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中式建築:潮州建築
摘要:東南亞的潮州建築
從中國南來東南亞的潮州人亦將他們熟悉的建築帶到東南亞。物轉星移,東南亞的潮州建築受到歷史局勢的影響导致某些變化。但它們基本還保留了一些潮州建築獨有的特色,譬如屋頂上的嵌瓷裝飾、梁架解構的潮州金漆木雕等特點。
潮州建築具有眾多特點,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建築風格。潮州建築偏內向型,正面通常沒有窗戶,只有大門。外觀上,灰色的黏土屋瓦和白色的灰泥牆格外醒目。微曲的屋脊上飾有色彩繽紛的「嵌瓷」,與這種柔和的色調形成對比。支撐屋瓦的椽子通常髹成綠色或藍色。支撐椽子的木桁架則往往是在黑漆背景上塗上彩漆及/或金漆,而檁條通常呈暗紅色。「潮州木雕」與浙江省的「東陽木雕」、「黃楊木雕」,以及福建省的「龍眼木雕」並稱中國四大木雕流派。在三重樑組成的桁架結構中可以看出,潮州木雕是潮州建築的主要裝飾,樑由五條支柱支撐,並飾以十八件雕刻組件,即「五臟內十八花」。 製作木雕建築構件需要精湛的工藝,潮州工匠以精美的高浮雕而自豪,這類作品在其他中國地區或華人社區的建築中十分少見。
南方沿海地區的華人遷居東南亞時,最初建造的建築物之一就是廟宇,參照的當然也是家鄉的建築風格。相比其他建築類型,宗教建築在發展壓力下存留下來的機會通常較高。因此,今天在東南亞許多人心中,當地的中式建築形象自然離不開以木結構框架支撐大瓦屋頂的中式寺廟。寺廟的主要功能是供奉神像等物讓大眾敬拜,同時亦作為華僑的社區自治中心。這些寺廟以僑民熟悉的風格建造,為在異國他鄉尋找機會的僑民提供了物質及情感支援。除了供人避難,這些寺廟更是承載著僑民的文化身份。建築(尤其是寺廟)的裝飾圖案有著各種各樣的類型和含義,主要來自寓言、比喻、隱喻、民間傳說及/或歷史擬人,體現了中國價值觀及信仰體系的形象。同樣,潮州社群亦將他們的建築和生活方式帶到了僑居地。
不過,東南亞的潮州建築並非一成不變,雖然保留了許多獨特的建築特徵,但也能看到了文化適應和攝入的證據。早年的變化,主要是源自熟手工匠和建築材料不足,但這些變化通常只發生在較次要的建築飾面,並未影響建築風格的視覺效果。其中一個例子,是用廣東佛山生產的青釉簷瓦代替傳統的無釉簷瓦,藉此適應熱帶氣候環境。
20世紀下半葉的變化程度更大,某程度上淡化了當地潮州建築的潮州特色。箇中原因,主要是由於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往來受限,特別是在1949年之後,這樣的限制持續了數十年,導致中國的傳統建築工匠無法繼續參與東南亞各地的建築、維修及保養工作。
這個落差唯有靠當地工匠填補,但他們未必受過相關的行業及工藝培訓,也不了解特定社群的傳統建築之間,分野在於哪些細微差異。現代建築材料的實際考慮和供應,亦導致這些傳統建築的視覺特色發生變化,例如從20世紀中葉開始,就流行在內牆等部分鋪上瓷磚。總而言之,這些變化都較流於表面,在大部分情況下,木結構仍然保持得相對完好。對這些建築物而言,最具侵入性的變化,可能是解決漏水問題必須進行的屋頂重鋪工程。此類工程可能會改變屋頂原來的斜度,使用新型屋瓦(通常是互扣瓦)時更是特別容易發生。雖然這些變化有許多是環境造成的,但人的審美偏好和偏見,也可能是促成變化的因素之一。例如當「中式建築應以紅色為主調」成為了大眾的主流想像,連同潮州建築在內的中式建築,在視覺上亦開始有所變化。因此,公眾覺得東南亞的中式建築風格別無二致,亦情有可原。也許是環境所致,也許是人為選擇,這些建築因為不斷經歷維修及翻新,故未能維持風格差異,削弱了各自的異質特性。異質特性取決於建築物的功能、地理位置以及建造者的來歷。我們可以從結構框架的細節、空間比例,甚至飾面和顏色的選擇觀察到箇中差異。自2000年代初,許多修復計劃都試圖修正這些變動,恢復潮州建築原本的視覺特徵。
東南亞的潮州建築例子
說到東南亞的潮州建築,大家通常會想起潮州寺廟,並視之為潮州建築的代表。但潮州建築並非只有寺廟,亦有住宅建築。大概是因為現存的潮州住宅建築為數不多,大眾對真正的東南亞潮州建築所存的概念,亦略為狹窄。東南亞現存的大多數潮州建築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而持有這些建築的組織甚至更加古老。
