皇三子病重时令学士苏绅草制封他为鄂王、武昌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但未及宣制,鄂王便夭亡。仁宗赠亡子太师、中书令,谥悼懿。

104、《长编》卷一四二,庆历三年八月乙未朔条,第3415页。

105、《长编》卷一四二,庆历三年八月丁未、壬子条,第3417~3418,3421页。按郓国公主母为御侍冯氏。

106、《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页。

107、《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正月乙亥条,第3531页。

108、《宋史》卷一一《仁宗纪三》,第215~216页;《长编》卷一四○,庆历三年三月戊子至丙申条,第3358~3361页;四月甲辰至乙巳条,第3363~3364页;卷一四二,庆历三年八月丁未、癸丑条,第3417页、第3421页。当范仲淹入朝为参政时,韩琦以枢密副使代范出为陕西宣抚使。

109、《长编》卷一四四,庆历三年十月癸亥条,第3486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懿》,第13569页。又据沈括(1031—1095)的记载,神宗向皇后(1046—1101)之母是李遵勗兄李文旦女,亦算是献穆大长公主的侄女。故此向皇后父向经在庆历三年以大长公主的表奏,授秘书省正字出身。参见沈括撰,杨渭生新编:《沈括全集》上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长兴集十六》(原《长兴集》卷二八》《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同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知青州兼管内隄堰桥道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兼本州兵马都总管上柱国河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实封二百户赠侍中向公墓志铭·熙宁九年七月》,第120~123页。

110、《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卷五三《送李太傅端懿知冀州》,第755页。

111、苏舜钦撰,傅平骧、胡问陶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二《送李冀州诗》,巴蜀书社,1991 年版,第138~139页。

112、《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2页。李端懿出知冀州前,历如京副使、文思副使、供备库使、洛苑使、新州刺史、康州、怀州团练使。却一直没有正式担任外职。

113、《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二月辛丑条,第3512页;卷一四六,庆历四年正月乙亥条,第3531~3532页。

114、《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二月壬寅条,第3540~3541页。

115、《长编》卷一四七,庆历四年三月己巳条,第3555~3556页。

116、《长编》卷一四九,庆历四年五月甲戌至乙亥条,第3609页。仁宗的皇七女也是御侍冯氏所出,仁宗在同月十三封她为崇因保祐大师,赐名懿安,但仍保不住幼女于翌日夭亡。

117、《长编》卷一五一,庆历四年七月戊寅条,第3667~3668页。

118、《长编》卷一五一,庆历四年八月壬子条,第3687页,《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二之四”。焦从约的家世及事迹记载不多,《宋会要》记他在皇祐元年三月二十三日以内藏库副使卒。

119、《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己亥条,第3725页;卷一五五,庆历五年四月辛卯条,第3768页。仁宗在庆历五年四月初五封皇八女为邓国公主,师号如故,稍后又进齐国公主,但仍保不住她的小命。是月即夭折,仁宗追赠韩国公主。张修媛所生三女无一存活。

120、《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正月辛酉条,第3735页;卷一五五,庆历五年四月丙申条,第3769页;五月甲申条,第3774页;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闺五月戊子条,第3777页。后兄曹傅先在正月初四以四方馆使、荣州刺史卒,仁宗特辍朝二日,赠保信节度使,谥恭怀。然后是仁宗的表弟、李用和子西头供奉官李瑛在四月初十卒。仁宗亦特辍朝,赠李瑛如京使、荣州刺史。再是曹皇后叔父马军副都指挥使曹琮在五月廿九卒。仁宗亲临祭奠,为制挽辞。曹皇后亦一再出视丧事,就曹第成服。仁宗赠曹琮安化节度使兼侍中,谥忠恪。

121、王贻永在庆历五年六月十四,仁宗以他由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到庆历六年二月初二,仁宗再加他同平章事。参见《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六月戊辰条,第3785页;卷一五八,庆历六年二月癸丑条,第3820页。

