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中式建築:廣府建築
廣府建築又名嶺南建築,外觀上與華南沿海地區的其他建築類型大異其趣。與潮州建築相似的是,廣府建築的外部亦以灰、白配色,屋脊上也有釉彩裝飾,但後者是華南沿海地區唯一採用直屋脊的建築類型。除此之外,建築物設有通常突出屋脊線的山牆,頂部則呈「Ω」形,但也不乏其他變化。由於「Ω」形狀與中式鑊耳十分相似,這種山牆又名「鑊耳山牆」 。與潮州建築一樣,廣府建築亦會雕刻屋頂的楣板,但兩者僅有這點相似而已,因為前者會為楣版上金漆,後者則是上油。

(馬來西亞喬治市「五福書院」)
上述專為建築用途而製作的屋頂裝飾,主要產於中國佛山石灣區,該區以出產釉陶聞名。與瓷器相比,這些厚釉炻器以較低溫度燒製,加入鉛作為助熔劑能降低釉的熔點,令表面呈現出玻璃狀。雖然釉料有多種色彩和色調,但最常見的是較深的綠色和藍色,很少會使用黃色和紅色。在廣府建築中,人像是十分突出的裝飾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穿衣服的部分會上釉,沒有衣服遮蔽的臉、手等部分不會作相同處理。這樣不僅可以形成對比,還能更好地描繪面部表情。
就比例而言,廣府建築比其他建築類型高。在建築物的正面,屋頂由屋檐下的石柱支撐著,但在連接著石柱高度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處的次間上亦有石檁,有助降低細長比,抵抗屈曲。這些石檁有時呈弓形,因狀似蝦,故俗稱「蝦公梁」。根據石檁的闊度,有時會在中央部分放置石托作支撐。廣府建築的石柱礎也十分獨特,柱礎的最窄橫切面通常會雕刻成小於支柱的橫切面。由於比例較高,主門和門框的尺寸亦相應的較其他建築類型大。正面的牆壁通常用灰色黏土磚或青磚裝飾,大部分情況下也能看見石牆傍水(護壁)。

(左至右:馬來西亞檳城「五福書院」;馬來西亞檳城「台山寧陽會館」;新加坡「前同濟醫院」)
踏入建築,高聳的柱子呈現出空間的垂直結構,將大家的目光引向屋頂的木桁架。與其他華南沿海地區的建築相比,桁架相對樸素,有時會有簡單的雕刻。桁架木紋亦十分顯眼,因為木材部件通常不會用清漆或油性塗料,而是上一層油,因為前者較厚,會遮蓋木紋。這樣的垂直結構,加上在裝飾品和顏色上的克制,為空間增添了一種陰沉、莊嚴的感覺。但有一些建築構件與這種典型的深沉處理手法並不一致,例如懸掛在入口後方空間的屋頂檁條上的裝飾木匾或「彩門」。這些牌匾多用於宗教建築,通常會雕刻成船或花籃的形狀,然後上金漆。另一個例子,是通常裝在祭壇前,有時也會鍍金的「飛罩」。這種裝飾木雕能夠引人注目,只要踏入這個空間,就很難不注意到它們。這類木雕通常是佛山雕刻師傅的作品,這些雕刻師傅或負責這項工作的公司的名字,很多時都能在較舊的作品(通常是清朝)中找到。

