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4.04

孔子思想的現代教育意義 — 人價值的自覺與追求

孔子是我們的萬世師表、是中華民族的聖哲,在他的2555年誕辰談他的思想,當然,具有一份特殊的意義。除了是一種敬仰和紀念意義之外,我想,孔子的思想具有永恆閃光的部份,對我們來說還有一種啟發和現實性的意義。本文試就孔子思想中有關人的價值的自覺及追求完善人格兩方面,嘗試探討其對現今教育的啟示,除了一般理論性的闡述外,我還結合香港教育改革的發展來談一談孔子思想在社會上的實踐價值。

         步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無論在科技文明和金融經濟上都在急遽的發展。隨著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地域觀念在經濟的融合下漸趨模糊,人類的合作為求獲得更大的福祉,不過,隨之而來的是競爭和挑戰變得越來越劇烈和艱巨。加上,人類科技的迅速發展使我們的社會無論在物質上和觀念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轉變。我們的未來仍在被塑造之中,複雜的變化成了二十一世紀的特殊的文化徵狀。

我們的社會正面臨著如下幾方面的變化:

一、市場導向 – 經濟發展是社會的命脈,市場的需求成了商業的一潭活水。大學教育也免不了成為市場導向,這有兩方面:一是指專業科目與市場需求掛鉤,體現出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二學生上學是一種投資消費,學生 (或家長) 是消費者;而老師則是提供專業知識和教學服務的代理人,傳統老師所謂傳道解惑的責任淡化,老師更多是著眼於傳授知識或技能,忽略師生關係和道德教育。

二、工作的適應能力增強 – 現今僱主對僱員的素質要求普遍提高,原因是機構自身要增強競爭力。一般僱主要求:1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外,還要求僱員擁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廣博的知識和世界視野以求更好地與外界聯繫溝通和迎接艱巨的挑戰。2要求靈活多元化、富有創意。3要求團隊精神和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4能夠運用先進的應用軟件及有效地利用各種資訊和數據進行分析。5積極的工作態度、不斷進修和更新知識。

三、尖銳的競爭 – 由於本科畢業生或專科學生增多,職位的競爭變得激烈。加之,一個國際社會競爭不僅來自於本地,競爭的對象還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和國家。故此,具備優良的競爭力殊為必要。

從以上的三點看來,科技、資訊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培養人才的目標與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除了本科專業的訓練外,人文和藝術學科作為通識教育被加入教學課程裡。此外,各大學都在加強學生的中、英語文水平、跨學科知識、創意思維和具備國際胸懷等等的培訓,旨在增強學生的素質、技能和適應力以求他們能迎接未來的競爭和挑戰。

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政府管治了很長時間,在教育制度上自成了一套系統。我無意在此討論香港的教育制度,但是香港在教育上呈現出來的毛病,我深深感覺到傳統孔子的思想可以在理念上統攝和解決許多問題。實際上,這是英國殖民地政府長期忽視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結果。香港的教育癥結早於1982年11月在一份名為《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中已作了很扼要的描述,原文抄錄如下:

香港教育主要是一種用以達到經濟與職業目的的相當實用主義的途徑。因為環境所需,讀書一直強調學術成績,但這樣一來,大部份學生在個人發展和完成個人目標方面難免有所損失。不過,任何社會的教育事業的主要任務都是在於把社會的精神力量培養起來:香港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均衡地增加數量和提高質素。1

過於重視考試分數、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智能和潛質仍然是為人所詬病的核心問題。九七回歸之後,隨著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轉型,香港接受一浪又一浪的打擊,過往的教育弊端頓時湧現,教改的呼聲此起彼落,終於醞釀成一股教改的浪潮。於2000年9月特區政府推出了《二十一世紀教育藍圖》,全面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藍圖》一出,被譏為缺乏實質可行的方案。雖然如此,在金融風暴衝擊之後,百業蕭條,《藍圖》粗疏可以諒解,不竟特區政府為教改樹立了一個路標,亦表示了特區政府教改的決心。我先摘錄《藍圖》中的幾段話作為下文分析的根據,原文如下:

5.2建設香港成為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社會,讓每個人都具備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並樂於在已達致的知識水平上繼續向前邁進,不斷鞏固和提升個人的知識和能力。

5.3透過實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我們希望能夠普遍提升全體學生的知識和多方面(包括語文、數學、思考、解難、創新、應變和溝通等)能力,並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健康的體魄和欣賞美的情操,從而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

