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與公孫龍子﹕中國實驗心理學的始祖
相比起對儒家、道家等學派的推崇備至,創立自惠施的名家往往僅被視為道家 (特別是《莊子》一書) 的註腳,甚至是被視為瑣碎無聊的詭辯者的團體。例如名家與後期墨家的重要辯論「白馬非馬」,就在當時被誤會為無聊之說,甚至韓非子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也提到,一個叫兒說的「辯士」,在齊國關於白馬非馬的辯論中勝過眾人,但在過關口時守門人不理他的辯論,還是要替兒說的白馬收取馬兒的過路費。(「…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語帶諷剌貶低意味,而《莊子‧天下》更直截了當地說公孫龍是常常偷換概念,但不能服眾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一直至近代,名家的詭辯形象仍然揮之不去,以至我們完全忽略了公孫龍在《公孫龍子》一書中的內容完全走在時代之先,而本文作者更認為,《公孫龍子》一書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現時對何為「名家」仍然有不同的看法,但各種看法都有以下的一些共通點﹕首先,「名家」其實是發源自惠施起的一場學術運動,惠施本人親自擬定一些題目,這些題目往往是一些悖論,而參與者就從這些命題中嘗試創造出一些新的理論或是論述。其次,這些討論往往是非政治化、非倫理化及抽象的。最後,這些不同的被歸類為「辯者」的人,其實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學術興趣,例如《莊子‧天下》中的黃繚與惠施討論的是天文、地理及宇宙生成,而數十年後的墨家與公孫龍的辯論的興趣則在探討純綷邏輯與心理語言學的不同切入點。
公孫龍 (前320-250年) 是名家後期的代表人物,而「名家」一詞很大程度上來自《公孫龍子》的〈名實〉篇。從現存五篇《公孫龍子》的學術章節中 (註﹕〈跡府〉為後人所撰的傳記,因此不計入五篇之中) ,不難看出其與惠子的延續性 (例如惠施的雞三足;黃馬、驪牛三等命題),而當中的「白馬非馬」與「堅白石三」,就分別涉及心理語言學及認知心理學。而公孫龍子的最大對手,就是編纂 《經》及《經說》這兩本古代百科全書的後期墨家。他們持有自然主義與實在論的立場。
以《公孫龍子》的〈堅白〉篇,就可以了解當時的心理學討論的深入程度。墨家《經說下》認為,我們的視覺是與外在世界接軌的,而能看見的先決條件,是有光 (墨子書中是火字),他們認為,眼睛能見到光,但單單有光不能保證能看見,只有當五官是正常運作時,外界的光線才能被看到,但我們會以為只有光存在我們才能看見 (「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這在墨家來說的術語就是「智」,等同於現在的感覺 (sensation)。墨家在此嘗試討論感覺與外在世界的剌激物 (光/ 火) 的關係,在二千年四百年前的戰國時代,已是遠遠超前的成就了。
但公孫龍卻再進一步提出了新的觀點,嘗試去辯證墨家的不足之處。他以視覺殘象 (afterimage)為例,就算光源 (火) 被移走,我們仍然會看見火的殘象,指出我們的意識有能力可以在外在剌激物不見時仍然可以創造知覺,甚至存在一個比起意識更深入的區間 (公孫龍稱為「神」以外的總區間 (天下) (「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而倒過來,有時候即使外在剌激物存在,我們也可以亳無知覺。公孫龍甚至舉出了現時我們稱為「條件反射」(reflex) 作為證據,在輕敲手肘時可以作出反應,但是我們對這即時反應卻未反應過來 (「而手以捶,是捶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 這個現象公孫龍稱為「離」(神乎,是之謂離焉)。這就是說,即使外在剌激物存在,我們仍有可能越過意識,直接作出反應。這樣,公孫龍提出的兩個情況 ─ 沒有外在剌激,但仍然在意識中看到 及其相反─ 外在剌激存在,但越過了意識而進行條件反射,從中公孫龍確立了知覺 (perception) 、感覺 (sensation) 及條件反射 (reflex) 之間的分別,亦指出意識 (神) 可以進入離解的狀態。這些都是進入了現代心理學的探討範圍,亦肯定是現時心理學史上最早討論相關現象的文本。
除了以上有關〈堅白〉篇的部份討論,整本《公孫龍子》談及很多重要而且複雜的問題,例如,生物學上「白馬」固然是「馬」的子範疇,但是,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上,我們簡單說「馬」,與特別強調這馬是「白色」(於是,有了新的延伸, 例如珍貴、貴族、寶物… ) 的意涵,這樣,從語言學上看來,這兩個詞 (馬、白馬) 已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功能,因此,這兩個詞真的是不等同。這些心理語言學的切入點又豐富了墨家的生物學範疇論觀點。
現時學術界對《公孫龍子》的觀點,已逐漸擺脫昔日「詭辯」的刻板印象,漸漸看出其超越時代的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公孫龍子》的破譯工作日趨完備,《公孫龍子》與後期墨家《經》及《經說》中的學術辯論的全貌將會逐漸被還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公孫龍所遺下的學術命題,能否以現代的方法作出後續的論證。這樣,在古代與現代的對話之間,古代的思辯將能以現代的方法去得到傳承及延續。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