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道的「道」
所谓「善者不辩」,真正的宇宙真理,是不能言传的。「道」就是太阳从东方升起。本文撰写的目的是给初探求「道」的读者,有一基本概念而已。甚么是「道」?这个题目真不好答。因为太抽象、包含太广泛,自古以来很多大德都不肯下注脚。「道」一字,大概有五种不同的解释:
1. 形而上的本体观念,即具有超越性的观念
2. 一切有规律不变的法则
3. 人事社会中,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
4. 神秘不知,变化莫测,不可思议的事情
5. 道路
儒家之代表人物,本文只引用孔子的思想,而道家则引用老子、庄子的思想印证。由于版本及注释校本等繁多,本文若引用十三经或二十四史的原文,只列明篇章名称,不引页数。

儒家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孔子的伟大,是在于他二千五百多年前已提出「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在封建及帝王思想强烈流行国度,他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石破天惊的民主理论。德人加摆伦资(G. von der Gabelenz)在其《孔子与其学说》(Confucius and Seine Lebre)言:
吾人欲测定史的人物之伟大程度。其适当之法,即观其人物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续之长短及强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测定孔子,彼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人。盖经过二千年以上的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1
孔子之学,大概来自家庭及社会,加上孔子好学不倦,而成就一代圣人,《左传‧昭公七年》载:
孟僖子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孟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臧孙纥有言: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在孔丘乎?
孔子出身是宋国贵族,祖上已是有品德道义之。孔子的出现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亦是中国传统上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概念。除家族教育外,我想特别一提孔子的母亲颜征在。颜氏以少艾而嫁叔梁纥,生孔子后,其夫又早死。她独力抚养孔子成材,以出身贵族的背景,教孔子自幼习礼。其艰难之处,非常人能明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学习历程: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上文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子学琴的事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孔子严事有道德学问的人士,所谓「严事」是指态度恭敬严谨的学习,曾师事的人物包括老子、蘧伯玉、晏平仲、老莱子、子产、孟公绰等;其次更经常称道德行为优秀之士。可谓无常师,以道德学问为是。至于孔子自的学习及领悟人生的过程,即孔子修道的过程,在《论语‧为政》有记载: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所谓「志于学」,当指孔子自觉地在学问与道德方面要寻求能臻至完善的蹊径。「志」即是孔子所定的终极目标,此目标就是「学」。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孔子曾经不食不寝地去思考生命,最后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学」。
如何去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将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学习的材料。见到别人的善处,即看看自己的不足;相反地,见到别的不善处,就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过。颜回不贰过,被孔子激赏。其实在生活中常知错能改,实在要有大气魄。外缘引动内在的骄矜,当错误的行为或情态被高尚化,人就不愿意改,而且享受当中的快感。所谓「外缘」,是指一切外界对自己成就的反应。试问这样如何自觉呢?我们很容易陷入别人赞赏谀辞中,亦容易困于已有的成就中。人往往活在自我中心,用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看人看事,与自己的不合的,都是离经背道。其实,何者为善?何者为恶?已是终生要学的课题。
孔子是圣人亦要不断砥砺,到三十岁才「立」。不要轻视改过,改过自省,反躬求诸己是修道的第一步,是法古今完人的第一步。陋习、歪念、嫉妒、仇恨、贪婪、怨毒等等,无休止的缠绕心胸,人要对抗这些负面情绪和非道德行为,使自己清醒,不陷于偏执,更要不断提醒自己,与劣根周旋。佛教禅宗的惠能和尚有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确是见道之言,可惜大部分人类全身都是「尘」,要「天天勤拂拭」。