122、《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正月丁丑,第3739页;二月癸巳、癸卯至甲辰条,第3746~3747页;卷一五五,庆历四月戊子条,第3767~3768页;五月壬戌条,第3771页;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闰五月己酉条,第3779页;卷一五七,庆历五年八月甲子条,第3797页;十月甲子条,第3803页;十二月癸丑条,第3810~3811页;卷一六一,庆历七年九月癸酉条,第3885页。魏昭昺是魏咸信子,份属仁宗的从表兄,他与郭承祐在庆历五年二月初六给言官严劾,仁宗只好将他们调职。然后在同月十六,安静节度使允迪在父丧期间,竟然命妓女在宫中日为优戏,给妻昭国夫人钱氏告发。仁宗命入内副都知岑守素到本宫按问得实,就将他降授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不许朝谒。其妻钱氏亦度为洞真宫道士。再到是年四月初二,从谠射杀亲事官。知谏院余靖曾为他说情,但仁宗不报,从谠不久即自杀身亡。又仁宗为了安抚母舅,在是年八月十一,又给他的表弟李璋一份优差,以他自供备库副使担任契丹国母正旦副使。又仁宗却在是年十二月初二,不理言官的反对,复用郭为殿前都虞候并代副部署兼知代州。仁宗在庆历七年九月,又再擢杨景宗为建宁军留后知潞州,特给节度使俸。

123、《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正月乙酉至丙戌条,第3740~3741页。

124、陈耆卿(1180—1236):《嘉定赤城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七《教院三十有一·白莲寺》,叶十四下。

125、《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六月丙子条,第3833~3836页;卷一五九,庆历六年八月癸酉条,第3844~3845页;卷一六○,庆历七年三月乙未条,第3865页。考贾、吴二人之争一直未息,最后到庆历七年三月乙未,二人一齐被罢出朝廷。

126、《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四月癸卯至丙午条,第3828~3829页;六月丙子条,第3833页。德文是秦王廷美儿子中最长寿的,他天性畏谨,晚年被足疾不能上朝。仁宗在他卒后三天,又封他的侄儿、德钧子承简为徐国公。六月丙子,又封他的长子承显为康国公。顺带一提,仁宗早夭之姊姊的生母、入道多年的真宗贤妃法正悟真大师杜氏也在七月底卒。仁宗在八月初一,特赠她贵妃。

127、《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四月辛未条,第3826页;卷一五九,庆历六年七月庚寅条,第3840页;八月己未条,第3843页;卷一六○,庆历七年正月癸未条,第3860页;卷一六一,庆历七年七月壬午条,第3881页。仁宗对张修媛爱宠有嘉,在庆历七年正月癸未,还将他的叔父张尧佐自祠部郎中擢任户部副使。到七月壬午,再擢他为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

128、《长编》卷一六○,庆历七年五月丙子条,第3873页;吴曾:《能改曾漫录》卷一二《仁宗厚遣公主》,第347页。

129、《长编》卷一六一,庆历七年十一月戊戌至十二月丁巳条,第3890~3893页;卷一六二,庆历八年正月甲戌至闰正月庚子朔条,第3902~3906页。

130、《长编》卷一六三,庆历八年二月丁丑条,第3918页;《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2页;《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懿》,第13569页。考李端懿墓志所记的妖人作“李校”。据群书所记,这个李校其实在冀州已自经而死,但王则作叛时,却声言李校未死,逃在贝州。于是李端懿坐失察贬官。后来讨平王则,从叛者并无李校,于是李端懿复官为防御使。

131、《长编》卷一六二,庆历八年正月辛未条,第3901~3902页;闰正月辛酉至甲子条,第3909~3912页。

132、《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二之四、十三之八”。按《宋会要》编者称特赠官予李端宪是“有司之失”,笔者认为这是仁宗给大长公主的特恩。

133、《长编》卷一六三,庆历八年三月乙丑条,第3937页;卷一六四,庆历八年四月甲戌条,第3944页;七月丙辰条,第3958页;卷一六五,庆历八年十月壬午条,第3969~3970页;十二月丁卯条,第3975页。