(新加坡「前同濟醫院」)
在1842年《南京條約》建立通商口岸之前,廣州是17至19世紀唯一允許外國商人及貨物進入的貿易港口。平板玻璃等同期的西方建築材料於19世紀初進入中國,並獲用於製作廣府建築中格子窗的玻璃,取代了半透明的雲母蛤(學名Placuna Placenta,即「窗貝」)及紙張。除了透明平板玻璃,有色平板玻璃及藍、綠、紅三色的閃光玻璃亦大受歡迎。閃光玻璃的處理亦運用了西方的酸蝕技術,去除部分的彩色層,從而創造出採用中式(而非西式)圖案的設計。有趣的是,帶有這些彩色玻璃板的中式窗戶被稱為「滿洲窗」。當日光穿透這些彩色玻璃窗,映照灰、白色牆壁與深啡色木材的,能為觀賞者營造出舒暢的視覺對比。
東南亞的廣府建築例子
東南亞的廣東社區規模龐大,尤其是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但許多極具歷史意義的廣府建築已因重建或改建而消失。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和東南亞的海南社區亦採用了廣府建築。這並不稀奇,因為海南島隸屬於廣東省長達數個世紀。因此,許多東南亞的海南人組織或協會興建樓房時,都會採用廣府的建築風格。新加坡的「瓊州天后宮」和越南會安的「瓊府會館」,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馬來西亞
- 吉隆坡「隆雪陳氏書院宗親會」
隆雪陳氏書院宗親會創辦於1896年,地皮購於1897年,建築則峻工於1906年2月。該建築仿照廣州的廣州陳氏書院建造,採用了來自石灣,由著名佛山陶藝家吳奇玉製作的建築釉陶。
- 喬治市「庇能台山寧陽會館」、「寧永寺武帝廟」及「伍氏家廟」
庇能台山寧陽會館的地契立於1833年7月13日,而該會館本身早在1831年已成立。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建築的建造時間。毗鄰的寧陽會館與伍氏家廟,在建築風格、材料及工藝上與之亦十分相似。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幾棟建築是同時建造的。這些建築的山牆在視覺上特別引人注目,因為不是常見的 「鑊耳山牆」,而是「馬頭牆」。
桁架上的木浮雕,正立面有大比例石門框。
(馬來西亞檳城「庇能台山寧陽會館」)
- 喬治市「五福書院」
一般認為,五福書院創辦於1854年,但亦有人認為該校創辦於1819年,現存建築可追溯至1898年的石碑《重修五福書院小引》。此後,該建築經歷了數輪維護和修復,1978年及2017年的工程規模較大。
新加坡
- 前同濟醫院
同濟醫社創辦於1867年,後於1892年更名為同濟醫院,並於同年遷入現址。醫院於1976年遷出後,該處所被用於多種用途,包括作舞廳之用,引來不少爭議。這是目前唯一獲得「國家古蹟」地位,受新加坡法律保護的廣府建築。
- 沙岡萬山福德祠
沙岡萬山福德祠據稱創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即清朝同治初年。該祠堂於1900年從俗稱「椰水塘」的地點遷至現址,1905年獲擴建,至1919年前仍不斷增築。祠堂後於1954年經歷了修復工程,1981年又再進行了一輪維修,安裝了現代的陶瓷牆磚及地磚。這座祠堂較為簡陋,並無太多裝飾。
較簡樸的直屋脊廣府建築。
(沙岡萬山福德祠)
簡單的木桁架在廣府建築中十分常見。
(沙岡萬山福德祠)
- 瓊州天后宮」
瓊州天后宮也是新加坡海南會館的所在地,兩者均成創辦於1857年。(另有史料主張兩者創辦於1854年。)寺廟與會館的地皮購於1878年,原建築為廣府建築,落成於1880年。1957年至1962年間,建築前部被拆除,重建為七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於1963年正式啟用。寺廟所在的一小部分建築於1880年建成,仍然存留在原址。
泰國
- 曼谷「泰國廣肇會館」(廣東神廟)
泰國廣肇會館於1936年才正式創辦,其館史可追溯至1877年,當時一群廣東人正著手興建當地的會館處所。會館落成後,獲命名為「廣肇別墅」。
越南
- 胡志明市「穗城會館」 (天后廟)
穗城會館的創辦日期不詳。據館碑記載,會館建築於1800年有一次大修,並於1825年、1842年、1882年、1890年及1996年分別進行了數輪修復。
- 會安「瓊府會館」
瓊府會館據稱創辦於1851年,一般認為現時的建築建於1883年至1891年之間。該建築雖然由海南族群擁有,但建築類型屬於廣府建築。目前建築已經過翻新,雖然建築裝飾及配色有變,但廣府建築的比例與結構特徵仍然清晰可辨。
廣府建築:基本法則
- 外部配色:以灰色(屋頂及牆磚)、白色(灰泥牆)為主
- 屋脊:直屋脊
- 屋頂裝飾:石灣建築釉陶
- 屋頂楣板:淺浮雕
- 山牆:通常為 鑊耳山牆
- 正立面:通常沒有開口窗
- 門框:大比例石門框,通常搭配門框上方的石匾與門框兩側的石聯
- 木雕:通常在裝飾木匾、彩門及飛罩上有精細雕刻
主要參考文獻
1、陸琦, 《廣東古建築》,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5.
2、陸琦, 《廣東民居》,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
3、鄒偉初, 《廣府木雕》, 中國: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