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人性论浅议
谈论先秦人性论,我们自然想起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牟宗三先生(1909-1995)说:“至孟子之时,性之问题正式成立”,1徐复观先生(1902-1982)也说过:“性善两字,直到孟子始能正式明白地说出。"2两位现代贤哲皆指出性善论至孟子才成熟,它的前后界线在于心、性贯通的德性义具超越意义。换句话说,在孟子之前或不同学说的人性论俱属自然人性论,意即人性乃天生本然。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孟子辩论人性的告子和战国末叶大儒荀卿。告子讲“生之谓性”;荀子讲“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两者都是“即生言性”的表表者。除告、荀两家以外,从古文献的碎片里发现在先秦时期人性理论相当繁荣发达,为方便说明,我们征引两段资料如下: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情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虙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告子上》)
东汉前期思想家王充指出战国时期世硕着有《养性书》,主张人性善恶并存,人的善恶表现在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世硕人性论突出之处在于以阴阳论性情。其余孔门后学如虙子贱、漆雕开和公孙尼子皆提出自己的人性论,与世硕的善恶并存论相同。由此看来,支持善恶并存的思想家为数不少。孟子与其弟子公都子讨论人性提及的理论有如下几家:1.告子的无善无恶论;2.与告子相似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此理论强调统治气氛及政治环境与人性之间的关系;3.善恶天生论,从历史人物的品格上立论,如有圣明的帝尧就同时存在顽劣的象;舜是孝子、贤臣、明君的典范,他父亲瞽瞍是位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的人;纣王是暴君,他的兄长微子启和叔父王子比干都是贤明的人。综上,战国时代的人性论有四种:善恶并存论、无善无恶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和善恶天生论。
先秦时代还有一种以气论性情的思想。《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讲体内存有心气、信气、义气、智气和勇气五种道德之气。心气有好、坏之分:
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嘶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
心气华诞或鄙戾,其声音就呈现流散或嘶丑;心气顺信或宽柔,其声音就呈现顺节或温好。体内具有信气、义气、智气和勇气,其声音就呈现中易、时舒、简备和壮直。“文王官人”即“文王观人”,通过声音辨析去观察、掌握人的品格及气质。这些道德之气是生理性的,故此,道德原是生理生成。此外,《礼记.乐记》所论人性具有形上意味,不过,经文强调体内的顺气和逆气受声音影响、导引,将改变人的性情。以上两家均认为道德源自于生理的本然。
战国出土文献《性自命出》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一篇人性论专著,它的发现弥补了在孔、孟之间儒学心性论发展的一个空白。简文里心、性、情皆天生本然,没有超越意涵,故此,德性来自于诗书教化、礼乐薰陶,务使个人“生德于中”。简文认为音乐的教化速度最快,称其“返善复始也慎”。音乐净化心灵。《说文》释“慎”为“谨”。有研究者训读为“诚”。3意即真诚是回归本性美善的前提条件。善是人类性情的初始状态。此为自然性善论。
中国先民抱持着自然性善的信念。天地创造人类,自然人类的肌理、万物的结构俱传承着这份生命的善意。此“自然生长倾向”4将导向人性美善的观念。后来,当善意被本质化便催生出性善论。我们常引《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5。孟子将以上四句诗来证明四端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的先验德性。我们相信诗句所述属于自然性善的意涵,不过,真正将之本质化的却是孟子。
参考资料
脚注
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页25。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页141。
3.陈伟和廖名春训释为“诚”。见李天虹:《〈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159-160。
4.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页90。
5.此四句诗翻译为白话文:“上天创造万民,凡有形体的事物就有其内部原理。人民秉持的常道是与生俱来,故此,他们都追求美好的德性。”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