三十岁究竟「立」些甚么?就是「安身立命」。所谓「安身立命」,简单的说,就是来这世界的任务。不管是高级官员、富贵人家,抑或是小职工、甚至是低下层的工作人士,都有责任,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若果只是营营役役的工作,不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与责任,那么,只能算「安身」,尚未算立命。
所谓「不惑」,是指已掌握中心点,知所进退。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为甚么都是四十,主要是人生经历足够,遇事判断力而不受情绪影响,所以不动心、不惑。
试以孟子的不动心解释孔子的不惑。孟子说过「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甚么是「知言」?孟子的解释是「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6任何人的一言一行,基本上有一定的目的,所谓「知言」,就是觉察这种目的。《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从「不动心」到「浩然之气」、到「知言」,是源于「四十不动心」。据我的理解是能不动心,能知言,就能不惑。
在论语中,「天命」一词只出现两次,除上引「五十而知天命」外,另一句就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7除天命外,说「命」的地方有二十多次,如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8这里的「命」,应有天命的意思。将「命、礼、言」三者并列,就成为了解人事自我的立体图。「天命」应作何解释,可参考《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本性,二是上天付与的责任。畏天命就是承担感,知道自己的责任,却害怕不能完成。
「耳顺」是任何言语毁誉,都能听进耳去,能判断孰是孰非,内心不起波澜。至于「从心所欲」,切不可解作「想做就去做」,是已能随遇而应,不偏不离,「不逾矩」是不会偏离道德界线的意思。由孔子十五志于学,到七十岁才能不偏离大道而行事。可想而知「修道」的路是多么遥远。
孔子的道,往往带有「天」的涵义。儒家的「天」有三层意义: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傅佩荣曾说一位美国学者顾理雅在《孔子:其人及其神话》一书中,主张孔子的「天」是一种非人格的道德力量,孔子极少谈如何体认天。我认为这就是上天给予人类独有的性,就是道德感,此道德感,在禽兽中看不见。简单说一句,就是你是「人」,就应该有这道德感或责任。
牟宗三:「孔子在《论语》中,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中国哲学的特质》) 故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孔子避开带有神秘色彩的道,回归至现实世界,从人性体验仁、智、圣的道德境界。透过自身道德的不断提升,再达至圣人的境界,这是孔所修的道。至于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可理解为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孔子亦提到顺四时运行的自然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种自然的反应,自古而然,毫无特别,然而,这就是「道」。《礼记‧哀公问》: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宜作不闭则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上文的对答,有点像佛家禅宗的语录。日出日落,就是道;万物自生,就是道。就像宋代晦堂禅师问黄庭坚来木樨香吗?黄庭坚答木樨香呀!晦堂即说「吾无隐乎尔!」。孔子也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天道无所不在,形诸人则人道;形诸水则水道。孔子是透过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而领悟人生道理,所谓「见日月而知生死」。简单的注解,修道的开始,就是做好每一天,尽其在我。
老子,本身已是一个传奇,梁启超先生说《史记》的老子列传是「迷离惝恍」。可知老子的身世实在很多疑点。《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史记》记载的老子有三人: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本文主要是探索老子的道,谁是真的老子,不在本文研究之列。近代学者,对此问题也作过深入的研究,可参考高亨、胡适、罗根泽、徐复观等学者的研究。但基本上,有几点学者无甚异议的,老子曾任官,及与孔子相见;因周室衰微,离周出关。
(一)道生万物
《道德经》,首讲「本体论」,以「道」为基本概念,说「道」为宇宙万象的真体,宇宙出于「道」,无「道」即无宇宙。说「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
「道」,是永远在动中,不停止,是形成宇宙的最初动力,发展至极,又回到起点,循环不息。「道」是老子提出具有超越性,形而上的概念,亦是老子的终极追求的思想范围。老子从观察自然界与人事间的关系,推演归纳出一抽象的法则或规律道,就是「道」。道包含一切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
「道」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廿五章)
老子说「有物混成」,即有样东西形成,是先于天地,不会变,不会停息。一切万物,由此而生。由于是「有物」,有学者就认为是「朴素唯物主义」,当然,这议题尚有讨论之余地。