5.5建立富啟發性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鼓勵發問和探索,並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發揮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意,為社會培育善於創新及應變的人才。

5.6德育在教育體系,以致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使命。我們要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階段中也能夠在道德、感情、精神各方面接受有系統的學習,並充分的經歷,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

以上四段文字表達了四項對個人的要求,即:一終身學習;二良好的個人素質;三善於創新及應變;四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四點要求基本上回應了上文所講述的二十一世紀培訓人才的訴求。不過,這些建議難免流於空洞,因為文中沒有交代具體的實踐方案,例如,如何透過德育去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如何能令人具備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除此之外,《藍圖》中 “教育改革的願景” 背後缺乏一套完善的人生哲學去支撐與統攝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我所講的人生哲學有三項功能:一如果沒有理論框架去統一貫徹《藍圖》中各項內容,點與點之間就顯得割裂分離,欠缺內部的有機聯係,在實踐上就顯得支離,沒有整體觀念。二這些建議是需要理論的驗證和支持的,不然的話,很難使人產生自律實踐的動力。三可為香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依據。基於以上三點的考慮,我認為採納一套完善的人生哲學作為香港教改的理論基礎是必要的。

 

教育是培養人為目的,故此,培養人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念是整個社會繁榮安穩的基石。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哲學必然充分認識到對人的自身價值、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格完滿的追求的重要意義。我相信只要能在這個層面上去討論教改和培養人才,很多問題相信就能深入地展開。我們的文化傳統是一個思想的寶庫,探求固有文化的現代思想意義是我們一項很艱巨的任務。孔子的思想充滿了人生的智慧,他那種不懈地尋求人的至高的價值和追求人格完美的精神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以下分三部份探討孔子思想對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發意義。

在《論語》中記載了許多關於孔子談學的言論,他的一生可謂積極進取、求學不倦。他認為求知是充實生命的必要手段,人對自身的開發、不斷奮進是人生的內部意義。人類對智的追求以至達到獲得智的喜悅,全在於人自身的主動性。孔子以自己的行動實踐出他的主張。他十五歲便立志於學,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對求學求知始終如一地充滿了熱情,他說過: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述而》)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孔子學無常師,也從無劃地自封,他 “每事問”,表現出他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對象,這種兼容並蓄、虛懷若谷的態度成就了他萬世師表的崇高的地位。孔子那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的精神是名副其實的終身學習的完美榜樣。孔子並沒有片面地講求知識,他認為追求道德修養與追求知識是同等重要。故此,我們知道孔子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德學兼備的,他說: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 此處德與學並稱。他強調德智兩者的均衡發展,僅僅講道德而沒有知識也是行不通的,他說:

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

(《陽貨》)

“仁”、 “知”、 “信”、 “直”、 “勇” 和 “剛” 都是個人的道德特質,不過,如果缺乏 “學” 就容易流於 “愚”、 “蕩”、 “賊”、 “絞”、 “亂” 和 “狂”。孔子所講的 “學” 是指學習典籍和文化知識, “學” 的作用能糾正修養道德時所出現的偏差。孔子強調學習要學思並重,除了學習典籍和文化知識外,還要經常思考才能達到增進智慧的目的。不過,這裡並不是說學比德重要。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的培養,尤其對仁的實踐,他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里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雍也》)

子貢問曰: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 (《衛靈公》)

在孔子的觀念裡,仁是道德的至高的範疇也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每個人均擁有這種道德本質,至於它能否實踐出來就得要看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了。一道德的實踐是靠自身內在的動力,人人都能做得到;二道德的修養是一輩子的事情,沒有間斷。由以上的論述綜合看來,孔子所追求的完美人格著重學德兼備。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有莫大的啟發意義。

