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2.09

南洋探南音

「南音」是古代中樂的一個流派,其歷史起源可追溯至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是由演奏琵琶、洞簫、二弦、三弦等樂器的樂者合力創作的藝術形式。2雖然南音的字面意思是「南方的音樂」,但其起源並非僅限於華南地區。 音樂學家發現,3南音中就有來自唐、宋,以及西域、中原的各種音樂元素。直到20世紀初,南音一直是福建的主流音樂流派——「電台和電視出現之前主要的日常休閒及自我修養活動」,也是「集體禮俗活動及廟會的重要元素」。南音是一種社會文化及音樂遺產,連結了福建南部的社群(福建人)與海外華人,亦隨著海外華人的演奏及聆聽而發生變化。在21世紀,可以看見南音在不同國家出現了很多變化。 本文將以新加坡為焦點,並在東南亞不同華人社區追溯這些變化。

在變化急速的20世紀之前,福建人通常在住宅和廟宇演奏南音。演奏的空間稱為「館」或「閣」,可以是無名的私人宅第,也可以是公用的會堂。他們會享受泡茶、沉醉於南音、吸煙、聊天,這種風氣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和在東南亞一樣,南音在中國的變化與社會的巨變是同步發生的。例如在中華民族主義堀起之時,陳武定大師創作的小品歌曲就以沒落的清朝為背景,譴責封建制度與倒退的社會。 4在中國之外,南音亦見證了中國僑民在台灣、香港、印尼和新加坡等地所經歷的類似重大變化,並隨之轉變。

南音的轉變,及東南亞華人所經歷的獨特社會文化處境,清楚展示了社會對這一音樂藝術的塑造過程。例如,1966年印尼推出的各種歧視政策,就激發了南音的創作,以記錄印尼華人在這一時期面臨的困難。 5在台灣,這種曲風被稱為「南管」,自18世紀初以來,已有逾200個有記載的社團。中國文革期間,台灣國民黨的文化政策和意識形態就以維護中華文化為由,鼎力支持「南管」的發展。 6上述例子說明了南音在紮根地的演變,因此南音的歷史亦反映了相關社會各自的歷史。

南音的聽眾更迭:新加坡的案例

南音於20世紀初傳入新加坡,代表著福建人與家鄉的連繫。一如其他散居海外的華僑,南音樂團從隨意組合的福建樂者發展成為有組織的樂團,這令福建人有別於其他宗族團體。「湘靈音樂社」成立於1941年, 7曾為重要的福建社區活動演奏,例如1957年安順惠安公會的開幕典禮。 8在這個時期,南音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過去的曲調和遺風——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中國移民思憶故鄉的方式。然而,身份發生變化,這些變化自然亦會在音樂中反映出來。從20世紀中葉開始,南音聽眾的不斷更迭,反映出福建人融入了更廣闊的華族與新加坡國家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建人以宗族為基礎的組織模式,被日益新興的民族主義和不斷變化的地方主義取代。1950年代,是南音流行於南洋的巔峰時期。1954年,湘靈音樂社為南洋大學的成立作籌款演出,彰顯了該社對該區華文高等教育的貢獻。9

1953年,湘靈音樂社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庆典中参与演出《八仙过海》。 为表彰其精彩的表演,樂社获赠一顶镀金皇冠。
 

此時,南音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雖然其古老遺風在海外華人之間仍然保存得很好,但其中亦迎來了創新,以反映這些華人所經歷的社會文化現實。

圖1 丁馬成創作的《建國銀禧》
 

圖1展示了新加坡南音樂者丁馬成的作品。這首曲子顯然與著重反映古代宮廷生活或淒涼愛情的典型南音樂譜不同。該曲的重點,是記錄1970年代新加坡的全球化景觀。曲中所談的,是1920年代移居此地的丁馬成,對新加坡在20世紀高速發展所產生的愛國及敬畏之情。10民族主義的餘燼,顯然是燃起了新加坡華人的心態轉變。華人這一身份意象,如今代表的不僅是他們在中國的過去,亦代表了他們在新加坡的現在。