老子认为「道」是存在于物质世界出现之前,是以混元一气的状态存在。没有天地四方之分,独立而不变,有自己的轨迹,来回运转,无声无息,永无停止。在这情况下,万物才产生。所谓「大曰逝」,行也。所谓「逝曰远」是道体流行,无所不至。传之久远,则「归根」、「复命」。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指原始先天地而生的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道生元气,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规律法则。故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 各章,都是解释道的状态。
又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道」是不可描述形容的,而人世间给与万物的「名」都不是永恒的。这个「名」,可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成就,名利、荣华富贵,学问等。河上公解释「无名」即「道」,万物由道而生,然后「有名」。「有名」与「无名」是二而一,一而二。「无」和「有」只是世间的分别,其实是同出一源,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只要明白这道理,就能知甚么是「众妙之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样的「道」,没有任何物质属性和形象,却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物质世界的本源。从古今历史政治的因果规律来看,人类的行为,也在道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老子的「道」。
(二) 道法自然
由于「道」是变化不已,生生不息,故应以相反的位子来处理问题,故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有与无,皆是从道而出。要理解道,不是学问知识所能穷尽,亦非语文所能描尽。万物(包含人事)因道而生,而成,而变,周行不竭,生生不息。故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地、人是现象,亦是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存在的。这个「法则」又是甚么?就是自然,本来就是这样。宇宙万物会自我调节,不必强行任何工作。如果能明白这自然法则的规律与发展,则养生、持家、治国均得心应手。
「道」有很多意义,老子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道」变成的,「道」包括解释或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思维,也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三) 物极必反与反者道之动
解释「道」的活动、运作与存在,可以在任何层面,包括自然界、人事、政治、谋略等等,这里只讨论道的「反」。在「道」的法则中,老子认万事万物的推演或进化,其极必然是「物极必反」、「祸福相倚」。老子认为「祸兮福之所苟,福兮祸之所伏。」凡事发展至极致,就会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着。所以,一切事物、人事,都不能尽其极,逾其限度,所以人要谦逊、卑弱,知足寡欲,处卑下,不争不夺,要以柔制刚,避免物极必反的事情出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是老子矛盾辩证的命题,指凡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是「道」规律的一种,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就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老子对一切事物,都是以相对性存在而视之,如长短、 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 损益、强弱、 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任何都是相对性存在,而不能孤立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其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在事物的对立矛盾中,可以产生相互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八章)。所谓「反者道之动」,是指凡事物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力。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概有三种意思:
1. 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2. 存在规律性(对立面双方的依存和转化:相反相成及物极必反等);
3. 具有运用在实际生活、人事上的方法和意义。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这样阐释这两句话:
在上经开始的前两章,说了「有无相生」、「此二者同出而异名」两句话,后世的人,拼命在上面作注解说道理。其实只用这一段来注解,不就清楚了吗?这叫做以经注经,不需要我们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见,它本身就已经注解得很明白了。
