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祠堂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祠堂文化中“雕梁画栋”的艺术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孝为本”的道德美、“礼乐之教”的行为美、“家国同
构”的情怀美等美育思想,充分挖掘其美育的当代价值,对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培养健全人格、养成诗性生活态度、唤醒共同记忆、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文化的中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1。祠堂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祠堂文化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实现文化自觉自信。
祠堂,古时又称家庙、家祠、宗祠等,是历史上家族成员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家族议事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具有祭祀、修谱、兴学、司法等功能。作为家族文化中心的祠堂,其滥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产生于周代的“宗庙”。汉代“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因此汉代祠堂多被称为“墓祠”。唐代《开元礼》规定五品以上兼爵位者方可立“家庙”。南宋朱熹作《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但当时只有上层贵族才有立庙祭祖的合法权利,普通臣民只能“祭于寝”。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采纳夏言的建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民间立祠祭祖才正式走向合法化、平民化。明清时期,民间掀起修建祠堂的高潮,出现“宗祠遍天下”的现象。从历史意义上来讲,祠堂的发展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来诠释时代文明”2。
祠堂文化就是祠堂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家族道德情操、精神面貌、 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虽然其中夹杂着迷信、落后的成分,但其主流是积极的、 健康的,充满淳朴的真情。它包括“祠堂呈现出来的可见的有形的建筑、祠联、堂号、堂联等物态文化,族谱、族规、祖训、家法、祠堂的收支和管理等制度文化,族风、族俗、祭祀仪式等行为文化,以及族人长期在祠堂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3。总之,祠堂文化就是家族成员在长期的祠堂实践活动的文化沉淀,是家族文化的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和乡土气息。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情操教育或心灵教育。它注重人文关怀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非功利性、重素质教育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族在祠堂兴办义学,培养族中子弟,教以诗书礼乐。一方面是期望光宗耀祖为门楣生辉,但更重要的是培育重人伦、知孝悌、懂礼仪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达到“人怀忠信,女行贞洁。 厚薄适中,奢俭当礼”的教化效果。这种对人的品性、修养的关注,其实就涉及美育思想的本质问题。传统祠堂文化在育人方面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积极创设美的教育环境,实施美的教育内容,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雕梁画栋”的艺术美
在老百姓心中,祠堂是先祖魂灵栖息之地,是崇高神圣的殿堂。它“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因此,祠堂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4。感受祠堂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及其装饰艺术,就是感受人们血脉相连的思想情感、信仰崇拜、观念意识,就是感受家族生活的魅力色彩,从而感受一个家族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因此族人总是竭尽全力地对本族祠堂进行美化装饰,以突出其神圣地位,显示其庄严的格调。可以说,中国乡村的每一座祠堂都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其在雕刻、壁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广州市的陈家祠,在建筑装饰方面就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塑等工艺,整座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 奢华程度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同时,在祈福纳吉、多子多福、激励后人的心理作用下人们在祠堂装饰题材选取上,多 赋予其很多特殊的寓意,形成祠堂装饰独特的艺术美。例如,在人物造型上往往选取“八仙 过海”“女娲补天”“封神演义”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在动植物造型上多选取寓意美好 的“麒麟”“蝙蝠”“仙鹤”“神龟”“牡丹”等。置身其中,典雅古朴的建筑、精致的雕 刻以其绝美的形象触动人们的心弦,不仅给人一种艺术美感,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更是给人 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也是祖先灵魂的安息地。世 系行辈脉络清晰的族众,往往都围绕着宗族祠堂而居住。因此,家族在修建祠堂时往往非常 重视风水问题,正所谓“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其子孙盛”。风水理论认为“万物皆成于气”,因此祠堂大都建在阴阳相合、藏风聚气的山环水抱之地。
人们对祠堂风水的重视,客观上为族人构造了一个风景秀丽、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中 国古人历来喜欢追求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因此,在生活环境的选择上讲究“天 人合一”,力求保持自然本真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重视美好的人居环境对 人心性的影响,讲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希望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的水墨乡村里,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之地;在“小桥流水人家”中,寻求简单质朴的生存状态;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丽风光中,使人心复归清纯。
诚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祠堂风水理论,其中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观念,但不可否 认,风水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风水对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始终是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以孝为本”的道德美
孔子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孝”是个人一切品德中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化产生的根源。中国人历来重视孝道在建立和谐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祠堂是家族成员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文化空间。但祠堂里进行的孝道教育具有延展性,不仅指赡养父母,尊敬长辈,还包括对已故先人的纪念和感恩,即表现为“生孝”和“追孝”。“生孝”, 除了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荣亲”要求,即登科及第,光宗耀祖, 使父母光荣。为了使族人达到这一道德要求,家族往往非常注重对族人的孝道教育。走进祠堂,会发现许多祠堂正厅的墙壁上刻着“忠、孝、节、义”的字样,绘着“二十四孝子”故事形象。家族希望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族人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族人的思想道德,让他们在不自觉中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祠规家谱中,大都有关于孝道内容的规定,要求“父慈子孝”“上下有序”,对于“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 切责之,痛治之”(《新安程氏阖族条规》),情节严重者,要被逐出祠堂。同时,为了“荣亲”,也为了振兴家族,乡村社会还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那些寒窗摇曳的灯火、科举入仕的热望、牌楼匾额的骄傲、昼锦还乡的荣光、文峰砚池的寄托,构成了“耕以务本,读以明教”的宗族理想,形成了特有的“荣亲”人文气息。而“追孝”就是祠堂进行孝道教育的延续和扩展,也是祠堂孝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追孝”,就是对已逝先人的追思和感恩, 主要表现为尊祖敬宗的祭祖活动。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祖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要存有敬畏之心。在行祭礼时,要毕恭毕敬,所谓“况其下之人,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5