今天的南音

今天,南音在國際上是南洋華人公認的文化遺產。正如民族音樂學家陳詩怡所言,這令南音捲入了「真實性政治」(Politics of Authenticity),許多人會爭論海外華人樂者演奏的南音算不算真正的南音。11就新加坡而言,像湘靈音樂社這樣極力捍衛南音的組織亦遭受批評,說其音樂創新和表現方式屬於「新傳統」(Neotraditional)。12沒有多少人認為像丁馬成那樣的創新能夠反映真正的南音。對於傳統主義者而言,只有以永恆不變的古老形式保存下來的,才算是真正的南音。然而,這樣的批評並不是孤立的。當「漢唐樂府」或「心心南管」等台灣南音組織嘗試結合南音與現代舞等其他表演藝術流派時,亦遭受到類似的批評。這些創新是出於吸引年輕觀眾的需要,以在現代保育藝術。鑑於中國文化政策的現實和華人的獨特歷史,要為南音找出一個文化中心,是非常複雜的課題。

湘靈首席艺术家在滨海湾剧院音乐厅演出《幻想曲-南音再起》。 从左起,肖明芳(三弦)和林明义(声乐和琵琶)。
 
2019年湘靈音樂社與台湾国光歌舞团在斯坦福艺术中心黑匣子举行的跨领域合作 ——《斐德拉4》。
 
總結

南音的傳承和回憶可以追溯至唐代,其演變見證了20世紀社會文化及政治的快速重構。南音原是20世紀初福建社群獨有的文化形式,其後影響範圍遍及海外華人社群。到1960年代,欣賞南音並非只有福建人,而是所有受華文教育的人,證明了南音所覆蓋的社會範圍正不斷擴大。在新加坡,南音的藝術性更進一步,跳出了華文教育的圈子,在國際上更多以英語演出。因此,南音仍然是一個趣味十足的音樂流派,能夠帶動新加坡進一步邁向藝術與經濟增長並重的世界主義。

“X SHI.YAN”是湘靈音樂社 2019年最后一次也是最具实验性的感官盛宴,於新加坡國會大廈劇院举行。
 

主要參考文獻 

1、Wang Yaohua and Liu Chunshu, Fujian Nan Yin Chu Tan (Fuzhou Shi: Fujian ren min chu ban she, 1989. 12.

2、Lim, Sau-Ping Cloris, “Nanyin Musical Culture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Adaptation and Continuit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4. Read more fo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usicology of Nanyin.

3、Lim, “Nanyin Musical Culture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Adaptation and Continuity.”

4、Lim, “Nanyin Musical Culture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Adaptation and Continuity,” 158.

5、陈敏红, “‘物’化的南音——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南音人’口述史研究,” Yin yue yan jiu, no. 1 (2018): 92.

6、Lim, “Nanyin Musical Culture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Adaptation and Continuity.”

7、Poh Chin Chor, “Teng Mah Seng,” NLB Infopedia eResources, January 14, 2014,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2014-01-24_114302.html.

8、 “An Xun Hui Tong An Kongsi Opens Tomorrow [安順惠安公會新會所明日開幕],” Nanyang Siangpau[南洋商报], November 15, 1957,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nysp19571115-1.2.41.2?ST=1&AT=search&k=%22%E5%8D%97%E7%AE%A1%E6%A8%82%22&QT=%22%E5%8D%97%E7%AE%A1%E6%A8%82%22&oref=article.

9、 “Siong Leng Musical Association Aids in Nanyang University Funda-Raiser[湘靈音樂社籌備 爲南大舉行義演],” Xinzhou Ribao[星洲日報], August 9, 1954,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cjp19540809-1.2.47?ST=1&AT=search&k="湘靈" "南音"&QT="湘靈","南音"&oref=article; Kok-Chiang Tan, My Nantah Story: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People’s University (Singapore: Ethos Books, 2017).

10、 卓聖翔曲 ; 丁馬成詞 ; 林素梅主唱 et al., 應景選曲, Chu ban (Gao xiong shi: 鄉音, 2002), 271.

 


參考書目 

1、Chor, Poh Chin. “Teng Mah Seng.” NLB Infopedia eResources, January 14, 2014.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2014-01-24_114302.html.