读了《老子》有一个好处,尤其现在对学佛修道做工夫的人,像这句话「反者道之动」,就很关键。因为打坐做工夫,有时越坐越差劲,许多人就不愿继续修了;殊不知,快要进一步发动的时候,反而会有相反的状况。做事也一样,做生意也一样。所以做生意稍稍失败,就要熬得住,熬得过去,下一步就会成功赚钱了。这也就是天地物理相对的一面,有去就有回,有动就有静。这个道理,自己要多多去体会才能领悟。做领导的人更要懂得「反者道之动」的原理,根本不怕别人有反对的意见,相反的意见正是「道之动」。换句话说,有反对才有新的启发,才有进步。
「弱者道之用」,有许多人打坐做工夫,到了某一阶段,总觉得自己一点力气都没有,很怕会走火火魔。如果这样,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长生,又怕早死去,这样没有信心定力是无法修道的。老子说: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又何必修道呢?例如「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真修道成功的人,骨头也软了,有时候工夫到了,连一张纸都拿不起来,会弱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懂老子这个弱的道理,会吓坏了;懂得的人,就知道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进步的象征。再进一步更厉害,就要发出「用」了,这时纵然重如泰山,只要用一个指头,都可以把它推翻。所以大家做工夫要注意,对于这个原则,千万要把握得住。9
所谓「物壮则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道好还」等是承继了「反者道之动」的意思。可以说所有事物可以由零开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无论大自然的景象、历史或是人生,都存在于变化中。张起钧《老子哲学》说「反有三意,是返、反面、相反相成三种」。「反」与「返」同,是反复、循环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可以说「道」的运行反复循环, 也可说返回本真,可使大道运行,又可以说道的面貌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是以道的运行,充满相反相成的特性。
老子提出的「无为」、「守柔」、「处下」、「不争」等想法,是由「道」发展出来。道是创造万物的母力、本源,基于此原理,万物最终亦必归反于「道」。循环往复的扩张,收缩,回归「本根」。
「周」,是循环之意,一圈的意思。「周行」即是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是说「道」的循环生生不息。「道」生万物后,就周流不息的运用,渐渐远离大道,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点(道)。一逝一回,绵延不绝。这就是「归根复命」,而这是常态,老子曰之「常」。「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但必然「归根」这是老子「道」的一个重要解释。「常道」,是不断变化就是「常」。
一切万物是相对而成立,美丑、长短、寿夭等等的相对概念,不能独立而具有意义。物至其极,则必反,宇宙在运动中,在循环中,这是道的运行。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咣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是大学问家,著书十余万字。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庄子是没落的贵族。读者可以从很多庄子的故事约略窥见他的性格,活泼、幽默、学问渊博、对当代政局也了解。庄子的文章,以「死鱼」形容自己借贷未遂的惨况,以舐痔形容曹商,以鸱来形容惠施,都令人看得莞尔。还有,古今人物,包括尧、舜、许由、孔子、惠施、列子、宋荣子等等,都给他信手拈来,成了虚构故事中的「真实」人物。怪不得金圣叹列《庄子》为六大才子书之一。严复先生认为庄子是消极的思想,但庄子看似消极,实质是提出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倘若否定精神世界,几乎等同否定所有宗教和形而上学。
庄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有其特殊性,他不讲求社会责任,而致力于寻求心灵的向上提升,以达至精神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与道共游)。在先秦文献中,惟一有解释精神境界的次第(圣人、神人、真人、至人)及修持方式(坐忘、养生、以明、心斋等)。庄子否定造物主,万物如一。
根据《庄子》内容,可推论庄子是:
1.没落的贵族,文化水平甚高,偏重精神生活。
2.强烈的厌世思想,认为生死是无重要的事,或源于其痛苦意识。
3.不认真的生活态度,认为游世思想最能养生保命,应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4.为漆园吏,物质生活不富裕,贫穷,曾载庄子向监河侯借贷。曾被邀为相,庄子却拒绝。
(一) 庄子的境界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逍遥观、齐物观、养生观等。庄子的修养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方便理解(有学者分为六个层次,三个层次是较为粗疏):第一层次是物我有别,即人受制于善恶、美丑、高低、有无、寿夭、名实、有用无用等既定概念,受惑于外缘体(触动心理反应的外物) ;第二层次是物我两忘,即破自我中心、泯除偏见我执,达至无可无不可之境;第三层次是万物为一,即精神与天地相往来,达至圣人、神人、至人境界。