馬來西亞
韓江家廟建於1870年,是當地最早修復的潮州寺廟之一,在「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優異獎。臨街的立面只有樸素的白色灰泥牆,簡單而比例勻稱。
柔佛古廟由潮州社群領袖陳旭年於1870年代建造。雖然該廟是潮州人所建,但亦容納了另外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和海南話四個方言群體的會館。寺廟歷年來也有一些變化,但大多只是表面上的改變。
現時的建築可以追溯至1889年,雖然表面上有一些變化,但潮州風格的木結構仍然相對完好。
新加坡
粵海清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潮州廟宇,現時的建築可以追溯至1895年的重建工程。該廟以屋頂上的密集「嵌瓷」及精美木雕而聞名,於2011年至2014年期間進行了修復工程,並在「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優異獎。
現存為數不多的潮州住宅之一,建於1882年至1885年間。1906年,聖瑪利之家(St. Mary’s Home)佔用了這座大宅,並向市政當局提交了一份建築計劃,將側翼的前半部分改建為兩層樓的宿舍。在1999年至2000年進行修復期間,大宅外牆重新髹成黃色,與聖瑪利之家時期十分相似。是次修復工程於2002年French Prix d’Excellence獲得特別嘉獎。
同善堂建於1890年代,屋頂曾用黃色釉瓦重鋪,除了由主殿及中央庭院組成的建築群中心部分,原始結構仍相對完好。中心部分曾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拆除,建造了一個更大的主殿。
泰國(曼谷)
一般認為龍蓮寺是曼谷最大、最重要的中式寺廟。該廟建於1870年代,原名「Wat Leng Noei Yi」,後來朱拉隆功國王將之更名為「Wat Mangkon Kamalawat」。儘管寺廟的視覺特徵有了許多變化,但潮州風格的木結構仍然相對完好。
一般認為龍尾古廟是泰國最古老的中式寺廟,相傳建於1658年。該廟曾經歷許多變化,例如外觀上添加的裝飾元素,以及配色的改變。石門框與木結構具有獨特的潮州特色,據稱可追溯至19世紀後期。
該大宅為潮州商人陳慈黌於1881年建造。這座潮州風格的建築採用了經調整的U形平面圖,內部亦使用了人造大理石花紋牆裙。
該大宅第相傳由一位姓蘇的福建商人在19世紀後期建造,雖然蘇家祖籍福建,但大宅卻採用了潮州建築風格。雖然建築的狀態正在惡化,但結構仍相對完好。庭院內增築的陸上游泳池現在作潛水學校之用。
越南(胡志明市)
該廟是胡志明市最古老的中式寺廟之一,現時的建築可以追溯至 1866年。其正立面的石膏紋飾雖已改為石刻,但結構仍較為完好。值得一提的是,石柱底座是廣府風格,即底座的最小橫切面小於石柱的橫切面,反映了廣府人在胡志明市的龐大影響力。
潮州建築:基本法則
• 外部配色:以灰色(屋瓦)、白色(灰泥牆)為主
• 屋頂曲線:微曲;緩坡(斜坡)
• 屋頂裝飾:嵌瓷
• 屋頂楣板:淺浮雕
• 正立面:通常沒有開口窗
• 門框:大比例石門框,門框上方通常配有石門封
• 木雕:高浮雕潮州金漆雕刻
參考資料
書籍
1. 李哲揚:《潮州傳統建築大木構架》(中國: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 李煜群:《潮州傳統建築格局與吉祥圖案釋義》(中國: 花城出版社, 2015年)。
3. 楊堅平:《潮州木雕》(中國: 嶺南美術出版社, 2008年)。
4. 潮州市建設局:《潮州古建築》(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年)。
5. Yeo, Kang Shua, Divine Custody: A History of Singapore’s Oldest Teochew Temple, Singapore: NUS Press, 2021.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