2、Fumitaka, Yamauchi. “Contemplating East Asian Music History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ontexts.” In Decentering Musical Modernity: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Music History, edited by Tobias Janz and Chien-Chang Yang. Music and Sound Culture = Musik Und Klangkultur 33.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9.

3、Leung, Paul Kin Hang. “‘The Southern Sound’ (Nanyin): Tourism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9, no. 4 (December 2004): 373–82. https://doi.org/10.1080/1094166042000311255

4、Lim, Sau-Ping Cloris, “Nanyin Musical Culture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Adaptation and Continuit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14. Read more for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usicology of Nanyin.

5、Nanyang Siangpau[南洋商报]. “An Xun Hui Tong An Kongsi Opens Tomorrow [安順惠安公會新會所明日開幕].” November 15, 1957.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nysp19571115-1.2.41.2?ST=1&AT=search&k=%22%E5%8D%97%E7%AE%A1%E6%A8%82%22&QT=%22%E5%8D%97%E7%AE%A1%E6%A8%82%22&oref=article.

6、Shin Min Daily News[新明日报]. “At Vesak Day, Siong Leng Musical Association Plays Nanyin [觀音聖誕 湘靈音樂社 奏南音錦曲].” April 7, 1977.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hinmin19770407-1.2.68?ST=1&AT=search&k=%22%E6%B9%98%E9%9D%88%22%20%22%E5%8D%97%E9%9F%B3%22&QT=%22%E6%B9%98%E9%9D%88%22,%22%E5%8D%97%E9%9F%B3%22&oref=article.

7、TAN Ah Hiang. Interview by Yuhang Chen, January 17, 2019. Accession number E00921. Nam Hwa Opera Collection.

8、Tan, Kok-Chiang. My Nantah Story: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People’s University. Singapore: Ethos Books, 2017.

9、 Tan, Shzr Ee. 2021. “Unequal Cosmopolitianisms. Staging Singaporean Nanyin in and beyond Asia.” In Asian City Crossings: Pathways of Performance through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edited by Rossella Ferrari and Ashley Thorpe. Abingdon, Oxon ; New York: Routledge.

10、 Xinzhou ribao[星洲日報]. “Siong Leng Musical Association Aids in Nanyang University Funda-Raiser[湘靈音樂社籌備 爲南大舉行義演].” August 9, 1954.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scjp19540809-1.2.47?ST=1&AT=search&k="湘靈" "南音"&QT="湘靈","南音"&oref=article.

11、Yaohua, and Chunshu. Liu. Fujian Nan yin chu tan / Wang Yaohua, Liu Chunshu zhu. Fuzhou di 1 ban. Fuzhou Shi: Fujian ren min chu ban she, 1989.

12、联合早报. “发扬南音丰富文化.” 联合早报, June 29, 1987.

13、陈敏红. “‘物’化的南音——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南音人’口述史研究.” Yin yue yan jiu, no. 1 (2018): 85–93.

14、卓聖翔曲 ; 丁馬成詞 ; 林素梅主唱, 卓聖翔., 丁馬成., and 林素梅. 應景選曲. Chu ban. Gao xiong shi: 鄉音, 2002.

 

羅億豐

羅億豐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UMN) 科學史的一位博科生。
從2022年起,他從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的數學系畢業於繼續在明尼蘇達大的 查爾斯·巴貝奇研究所研究東南亞的 電腦歷史。
他對知識的跨國流通特感興趣。

黃炳翔

於新加坡南洋大學就讀歷史專業。
個人研究興趣範疇為電子人在各種媒體的意象和意義。曾於南洋大學的學生期刊發表論文。
南音屬個人興趣。作者將於三月的年度亞洲研究會中,討論新加坡南音的發展。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南音文化,這使我想起美國有藍調音樂!是黑奴感懷身世,而應運而生的一種音樂,與中華南音有異曲同工之效!

多謝兩位學者分享!🙏

#1

Chi Seng Pun

02-03-2023 10:55:13

南音文化,這使我想起美國有藍調音樂!是黑奴感懷身世,而應運而生的一種音樂,與中華南音有異曲同工之效!

多謝兩位學者分享!🙏

#2

Chi Seng Pun

02-03-2023 10: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