要理解庄子思想,《庄子》内篇是最重要的文章。先看他的逍遥观。〈逍遥游〉一文,先用鱼、鲲、鹏等是要破取形态、大小等概念。然而,大鹏虽畅飞九万里,但必须依靠游气(有待)、尘埃方能飞行。引伸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其后,证万物无小大之分,蜩、学鸠讥笑大鹏,显得目光短浅。蜩及学鸠皆困于自己的场域中而不自知。郭象认为物无论大小,安于其环境则能逍遥,此论未必与逍遥游契合。
文中,庄子举宋荣子及列子为例。宋荣子虽然不为世禄毁誉所动,但未忘记天下,不能至「无功」更高的境界。列子虽然清静,且能御风而行,但仍「有所待,未与道合。列子能御风而行,但没风又怎样?这些成就,都要依靠外力,称之为「有所待」。任何行为受制于他物,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逍遥。这里有一点可讨论,部分学者认为宋荣子是到了「无已」的境界,未至「无功」的境界,然而,有学者却认为「无名、无己、无功」均是同一境界。我较取后者,因为下文释至人无己,能包融天下,这与神人广被而混和万物,实异曲同工。总之,宋荣及列子未达最高境界。
文中又举尧让天下于以论名实相对;以「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魏王贻我大瓠」、「宋人有不龟手之药」及「大樗」等故事说明有用无用的道理;以狸狌候敖,死于罔罟说人困于欲望。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欲望的可怕,唐朝有位高僧德行与智慧名满天下,皇帝赐了他一个紫金砵。他死后灵魂仍缠着紫金砵,日夜抚摩,不肯离去。有位行脚僧看他可怜,就将他的紫金砵四处扔掷,弄得灵魂东奔西跑,上天入地。最后,高僧的灵魂大骂行脚僧作弄他。行脚僧大笑道这算甚么高僧,一生一世逃不离这个紫金砵。高僧听了之后,思量片刻,然后恍然大悟,大笑而去。终生修炼,也可能逃不出小小的名利。
人不能争脱世俗的桎梏,最大的困扰是来自人生存的本能—「饮食、男女」。二者为延续生命的两大元素,是自然天性,亦是人类肉体高度享受的来源,故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类亦受此局限,而对宇宙至理视而不见。人一出世,其心志能力则开始向外驰,即学习、成长、选择、世俗成就等等。人生而有炫耀本能的本性,即以自我为中心而去看世界万物,因此,必然困于「执」。人身又有二累:动物性累(身体享受,名利快感)及人性累(清高超凡)。偏执加上二累,离道就甚远。
庄子的哲学中心是归于自然,任运任行,与大化融而为一。人既能齐物,则能逍遥。能逍遥,必能齐物。逍遥就是追求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至人境界,无拘无束,一切皆无,顺性而行,得失不喜不忧的境界。这种安时而顺变的心态,就是逍遥的表现。
万物无善恶、美丑之分,存在亦无生死之别,要达至破除我执,离弃自我中心,才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得失所萦绕,更不会为生死所牵动。如此,则能养生。庄子尝试以「庖丁解牛」为喻,阐述养生之道,这亦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环节。庄子以为养生之道,在于能「依乎天理,因其所然」,所谓「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如此则能不伤己身,静观万物的变迁,以心灵支配万物,而不求以人力完成万物运作,因此提出「缘督以为经」为养生主点。人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从物质世界解放,而达至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老子处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要持以保之。总括此三宝的内涵,是不为世间的物欲(俭) ,名利(不敢为天下先) 所控制,以慈去面一切的冲突。我们能以此三宝去印证逍遥、齐物,必然有所心得,各有领悟。
(二)庄子的天道观
庄子提出,道的本体是实存性,《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的道是实存的,道虽然超乎名相,却是真实存在的,所谓「有情」,就是对事物有反应的,即在宇宙运作中看到道的存在。道并且是是自存的,自本自根。另外,道是具有超越性和终极性的,而且这个超越时空的无限之道,并不是现象界的具体事物,所以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它,只有用心灵去领悟它。此节应可证明庄子的道是承接老子所提出的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所谓「道」是「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大宗师》说「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指出「道」是无始无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变化的;而万物则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变化的。因此他说:「道无终始,物有生死。」
庄子的道,是无处不在,《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而无形之道产生天下万物,是由「一」开始,即是道充盈宇宙,然后「道生一」,《天地》篇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当万物呈现,则成万物之「德」,或「德畜之」。然后就能「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后成能动再生物,物成生理,后成形。最后「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这就是从无到有,再由有至无,而再化为「道」的过程。万物常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兴衰起废,但运作于万物的 道是永不消失的;道不仅仅运作万物,还内附于万物。