134、《长编》卷一六五,庆历八年十一月癸亥条,第3975页;十二月壬午条,第3978页。

135、《长编》卷一六五,庆历八年十一月戊戌条,第3972~3974页;《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钱晦》,10342页;《文恭集》卷一九《魏国大长公主亲外孙女钱氏可封寿安县君制》,叶十九下;《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页。据钱晦妻延安郡主墓志铭所载,其长女适宗室右班殿直赵思复,封寿安县君,而先延安郡主两年而亡。考郡主卒于皇祐四年正月,即寿安县君卒于皇祐元年至二年间。胡宿所撰之《魏国大长公主亲外孙女钱氏可封寿安县君制》未有记撰于何年月。疑当在皇祐元年前。

136、《长编》卷一六六,皇祐元年三月己亥条,第3991页。据吴曾所记,李端懿、李端愿兄弟问卜人李易简说:“富贵吾不忧,但问寿几何?”李易简不客气地回答:“二君,大长公主之子。生而富贵,穷奢极欲。又求长寿,当如贫者何?造物者如此,无乃不大均乎?”李于是不肯为二人卜寿。参见《能改斋漫录》,卷一三《记事·李端懿端愿卜人寿》,第389页。

137、《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一之廿八、十二之四”。

138、《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6~4087页;《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荆国大长公主》,第8775页。大长公主何时患目疾,群书均未载具体年月,唯从仁宗令曹皇后及张贵妃往问候之事看,当最早在庆历八年十二月初三张贵妃获册封后,又据胡宿(996—1067)在皇祐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代中书枢密所上之奏表,谈到“近者魏国大长公主亏和感疾”而仁宗“特纡法驾之尊,躬展家人之礼。泫然流涕,亲为舐瞳”的事,而稍后所上第二代又说“近以齐国大长公主晦明生疾,奄忽冥升”,笔者认为大长公主失明很有可能在皇祐二年以后。参见胡宿(966—1067):《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代中书枢密院乞乾元节用乐第一表》、《代中书枢密院乞乾元节用乐第二表》,叶二下至五上。

139、郭若虚撰,邓白注:《图画见闻志》卷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140、《长编》卷一六八,皇祐二年七月丙申条,第4049页;卷一六九,皇祐二年八月丁卯条,第4057页;《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八”。仁宗于皇祐二年七月十一日幸李用和第视疾,入见于卧内,擢其次子西上门副使李珣为西上门使,并以所居赐之,又日给官舍僦钱五千。李用和于同月十九日卒,仁宗再往李宅临奠恸哭,赠李用和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仁宗特辍视朝五日,制服苑中,谥恭僖。仁宗又亲为母舅撰神道碑,篆额“亲贤之碑”。仁宗又在八月十三日,将李用和长子李璋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擢为步军都虞候;次子西上閤门使李珣领文州刺史;驸马都尉李玮领保州团练使。但李璋辞不接受。

141、《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7页。

142、《长编》卷一六六,皇祐元年正月辛亥条,第3982页;三月癸卯条,第3996页;卷一六七,皇祐元年九月乙未条,第4013~4014页;卷一六八,皇祐二年六月戊辰、庚辰条,第4045页、第4047页;仁宗先在皇祐元年正月十八,将张尧佐擢为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到三月十一,又任他为权三司使。到九月初五,不顾言官的反对,将他真除为三司使加礼部侍郎。仁宗又在皇祐二年六月十三日,赠张贵妃母越国夫人曹氏之曾祖曹旭为秘书丞,祖曹靖为祠部员外郎;又在同月廿五日,特封张贵妃第八妹为清河郡君。

143、《长编》卷一六八,皇祐二年三月己酉条,第4035页。

144、《长编》卷一六八,皇祐二年六月辛未至丙子条,第4046~4047页;卷一六九,皇祐二年八月丁巳至己未条,第4053~4056页。

145、《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己未至己巳条,第4067~4070页。

146、《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正月乙丑至庚午条,第4077页;《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0页。

