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與傳統美德-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一個沿用了兩千多年的成語,源出於中國上古時代的經典-《易經》。《易經.乾卦》中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因為是由六個陽爻組成,是至陽至剛的卦象,也好比上天的本質,是純陽剛健,因而能晝夜運行不息。古人從中得到人生處世的啟發,因而勸勉人們,應當效法天象,經常自我增值,增補一己的能量、知識與技能,終身不斷的學習,從而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的增強自我,成為中國傳統美德之一。1914年梁啟超(1873-1929)到北京清華大學以《論君子》為題演講,便提及乾卦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後來這八個字也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的思想,也體現在中國古典駢文之中。唐代大詩人王勃(650-676)就在他的駢文代表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表達了自強不息的思想。王勃自小文才出眾,被當時的太常伯劉祥道(696-666)以「神童」之名,推薦給朝廷。王勃也是一個孝子,在他二十多歲之時,他的父親王福畤(615-694)被調派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做官。王勃不惜千里迢迢,沿著水路去交趾探望父親。就在他前赴交趾的途中,寫下了傳誦千古奇文-〈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為氣象恢宏,造型優美,自古已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嬰(628-684)受封為滕王之後興建的,至今仍是江西省會南昌市的地標。王勃在文章中流露了遊覽樓閣的樂趣,欣賞了秀美的夕場遠景,所以文中說:「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還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對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極寫了水天一色,晚霞相互輝映的美景。文中更抒發了自我勉勵的雋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人們應當順應自然,即使在貧乏的境地或是老年的日子,也不應喪失理想的心志,反而應當更加堅壯。「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理想有時雖然遙遠,但總會連接上的。「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人也不應像阮籍一樣,遇途困難,只懂哭泣。王勃也用了「宗愨」的典故。南朝的宗愨回答了他叔父關於他的志向的提問,宗愨(?-465)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表露了他懷著遠大的理想。「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所以,在王勃的駢文中也有勸世和勖勉的含意,蘊含中國傳統美德。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