总之,族人就是在祠堂“恭敬慈爱”的教育中,在“光宗耀祖”的期望中,在“慎终追远”的缅怀中,逐渐成为孝道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同时,祠堂借助孝道独有的亲情感染力, 由孝及忠,由孝及爱,由孝及仁,逐渐形成族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规范,促进个体道德自觉性的提升。由此可见,“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一个人也是因最初对父母的“孝”逐渐养成“真善美”的道德品质。
(四)“礼乐之教”的行为美
封建社会的科举取士制度,让平民子弟看到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希望,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大多数家族都非常注重对本族弟子的文化教育。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祠堂就是儒家文化深层内涵在乡土社会的一种重要表征,其反映的宗族观念、等级制度、伦理道德都与儒家文化所弘扬的宗旨一脉相承、
息息相关。其中儒家的礼乐文化对乡村百姓的影响最为深远。这种影响表现在育人方面,就是“礼教”和“乐教”。族人用儒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族中子弟,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从而达到知识境界。再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的礼乐修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境界。由此可 见,古人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登科入仕、光耀门楣的家族荣耀,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儒家礼乐文化在祠堂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仪式。祭祖是祠堂的一个重要功能。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水源木本之恩,示慎终追远之意”6。在正式祭祀时,往往有音乐舞蹈伴奏,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7。人们在祠堂祭祖时,要求恭敬肃穆,上下有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祠堂就是凭借着这些摄人魂魄的祭祀礼仪和艺术魅力,召唤着族人的情感和族人的心灵。这样,家族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 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祭祖外,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个仪式, 即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也在祠堂里完成。个人也就是在这些礼乐仪式中逐渐懂礼仪、知进退,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五)“家国同构”的情怀美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中国人历来讲究家国一体,具有“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抱负。祠堂是宗族精神核心的物质载体,是民众血缘崇拜的圣殿。民众 对以血缘崇拜为根基建立起来的祠堂具有高度的心理认同,并形成鲜明的宗族意识。因此祠 堂在教化族人、凝聚族人,加强宗族团结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祠堂成为封建政 府统治地方的重要基层组织。在古代,官府和宗族祠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村祠堂在维 护地方秩序、进行思想教化和提醒族人按时缴纳赋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治理功能,成为 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补充。
同时封建社会科举取士制度,使平民子弟也有了进入庙堂的机会。出于光耀门楣的需要, 宗族往往在祠堂设立私塾教育本族子弟。当族中子弟考取功名、登科入仕后,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宗谱,博取的科第功名被书之匾额,高悬于祠堂。这样,“耕读”与宗族荣耀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衣锦还乡的仕途荣耀更是起到示范性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了族人读书入仕的意识。当登科入仕成为宗族荣耀的标识时,村落宗族组织便与政府建立起不可思议的联系。 一方面,族人通过读书入仕,拉近了政府与基层宗族组织的关系;另一方面,当诗书传家成为社会风尚时,官方主流文化通过宗族教化渠道融入到家族观念之中,构成宗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流教育思想。同时,为了培养符合封建政府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将来登科入仕做准备,宗族在教育子弟方面,往往注重弟子品性修养的培育,以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作为价值基础,引导他们明礼义廉耻,懂规矩方圆,学会勤俭持家,养成清正廉洁,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
总之,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引导下,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作用下,在诗书传家成为社会风尚的推动下,同时在国家稳定和凝聚基层力量,传播主流文化,教化民众的需要下,传统宗族祠堂便与国家保持了密切关系,造就了“家国同构” 的状态,并在由家而国的过程中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家国情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情感上却感到越来越贫乏。浮躁、空虚、情无所钟、心无所系、灵魂无处安放是许多现代人的常态。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向古人汲取经验。祠堂文化的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它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于引导人们返璞归真,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养成诗性生活态度,唤醒共同记忆,重温家国情怀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
(一)实现返璞归真:重塑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
在传统的家族教育中,人们从未将人性的价值定位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上,而是崇尚“先 义后利”“见利思义”,注重人生境界的提升。孔子有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种安贫乐道、超脱世俗 功利的审美境界,对于人们实现精神自由,促进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农耕文明时代,祠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相互抚慰的精神栖息地,它让落寞的心找到了归宿,让飘零的人从此不再孤独。
在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价值 目标的单一和精神信仰的缺失,使人们逐渐走向迷茫。这种“既不能俯视大地,也不能仰望 天空”的状态,造成人们精神的空虚、困惑。基于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除了满足人民有 形的物质幸福外,还要注重人民精神世界的富足,引导人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 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8。
祠堂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巩固宗族组织,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精神文化空间。它脉络清晰地向族人讲述着“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困惑着人们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迷失了方向时,不妨放慢脚步, 回到最初的地方寻求答案,让自己的灵魂实现返璞归真,在质朴、幽静的乡村祠堂中寻找一片恬静、安宁的灵魂栖息地,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重新获得灵魂的安宁和归宿感。
