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理論,人體健康與食療養生
陰陽概念源於古代中國的哲學觀念和思維模式。《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簡單地說,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成的開始。陰陽是互助的,陰在內,陽為其外護;陽在外,陰在內輔助。《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別,精氣乃絕”。意指當陰氣平和,陽氣隱藏,陰陽和諧時,精神活力就會和諧而旺盛。如果陰陽分離,精氣也就會竭盡,導致整體健康狀況下降。《黃帝內經》利用陰陽兩種相對力量的相互作用來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對人體的應用。
- 陰陽對立制約:例如天為陽與地為陰、動為陽與靜為陰、熱為陽寒為陰、日為陽與夜為陰等的對立。
- 陰陽互根互用:例如動態的蜂助靜態的花傳播花粉、靜態的花供應花蜜給動態的蜂的互用。
- 陰陽消長平衡:例如四季天氣的消長,春季陽長陰消,夏季陽盛於陰,秋季陰長陽消,冬季陰盛於陽。四季的陰陽消長訂立於一個平衡的時間內。
- 陰陽相互轉化:例如水遇寒能轉化為冰(陰)或水過熱能轉化蒸氣(陽)。
維持人體生命最基本的是人體的活動功能(陽)和人體的營養物質(陰)。正常人體健康是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學說廣泛應用於人體活動功能和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以下是一些例子:
呼吸系統:肺主呼吸,我們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肺的呼吸功能是維持生命的活動功能(陽)。 氧的作用是供應細胞的有氧呼吸,透過酵素的催化作用,將食物轉化為人體細胞的重要營養物質(陰)。
消化系統:脾主運化,食物被脾的消化功能(陽) 轉化為身體的營養物質(陰)。相反,人體的營養物質(陰)是提供人體活動功能的能量(陽)。
這些例子都展示了陰陽學說如何應用於人體生理功能(陽)和人體所需要的物質(陰),以維持我們的生命。
陽:臟腑等生理活動功能。
陰: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別,精氣乃絕”,指出陰與陽相互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取得陰陽之間的相對的動態平衡,身體便處於健康的狀態,反之身體是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
陰陽對立制約:人體的活動功能(陽)和人體的物質(陰)相互存在,對立。過多的活動(陽)會消耗過多的物質(陰),太少的活動則不能製做適量的物質,導致不平衡,故需要制約,以達到適當的平衡。
陰陽互根互用:功能(陽)和物質(陰)是相互依存的,一方不能獨立於另一方,缺一功能(陽)或物質(陰)就意味著生命無法存在。例如,沒有身體的營養物質(陰)就無法實現肺的呼吸、脾的消化等功能(陽);同樣,如果沒有這些功能(陽)就不能產生人體的物質(陰)。
陰陽消長平衡:功能(陽)和物質(陰)必須在適當的範圍內平衡,例如勞逸適度,作息定時,適當飲食,是平衡陰陽的例子。太多的功能活動(陽),會消耗大量身體物質(陰),導致陽長陰消,故必須進補食物(陰),以達到陰陽平衡。如身體累積太多餘的物質,而功能活動太少,形成陰長陽消,那麼多餘的物質就必須排除,以達到陰陽平衡。這就是中醫所説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陰陽相互轉化:功能(陽)和物質(陰)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身體的「陰」精、血、津液滋養身體的「陽」各臟腑活動功能。反之身體的各臟腑的活動功能「陽」産生身體的精、血、津液「陰」。