《知北游》: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自有天地以还,有一气,此气聚而成人,散则为死。死生流转,死则再化为气,再生物,其实天下只是一气而成。庄子把老子的「一」进而化成「一气」。宇宙世界的运作,全在此「一」内里。
庄子所说的「道」,是指人的主体精神。他认为人只要自以为精神上得到「道」,就可以与「道」同体。他把大地和万物与「我」说成是合而为一的东西,「道」既然存在于大地万物之中,也就存在于「我」。因此,「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庄子从这观点出发,认为天即人,人即天。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对道的领悟各有不同,因此产生各家不同的解释。简单来说,有「本体论」,即道产生万物10,包括宇宙,有道就有宇宙,无道就无宇宙。「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道的呈现是依照自然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因此,人、地、天、道、自然是同一脉源。有「唯物论」,认为「道」是物,即现代的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所组成。道是宇宙万物的原动力,是先于物质世界而生。
孔子的「道」,就是实践道德,成就完美的人格。不避事功,混和世俗,提倡仁爱,以天下为念。寻求大同社会,希望达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互爱社会。
综观老子的「道」,是具有实在性、超越性、及规律性。道是有物,先天而生;道是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及潜在力,是先于一切物质之前,却能畜养万物,在万物之内;有规律的往复循环。
庄子说「道」在稊稗,道在尿溺;鱼忘于江湖,人忘于道。道其实没有些微离弃我们,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是道;你吃了饭,去洗手间,是道;你打我一下,我会痛,是道;眼可见,是道;眼不可见,亦是道。我们要从生活观察去悟道,从心灵上领悟宇宙真理。这亦是庄子提出道与老子最大分别之处,老子的道好像是有程序的呈现万物,而庄子的道是本来就在万物之内。
余英时曾解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道」、「气」、「天」的关系:
现在(笔者按:指百家争鸣时代)「天」已不再是先王先公「在帝左右」的天廷(换句话说,即不再是鬼神的世界),而指一个超越的精神领域,当时各学派都称之为「道」。「天」与「道」是被看成二而一、一而二,不可截然分判的。…《淮南子‧原道训》则有更夸张的描述,把「道」说成「覆天载地」或「包裹天地」那么「道」便成为至大无外之物了。…「道」是最高的精神实体,其构成因子一般称之为「气」;「气」则有精微与粗糙或清与浊之分,例如「天」之气清而轻,「地」之气浊而重。第二阶段「天人合一」之「天」既是「道」—「气」构成的宇宙全体,它和第一阶段之「天」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这是不待再说的。然则这一「道」—「气」合成之「天」究竟是什么性质?…「道」和「气」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歧义极多;…我断定「气」基本上指的是生命之源,「道」则是价值之源,两者合起来即表达了轴心突破后所谓「天人合一」之「天」的主要涵义。12
所谓「轴心突破」是指文化思想长期处一定的思维模式,到某一阶段而产生突破。余文在此引用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的提示:
对于现实世界进行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的质疑,和对于超乎现实世界以上的领域发展出一种新见。13
这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对「天」的新概念,余英时认为「气」是生命之源,我的理解是组成万物的原始力量,或称之为母力;而道就是整个宇宙万物存在的价值和运作模式。人类是根据「道」的价值,而成就自己的行为,最终是达之「天人合一」的境界。余英时对「道」、「气」、「天」;关系的解释,加深我们对先秦思想家的理解。
最后,借〈知北游〉一节说明甚么是「道」: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1.转引自柳诒征:《中国文化史》台北:正中出版社,民76年(1987),夏300。
2.《论语‧为政》
3.《论语‧卫灵公》
4.《论语‧述而》
5.《孟子‧公孙丑上》
6.《孟子‧公孙丑上》
7.《论语‧季氏》
8.《论语‧尧曰》
9.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台北:老古文化,2010年,页128-129。
10.《老子》廿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老子》廿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4年,页182-183。
13.同前注,页86。
原载于张伟保、赵善轩、温如嘉编:《观澜索源—先秦两汉思想史新探》,台北:万卷楼,2018。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