教育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我們可以確切地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現今的以考試為主導、以考試成績為絕對標準的教育模式根本與二十一世紀的人才需求背道而馳。考試著重背誦和答題技巧為人抨擊最甚,被譏為現代八股。近來在電視的宣傳廣告上卻大力宣揚 “學習不是求分數”,不過,在整體教育制度和教學模式未有改變之前這是一句空話。要改變這種教育習氣要依賴全社會的參與和推動,尤其家長們要頭腦清楚,我們究竟要給予子女們甚麼。學生終日糾纏在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之中,他們難以有更大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心智。青少年在情感和人生觀尚未成熟的時候,面對著來源自家庭、經濟、學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他們生活得不太快樂是可以想像的。在2003年年初,一項名為 《艱難歲月中的香港青少年》 的調查中發現, “半數受訪的中四及中六學生經常感到不快樂”,而 “困擾主要源自學業”。3 令人更驚訝的是,一份調查報告發現,香港的兒童承受著沉重的壓力,這些壓力有74.3% 來源於日常生活;有60.10% 來源於功課上;有41.20%來源於朋輩相處上。青少年在學習上引起不了動機,教學和學習模式呆板,學生既承受著考試的壓力,又憂慮個人的前途和發展,這就是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此外,香港缺乏情感教育和人生觀教育,青少年的心志較為脆弱、遇事挫敗感重。而近幾年來,青少年自殺的個案令人憂慮5,我相信,這與我們缺乏德育有關。6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學德兼重:為學方面既要 “學而不厭”,同時又強調思考的重要性;為德方面則要見賢思齊、以仁為己任。總的說來,孔子思想中的人生意義是要發揚仁道:對內則 “克己服禮”;對外則要愛人。實際上,仁就是人際群體間共存的和諧法則,人生的意義便是要守衛著人的道德本質和這種令社會和諧穩定的道。孔子認為我們一方面要過著倫理、規範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生命的意義卻要為人類謀求更大的福祉。孔子所討論的人的道德本質 -- 仁並非甚麼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濃厚入世的、具有濟世主義的道德規範。我們生活的目標能從個人的忠恕之道擴展到濟人利物的廣闊胸懷。現今的年青人活在物質主義的社會裡,缺乏理想,價值觀念模糊,容易受精神困擾。受挫的年青人輕則自暴自棄或憤世嫉俗;重則吸毒、犯案、暴虐、甚至輕生。孔子的思想強調人生要奮進不息、努力地進德修業,不懈地追求人格的完美。作為社會的一員,在家要孝悌;在外要忠信,有能力則要博施惠民,回饋社會和國家。年青人的目光應該聚焦於內在智性和德性的完善和對外為社群的貢獻,從中獲得生命的充實滿足和心靈的喜悅。青年人應該努力地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外界的誘惑,擺脫由於挫敗而產生的自卑感、意志薄弱等心理困擾。

我深信孔子思想在現今講求公平和法治的社會裡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揚而不是任其萎縮、自生自滅。在二十一世紀充滿變化和競爭的年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孔子的思想作為我們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的文化資源。孔子的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和黽勉努力地追求道德完善的精神仍活在我們的心中,今天教改任重道遠,我們要如何培養千萬學子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生活,這就有賴於我們博古通今、融會東西文化的應變智慧了。

二、生命的警覺意識

我們社會的變化主要來源於兩方面:科技的急遽進步和經濟正邁向全球化的發展。這種進步和發展使社會產生了結構性的轉變,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的知識結構、個人素質以至適應能力均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相應地作出調整和提高。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個人綜合素質與時代變遷互相角力的年代。故此,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應該具備一種危機和警覺意識,此種意識鞭策著我們進步和與人競爭。人生的警覺意識包含兩方面:一是對自身的反省和檢討;二是對外界的考察和思考。要指出的是,第二方面又是促進第一方面的動力和誘因。個人的警覺態度能夠促進一己的自強不息和積極奮進,可以說這是新世紀的應有的人生態度。

我們的危機感來源於兩方面:一社會內部存在的如社會矛盾、經濟前景、政治穩定等問題;二國際社會在經濟、科技、政治方面帶來對我們的影響。我們要不斷衡量、檢討目前的情勢來制定教育策略;在個人方面則要武裝知識、提高個人素質與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孔子對人生的警醒態度,無論在尋求知識上或檢討過失上,對我們今天來說都顯得十分重要。

孔子的一生奮進不已,他樂於反省及勇於改過。他一貫以不偏不倚、嚴肅謹慎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知識和思想,他既不苟且於自己的成見,又不縱容自己的錯誤,他的堅毅和勇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我相信,這是進步的源動力。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公冶長》)

過則勿憚改 (《學而》)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衛靈公》)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張》)

孔子對生命懷抱著一種嚴謹警惕的態度,時刻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惰性及陋習並且勇猛地改正缺失。這種一絲不苟的人生態度不斷更正、完善自己,這無疑是提高自我認識和修養的進取方法。我們學習的知識當發生誤差或需要更新改進的時候 (行為犯錯亦一樣),孔子教導我們要正確地、勇敢地面對問題而不是自欺欺人或知而不改。孔子認為人類的生命有著崇高的追求,為了不損害我們完美的人格,於是便要時時刻刻地警覺著自己,使不偏離正道。除了講求內在的修正完善外,我們對周遭的人和事都要保持自我警醒和借鑒學習的態度,以下四則是《論語》中有關這方面的記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衛靈公》)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而》)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述而》)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為政》)