147、《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三月丙子条,第4085~4087页;四月丙戌条,第4088页;《宋会要辑稿》“礼三十五之十一、十二”、“礼四十一之一、十八、廿五”、“礼五十七之三十六”、“选举三十一之十六”;《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六《典礼三十一·丧服上》《以献穆大长公主薨宰相乞圣节举乐不允批答·皇祐三年三月戊午》,第535页;《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0页;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李遵勗附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第13569~13572页;《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492页;《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页;《文恭集》卷一○《代中书枢密院乞乾元节用乐第一表》、《代中书枢密院乞乾元节用乐第二表》,叶二下至五上。考李端懿在平定王则之叛后,因查明没有失职放走妖人李教,恢复为汝州防御使滑州兵马钤辖,迁蔡州观察使。仁宗在皇祐二年九月祀天地于明堂,推恩徙华州观察使。在大长公主卒后,就起复为镇国军留后。李端懿坚辞,愿终丧制。仁宗不许他辞让新职,许他终丧而仍给他全俸。到他服除后,就拜镇潼军留后。至于李端愿在皇祐元年三月以过自邢州观察使夺一官后,到皇祐三年三月已回升为越州观察使。又据蔡襄所记,大长公主病逝后,长女延安郡主哀戚甚,不再穿戴金玉饰物,日夜涕泣思念亡母,于是容神癯悴。仁宗怜其同龄的表妹,就特加她的月俸钱。这年除多,延安郡主返娘家拜祭亡母,感触新岁将至而母不复见,号恸咽绝,左右更相劝慰而不能止。半夜气懑于胸,第二天返家而病甚。临终前力戒二子自强以立门户,又遗命敛葬效法大长公主以简约。到皇祐四年正月四日卒,得年才四十三。仁宗闻之恻悼不已,辍视朝一天,命中使护葬事。又仁宗又以大长公主之故,封延安郡主之女钱氏为寿安县君。另仁宗又在皇祐五年(1053)四月十三日以大长公主遗奏诏李端愿子李评以供备库副使召试学士院,从武阶官改文阶的殿中丞。但他并不满意所改之官而推辞不就。

148、《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十八”。

149、《长编》卷一七○,皇祐三年七月辛亥条,第4095页;《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十之一百六十五”;王钦臣(1034—1101):《王氏谈录》,收入《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三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关于李淑撰写《献穆大长公主碑》之事,可参前注。

150、司马光撰,李文泽、霞少挥点校:《司马光集》第三册,卷八○《祭文·祭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文》,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0页。

151、杨讷、李晓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据文津阁四库全书补》第二册,《五·宋别集一(续)》,《景文集》卷二五《慰魏国公主薨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152、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中册,卷二一《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63~564页。

153、《文恭集》卷二《齐国大长公主挽词》,叶十二上。

154、《蔡襄集》(《蔡忠惠集》)卷三九《墓志铭二·延安郡主李氏墓志铭》,第709~710页。

155、《欧阳修全集》第二册,卷三三《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李公(端懿)墓志铭》,第491页。

