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人性論淺議
談論先秦人性論,我們自然想起的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牟宗三先生(1909-1995)說:“至孟子之時,性之問題正式成立”,1徐復觀先生(1902-1982)也說過:“性善兩字,直到孟子始能正式明白地說出。"2兩位現代賢哲皆指出性善論至孟子才成熟,它的前後界線在於心、性貫通的德性義具超越意義。換句話說,在孟子之前或不同學說的人性論俱屬自然人性論,意即人性乃天生本然。最具代表性的是與孟子辯論人性的告子和戰國末葉大儒荀卿。告子講“生之謂性”;荀子講“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兩者都是“即生言性”的表表者。除告、荀兩家以外,從古文獻的碎片裡發現在先秦時期人性理論相當繁榮發達,為方便說明,我們徵引兩段資料如下:
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情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性書》一篇。虙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孟子.告子上》)
東漢前期思想家王充指出戰國時期世碩著有《養性書》,主張人性善惡並存,人的善惡表現在於後天的教育與培養。世碩人性論突出之處在於以陰陽論性情。其餘孔門後學如虙子賤、漆雕開和公孫尼子皆提出自己的人性論,與世碩的善惡並存論相同。由此看來,支持善惡並存的思想家為數不少。孟子與其弟子公都子討論人性提及的理論有如下幾家:1.告子的無善無惡論;2.與告子相似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論,此理論強調統治氣氛及政治環境與人性之間的關係;3.善惡天生論,從歷史人物的品格上立論,如有聖明的帝堯就同時存在頑劣的象;舜是孝子、賢臣、明君的典範,他父親瞽瞍是位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的人;紂王是暴君,他的兄長微子啟和叔父王子比干都是賢明的人。綜上,戰國時代的人性論有四種:善惡並存論、無善無惡論、可以為善,可以為惡論和善惡天生論。
先秦時代還有一種以氣論性情的思想。《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講體內存有心氣、信氣、義氣、智氣和勇氣五種道德之氣。心氣有好、壞之分: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嘶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心氣華誕或鄙戾,其聲音就呈現流散或嘶醜;心氣順信或寬柔,其聲音就呈現順節或溫好。體內具有信氣、義氣、智氣和勇氣,其聲音就呈現中易、時舒、簡備和壯直。“文王官人”即“文王觀人”,通過聲音辨析去觀察、掌握人的品格及氣質。這些道德之氣是生理性的,故此,道德原是生理生成。此外,《禮記.樂記》所論人性具有形上意味,不過,經文強調體內的順氣和逆氣受聲音影響、導引,將改變人的性情。以上兩家均認為道德源自於生理的本然。
戰國出土文獻《性自命出》是孔子之後、孟子之前的一篇人性論專著,它的發現彌補了在孔、孟之間儒學心性論發展的一個空白。簡文裡心、性、情皆天生本然,沒有超越意涵,故此,德性來自於詩書教化、禮樂薰陶,務使個人“生德於中”。簡文認為音樂的教化速度最快,稱其“返善復始也慎”。音樂淨化心靈。《說文》釋“慎”為“謹”。有研究者訓讀為“誠”。3意即真誠是回歸本性美善的前提條件。善是人類性情的初始狀態。此為自然性善論。
中國先民抱持著自然性善的信念。天地創造人類,自然人類的肌理、萬物的結構俱傳承著這份生命的善意。此“自然生長傾向”4將導向人性美善的觀念。後來,當善意被本質化便催生出性善論。我們常引《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5。孟子將以上四句詩來證明四端心“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的先驗德性。我們相信詩句所述屬於自然性善的意涵,不過,真正將之本質化的卻是孟子。
參考資料
腳註
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頁25。
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頁141。
3.陳偉和廖名春訓釋為“誠”。見李天虹:《〈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59-160。
4.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頁90。
5.此四句詩翻譯為白話文:“上天創造萬民,凡有形體的事物就有其內部原理。人民秉持的常道是與生俱來,故此,他們都追求美好的德性。”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