孔子學無常師 (《子張》),除了學習典籍文獻外,外界一切的事物都可成為他學習的對象,凡是他不認識的他都能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 (《公冶長》)。這種博學求真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求知若渴,不過,孔子並非所有東西均全盤接受,他學習是有選擇性、有批判性的,一些令人懷疑的知識則謹慎地存疑;一些帶有危害性的行為則切勿模仿。孔子對人生的警覺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當今是資訊爆炸的年代,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達,許多流行的事物、新鮮的概念、前緣的學科湧現,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危機感、迫切感,我們很容易就落後於他人。警覺、反省、學習和勤奮是保持競爭力的四項要素,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已經身體力行,驗證了這些道理,作為他的後人,我們能不 “見賢思齊” 嗎?

香港特區政府為了建立一套評估機制,用以衡量教育制度的增值成效,特區政府進行了一項名為《關於1998年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的主要工作表現》調查,此項調查主要收集僱主對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在八個範疇的工作表現的意見。此項調查的結果使我聯想到孔子那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人生態度。調查結果是這樣的:在交回的2017份問卷中,有844份問卷 (佔總數42%) 提出了改善大學學士學位畢業生的工作表現的意見,其中32% 認為應該改善語文能力;14%認為應該改善運用數字的能力及資訊科技的知識;24%認為應該改善工作態度;18%認為應該改善人事及管理技巧;10%屬於其他。總體上,僱主對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表示滿意,但是,僱主對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的改善建議亦不容忽視。首兩項的百分點相加達46%,這表示香港大學畢業生的語文及運用數據、知識的能力有待改善;此外,三、四兩項的百分點相加達42%,這表明香港大學畢業生在道德和人際關係上需要加強培養。前者屬於知識技能方面的問題;而後者則屬於個人德行修養的問題。前後兩者 – 知識與道德 – 恰好是構成完善人格的兩項要素。相信調查結果並非巧合。我們的大學生定當要意識到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因為此牽涉到大學生素質與競爭力的關係。我認為進德與修業並無矛盾,如果能從德育方面入手,從人生觀教育做起,在人生哲學的高度下把知和德貫穿起來,以上的問題就在理論的層面上解決了。

三、發揚人的價值、精神

在這一節,我希望從三方面簡略地談一下孔子思想中關於人的價值的問題。從孔子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三點:一人的道德本質;二人的意志與主觀能動性;三是愛人。這三點思想的現代意義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發掘和探討。

1人的道德本質 -- 孔子的思想始終是入世的。他的理想是希望建設一個德治的社會,在上位的賢明,能以身作則,人民富庶而且講求信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實踐這種理想,他說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微子》) 實際上,孔子所講的是一種社會的承擔感和使命感。孔子深深認識到人的價值的體現,除了個人的進德修業之外,還要在政治和教育兩方面推行德育,使人民自覺地實踐人的道德本質 – 仁,使社會在整體上提高道德的水平。當然,時代改變了,今天我們講求的是法治而不再是德治及禮治。不過,現今的道德教育還是相當重要,雖然我們不再講德治和禮治,但是,我們還是要建設一個高度文明的道德社會。道德如果缺乏內在的體認就會變成一些機械的誡律,我相信德育要比公民教育有更大的思想內涵,它不是 “紅綠燈” 式的或非黑即白式的規條,德育還應該包含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所說的內在體認就是人的道德本質的發現,由發現、體認和外化就是人的價值的發揚。我們的社會需要道德感、需要承擔感和使命感,這是推動社會改進和發展的強大動力。如此,我們的社會才可以繁榮安定,才可以與其他國家、地區競爭求存。我們社會要增強凝聚力、要提升整體的道德素質,孔子的道德本位思想我們還得要好好地利用上。

