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傳統美德
從生物學角度看,人是動物,但人不僅是動物,他或她有異於其它物種。在今天,不同學科的專家各以不同的角度指出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性,如人是「語言」的動物、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智慧」的動物等。中國的孟子則以「人禽之辨」闡釋這問題,而人與動物之所以有異,其區別在於人具有「道德意識」。
《詩經》中訴說孝道主題的,便有〈凱風〉和〈蓼莪〉兩首。在〈凱風〉詩人把母愛比喻成從南方吹來的大風。風,有一種特性,就是無孔不入,正如母親對子女們的關愛,往往是無微不至,所以詩人說:「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詩人也把子女比喻成「棘」,「棘」是一種很難種植的植物,正如母親養育子女成才,往往經歷很多艱難和病困。詩人特別提到有七個不孝子,不能安慰母親的心,連泉水和黃鳥都不如,「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睍睆黃鳥,載好其音」,在浚地的寒泉,可滋潤人心;黃鳥的毛色好看,唱歌又動聽,相反,不孝的人,就連這些死物、禽鳥都比不上。 還有一首〈蓼莪〉,是一位孝子想供養父母,可惜人已不在,欲報無從,錯失了報答父母的良機。詩人把父母比喻成「缾子」、子女比喻成「罍」,缾子倒空了,罍便有責任補給,否則就是罍的恥辱,「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詩中又連用了七個我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養育、保護,都只向著一個對像而發,就是子女。


《詩經》也有不少情詩,道出夫妻情侶應有的道義。例如鄭國的一首民歌-〈出其東門〉。詩人經常到鄭國的東城門去,那兒是鄭國最繁華的商業區,是遊人喜愛遊覽的勝地,而且很多美女也喜歡到那邊流連,「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然東門是美女如雲的地帶,詩人依然保持定力,沒有被她們吸引過去。因他心中已有心上人,「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只有那位披上青綠色圍巾,穿著素絹衣服的,才是真正令詩人快樂的。可見他忠於自己的伴侶,感情專一,不易動搖。而「縞衣綦巾」也帶出儉樸的美德,良好的風俗,因為朱熹解釋說:「女服之貧陋者」,是當時一種樸素的服飾。清代學者方玉潤也讚賞她的樸素,認為人們不必追求豔冶。所以,他說:「雖荊釵布裙,自足為樂,何必妖艷冶,徒亂人心乎。」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何教授,多謝分享!
中國古代的服裝有著其蕴含著的義意!
#1
Chi Seng Pun
19-02-2023 17:55:01
何教授,多謝分享!
中國古代的服裝有著其蕴含著的義意!
#2
Chi Seng Pun
19-02-2023 17: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