156、《司马光集》第二册,卷二一《章奏六·正家札子·嘉祐七年二月初四日上》,第583~584页。

157、蜀国长公主是英宗和宣仁高太后(1032—1093)第二女,神宗的姊姊。她的夫婿王诜是仁宗朝马军副都挥使王凯(996—1061)孙,能诗善画,是北宋有名的书画大家,与苏轼(1037—1101)等名士交好,本来算得上长公主的佳配;但王诜却好色多欲,不顾及妻子的感受。蜀国长公主对待夫婿私通妾婢的态度,虽然与她的祖姑母献穆大长公主一样“性不妬”,后果却完全不同,值得我们注意,可资比较。考蜀国长公主下嫁王诜后,对夫婿之寡母卢氏甚为尊礼,膳馐一定先择珍异的送给住在驸马宅旁的卢氏。当卢氏有病时,她每日都亲自调和汤药以进,对于王诜家人姻党都加以周济。中外都称美她的贤德。她没有阻止王诜纳妾,于是“不矜细行”的王诜就放肆,在家中蓄妾婢八人。长公主她管不住王诜,自己却郁郁成疾。可王诜竟荒唐透顶,在侍妻疾时,居然和妾婢在长公主旁通奸,而这个恶婢竟还多次冲撞长公主,据说王诜还附和这个不知好歹的恶婢。长公主受了如此委屈,却没有告诉高太后或神宗。王诜之前曾因坐苏轼过而被夺官,元丰三年(1080)四月,当神宗探视长公主而问她的意愿时,她还为不肖的夫婿说情,请神宗恢复王的官职。神宗为慰姊心,就将王诜复官为庆州刺史并听朝参。长公主在五月戊寅(十六)病笃,神宗亲临探视,并集众医处方疗治,又亲持粥喂长公主进食。翌日(十七),长公主病逝,神宗即亲临望门而哭,赐主家钱五百万,辍朝五日,派入内副都知苏利涉(1019—1082)治丧,又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长公主的乳母不值王诜所为,就向神宗告发王诜及其妾的恶事。神宗得报大怒,命有司穷治,结果王诜的八婢均决杖,然后配以窑务及车营兵。长公主下葬后,神宗再将王诜治罪,亲批示:“诜内则朋淫纵欲失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长公主愤愧感疾不兴,皇太后哀念累月,罕御玉食。职诜之辜,义不得赦,可落驸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相较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献穆大长公主较能处理夫婿失德之事,她并没有像蜀国长公主那样事事逆来顺受,弄到郁郁成疾。李遵勗失德之事被揭发后,她除了一力维护,加以包容外,后来还大方地让他纳妾生子。最重要是她一直能好好管住夫婿,不让他再犯天条。夫妻二人后来白头到老,相敬相爱。参见《长编》卷三○三,元丰三年四月辛亥条,第7385页;卷三○四,元丰三年五月己卯条,第7408~7409页;《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英宗魏国大长公主》,第8779~8780页;卷二五五《王凯传附王诜传》,第 8926 页。此条资料,蒙黄启江学长提示,特此致谢。

158、考收于续藏经的佚名所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传》便记孝子陈氏僧护其人,在相认失散三十年的母亲时,就焚香拜告三宝天地神祗,并取水漱口,与母舐其目,结果其母左右眼都复明。按大长公主笃信佛教,仁宗以这种方式冀望她复明倒是合情合理的。又舐母目之故事也见于元人的记载,好像在《金史》及《南村辍耕录》便记载孝子刘政和丁孝子舐目而教母复明的故事。参见佚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传》,载《卍新纂续藏经》第八十七册(No.1632)《史传部类·史传部》,卷一《陈昭》;脱脱(篡):《金史》卷一二七《孝友传·刘政》,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7页;陶宗仪(1316—1401后)(撰),文颢(点校):《南村辍耕录》卷七《孝感越枫桥里人丁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159、据宋人吴曾所记,李端懿因自幼侍仁宗学习,所以仁宗“尤笃中外之爱”。当李出守郓州时,仁宗以诗送行,表达了亲密及信任之表兄弟感情,诗云:“鲁馆名家子,皇家外弟亲。诗书谋帅旧,金竹剖符新。九郡提封远,一圻甘泽均。纯诚宜报国,抚士爱吾民。”参见《能改斋漫录》,卷一一《记诗·仁宗赐送李良定诗》,第328页。

160、在现代人眼中,献穆大长公主的四姊扬国大长公主“性妬”而不容夫婿纳妾,是男女平等的体现。反过来说,献穆大长公主以及蜀国长公主容忍夫婿纳妾及私通妾婢,其实可以视为她们对儒家所倡的男尊女卑的落伍迂腐的礼法的妥协,而不足为法。

何冠环教授

何冠环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两宋武将、内臣、外戚及文臣。
出版学术著作《功臣祸首:北宋末内臣童贯事迹考》(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0年)、《拓地降敌: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事迹考述》(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8年)、《北宋武将研究续编》(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等,在《新亚学报》、《食货月刊》、《暨南学报》、《史潮》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