人體的活動功能(陽)和人體的物質(陰)必須取得陰陽之間的相對的動態平衡,身體便處於健康的狀態。
中醫將各類病症歸納為八綱:寒熱(身體感覺寒或熱)、虛實(身體物質或功能不足或過多)、表裏(身體外因或內因引致發病)、陰陽(總結為陰陽)。熱、實、表為陽,寒、虛、裏為陰。陰陽是八項基本原則的概括。食療養生可採用食物的寒、熱性質,補虛、瀉實功效,和身體臟腑的關聯或疾病的本質提出的兩種治療方法: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取得陰陽之間的相對的動態平衡,身體便處於健康的狀態。以下是一些例子:
虛則補之 寒者熱之
人參:溫;補肺氣虛(強化功能)。用於弱咳,呼吸短促, 畏寒。
鹿茸:溫;補腎陽虛(強化功能)。用於陽痿、不育、遺精, 惡寒。
說明:如人體臟腑(肺、腎)功能不足(陽虛),經進食補氣、補陽食物後,強化臟腑功能(補陽),令體內陰陽平行。人體陽虛便會感覺寒冷,溫性食物可提升體內溫度,令寒熱適中。
虛則補之 熱者寒之
百合:寒;補肺陰虛(補充物質)。用於肺燥咳嗽、咳血,低熱。
石斛:寒;補胃陰虛(補充物質)。用於胃陰不足引起的口乾、口渴、乾咳、潮熱。
說明:人體內物質(陰)不足,經進食補陰食物後,補充物質(陰),令體內陰陽平行。人體陰虛有內熱感,涼性食物可降低體溫,令寒熱適中。
實則瀉之 熱者寒之
金銀花:寒;清熱解毒(制約亢進功能)。用於肺熱咳嗽,發熱、咽喉腫痛、困倦 。
夏枯草:寒;清洩肝火(制約亢進功能)。用於肝火引起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說明:熱邪侵入人體,導致人體功能亢進。清熱解毒食物可以制約亢進的功能,平衡體內的陰陽。寒性食物可降低熱邪引起的內熱,令身體回復適當的體溫。
實則瀉之 寒者熱之
高良薑:溫;散寒止痛、和胃止嘔(提升低下功能)。用於胃寒冷痛,吐瀉, 畏寒。
胡椒 :熱;溫胃止痛、下氣化痰(提升低下功能)。用於胃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說明:寒邪侵入人體,導致人體功能下降。溫裡散寒的食物可以提升低下的功能,平衡體內的陰陽。熱性食物可以驅寒,恢復人體適當的體溫。
補氣類食物
牛肉 山藥 鱔角 馬鈴薯 泥鰍 香草 粳米 大棗 糯米 栗子 扁豆 雞肉 豇豆 豬肚 蜂蜜 豬腎
補氣中藥
人參 西洋參 黨參 太子參 黃芪 白朮 山藥 扁豆 甘草 大棗
補陽類食物
冬蟲夏草 狗肉 羊肉 蝦 胡桃仁 海參
補陽中藥
鹿茸 巴戟 肉蓯蓉 仙茅 杜仲 狗脊 骨碎補 補骨脂 益智仁 冬蟲夏草 蛤蚧 紫河車 菟絲子
補血類食物
胡蘿蔔 豬心 龍眼 豬蹄 葡萄 狗肉 何首烏 花生 阿膠 菠菜 烏賊 荔枝 桑椹 豬肝
補血中藥
當歸 熟地黃 何首烏 白芍 阿膠
補陰類食物
木耳 牛乳 百合 龜肉 枸杞子 鱉肉 松子 牡蠣 向日葵子 蟶子 烏雞 淡菜 雞蛋 江珧柱 鴨肉 黑芝麻 豬肉
補陰中藥
沙參 麥冬 天冬 石 斛 玉竹 黃精 百合 枸杞子 桑椹 旱蓮草 女貞子 黃精 龜板 鱉甲
溫裏類食物
韭菜 幹薑 辣椒 花椒 鯉魚 茴 香 鯇魚 赤砂糖 肉桂
溫裏中藥
丁香 乾薑 附子 小茴香
清熱類食物
水芹 蚌肉 椿葉 粟米 白菜 綠豆 豆腐 莧菜 金銀花 馬齒莧 茶葉 蒲公英 菊花腦 茭白 蘋果 苦瓜 番茄 黃瓜 螺獅 西瓜 菱 香蕉 獼猴桃 甘蔗
清熱中藥
夏枯草 蘆根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金銀花 牛黃 土茯苓 龍膽草 苦參 黃連
淸熱解毒藥
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魚腥草、敗醬草、土茯苓、
白花蛇舌草、白頭翁、射干、山豆根、馬勃、穿心蓮、白蘞、漏蘆、蛇莓、秦皮。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