2人的意志與主觀能動性 -- 孔子的思想強調人的意志和能動性。人類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將他們的智慧和價值實踐出來,如果人類缺乏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們所創造的文明就根本不會存在。孔子強調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衛靈公》) 對培養年青人至為重要,這有兩重現代意義:一我們社會上的公義、公德以至公民責任都需要全體人民去捍衛和遵守,執法部門和法律難以管束個人的道德問題,故此,強調個人自覺地、主動地、勇敢地發揚社會上諸種德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二在個人的智慧和潛能上,我們也應該樂於開發和培訓自己、勇於創新和突破故舊,在主觀上切勿妄自菲薄、意志脆弱;在客觀上卻要為自己把握機會和創造條件。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具有正義感、有道德責任心而且富於開創精神的有為青年。孔子的堅韌不屈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真理、維護道義的精神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完美的典範。孔子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泰伯》) 現代的年青人也應該具有任重道遠的使命感,無論是個人或社會都應該保持堅強的鬥志和發揮積極主動性去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3愛人 -- 孔子的愛人的思想在今天尤其值得珍視。孔子曾說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顏淵》)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學而》)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陽貨》)

孔子關懷人的生命,最著名的例子還有: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鄉黨》) 他在政治上以養民、惠民表現其愛人的思想。體恤別人、尊重生命在新世紀特別具有現實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經濟轉型,加上金融風暴、沙士一浪接一浪的衝擊,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失業率高、貧富懸殊加劇等現象,我們對社會的弱勢社群和被受衝擊的受害者更應該發揮同舟共濟、互相扶持的精神。其次,近幾年恐怖活動猖獗,繼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伊拉克汽車炸彈襲擊不絕於耳、本年九月初俄羅斯北奧梯省發生學校挾持師生事件、月中澳洲駐雅加達大使館被汽車炸彈襲擊、十月二日巴基斯坦清真寺遭自殺炸彈攻擊等。以恐怖手段仇殺無辜嚴重違反愛人的思想,我們應該全力抵制和反對;另外,我們也該遵守和平共存、平等發展的原則。愛人是以尊重他人的生存權利為基礎,以人性共同的喜好厭惡為標準推已及人,這就是著名的黃金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 及 “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 (《雍也》)。愛人不僅是一種胸懷和修養,它更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凡我們社會多一點愛人的思想就會減輕一點暴戾之氣,教人育人當以忠恕為先,愛人的思想不僅對社會起到和衷共濟的功效,對世界各民族的和平共存亦貢獻無限!

孔子的人生思想基本上回應了《藍圖》5.2,5.3和5.6三項的要求。至於5.5一項,我相信孔子的教育思想能提供很好的理論借鑒,由於不屬本文的討論範圍只好擱置不論。我們對傳統的思想應該擇善而從,既然我們意識到教育制度存在著根深柢固的問題,教改可以說是自救圖強的手段。我們除了在教育制度上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外,教育思想的更新亦當同步進行,這好比兩條腿走路,左右步伐要均稱一樣。孔子的思想對當今教改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如上文所述,孔子的人生哲學可以統攝教改提出的各種理論要求,而且它能針對這些要求一一落實,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意義。此外,孔子的道德思想仍活在我們的心中,《論語》則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材。奇怪的是,香港特區政府一邊高舉教改的大旗、一邊高唱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但是,對我們教育界的老祖師孔子卻視而不見,這的確是一個頗令人費解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網業www.emb.gov.hk/,《香港教育透視國際顧問團報告書》,第15頁。

2、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網業,《二十一世紀教育藍圖》,第30-31頁。

3、此項調查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康怡會所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楊家正博士負責進行,參考《半數中學生不快樂》,見德育及公民教育資源網resources.edu.gov.hk/mce。

4、2002年4月由香港民主黨進行的一項調查名為《香港兒童承受沉重壓力的來源》,見德育及公民教育資源網。

5、香港10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平均每年約在28宗左右,97年/27宗;98年/36宗; 99年/25宗; 00年/26宗; 01年/32宗; 02年/27宗。數據來自ER資料庫,www.hkcss.org.hk。香港童軍總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半香港市民認為香港青少年自殺的情況普遍。有三成的被訪者認識曾經考慮過自殺的年青人;有超過一成半的被訪者認識一個或以上曾經企圖自殺的青少年。青少年的壓力來自於家庭、學業等,他們當情緒低落而無法紓緩的時候,往往以自殺來解決問題。資料轉引自中國新聞社2001年11月28日報導,見中國網,www.china.org.cn。

6、當然青少年自殺問題不能單靠德育去解決,學校和家庭都負有責任,尤其父母的溝通與關懷至為關鍵。不過,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卻有助於排解困惑,不易萌生死念。

7、請參考《關於1998年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的主要工作表現》第12頁,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網業。

本文收入《儒學與當代文明》卷四,2005年。

黃君良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在先秦學術思想、戰國出土文獻和儒家思想。發表論文三十篇,學術專著兩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