(二)铸就健全人格:促成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文化人格培养的现象。教育 如果没有文化人格的培养,就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功利化人格,这是教育的庸俗化,也是人发 展的“异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的需要,也就是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面对当前这种功利化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来浸润人们的心灵。
众所周知,西方的国民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他们还有“教堂”来进行宗教教育。我国没有专门的宗教教育,我们文化人格的培养依赖的不是教堂,而应该是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祠堂。传统家族祠堂文化教育主张“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就在祠堂里生活成长,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进退” 中知礼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勤俭持家”“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孝悌忠信”的祠规教化下,养成朴素、节俭、恬淡、清正的生活方式;在“贵和持中”“睦邻友好, 与邻为善”的文化特质里,养成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而个体也正是在祠堂这种文化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形成个性和价值认同,从而使社会化和个性化得到了充分发展。 因此,把祠堂文化的美育思想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教育的人文关怀,弱化教育的功利性,有利于激发个人情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张扬,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
(三)成就诗性人生:养成诗性生活态度,追寻人生真谛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时刻感到压力和紧张,对生活充满迷茫和困惑。在这样一个毫无诗意的现实社会中生活,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这种过度物化的生活显然不是人生真谛所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的人生境界。美学家张世英曾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其中欲望是最低境界,而审美为最高境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认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孔子曾与其弟子出游,要求他们“各言其志”。其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孔子之所以赞叹曾皙,是因为曾皙描述的是一个超脱了功利计较、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审美境界。
当前,人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从过分物化的人生中跳脱出来,也许我们应该“复归返自然”。追求物质利益本身没有错,但我们要清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保持自然的本真状态。胡适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9。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当初从哪里出发的,而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乡村是现代文明的起点,所以人们内心深处天生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当我们“误落尘网中” 时,不妨在“梅子金黄杏子肥,菜花雪白麦花稀”的田园生活中重新找寻人生的真谛所在, 在“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乡村祠堂中重拾恬淡、安宁、平和的生活情趣,保持诗意的生活态度,成就诗性人生。
(四)唤醒共同记忆:重温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形成了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共同记忆。也正是这 种共同记忆,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以家族为中心衍生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 情结——“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国人的一种内在气质和人 格要求。在“耕读为本,诗书传家”成为风尚的农耕社会,家族在教育子弟读书时就强调“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重培养“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注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光耀门第,更是为了利济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把个人理想与家国担当相结合,奠定了族人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同时。这种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的家国情怀政治色彩较弱, 更具人文关怀精神,更能引起国人的共鸣,对于凝聚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我们讲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10,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而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 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梦想。所以,我们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 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就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 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上。”这其实就是家国情怀在当代的价值彰显。在这种家国情怀的浸润下,每个人都能感受 到国家带来的福祉,爱国爱家的情感自然统一起来。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有些人对民族的认同感下 降,对自己的归属感也产生了困惑。基于这种情况,重温家国情怀,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深 处对家族历史和祖先的共同记忆,有助于促使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产生认同 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国人对家族历史的记忆和祖先崇拜的情感凝练,它是一种 情感表达,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信仰支撑。习近平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 有力量”,重温家国情怀,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对祖国的感情,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生长在农耕文化土壤上的宗族意识。因此,今天的祠堂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也不再是封建遗留, 它是一种民间信仰,一种人们对内心最后一片圣地的坚守。建立在祠堂基础之上的祠堂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祠堂文化的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民在“向富”的同时“向真”“向善”“向美”,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 构筑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自觉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1-26(06).
2、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
3、郑雪松.祠堂文化的教育意蕴及其传承价值[J].时代教育,2013,(9).
4、刘华.百姓的祠堂[M].商务印书馆,2014:1.
5、尹文.江南祠堂[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75.
6、胥文玲.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家族祠堂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7、王云五主编、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M].新世界出版社,2011:329.
8、严风主编.《毛泽东选集》第 2 版 导读[M].新华出版社,1991:269.
9、胡适.人生有何意义——胡适谈人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8.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