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保護傳承還應“更向深山深處行”
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蘇州評彈,底蘊深厚,風格獨具,是一座“蔚然而深秀”的文化山巒。自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後,近20年來評彈藝術傳承發展卓有成效。文化主管部門在推進評彈人才培養、作品創新、書場建設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當下市場傳播格局的變化更爲評彈帶來了“另類”繁榮。當然,領略守護秀美山巒不能停步于淺嘗輒止,我們還需走進重嶂叠翠的山林深處,探入評彈藝術本體,把握藝術發展規律,用更加系統細緻的思路、舉措推動評彈保護傳承。
傳統書目是蘇州評彈的根基和血脉,是評彈藝術悠久歷史、連綿文脉、杰出成就的主要載體。丟失了傳統書目,文化遺産意義上的蘇州評彈將不復存在。據不完全統計,評彈史上有名可循的長篇書目有156部之多,其中評話70部、彈詞86部,已經淘汰或不知名的書目應該更多。評彈理論家周良根據書目的傳承傳播情况,梳理出評彈史上優秀傳統書目38部。近年來,陸續整理出版的“蘇州評彈書目庫”共5輯35册,收錄傳統書目演出本24種。保存于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散落在民間的長篇演出本還有不少,這部分未刊資源也已得到學者關注。但是,相對于評彈書目的豐厚家底,實際傳承情况則令人擔憂。從評彈演出市場看,能够傳承的傳統書目在30部以內,這一數目只占周良統計的156部傳統書目的18.6%,絕大多數傳統書目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可見,評彈“入遺”20年來,傳統書目的整理改編工作幷不理想。
但是,我們還需看到,評彈書目是流動的文本,也是時代的文本。今天爲我們所稱道的傳統書目大多是經過了1949年之後加工整理的本子,傳統書目中的經典選回也大多誕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書目“整舊”中。傳統時代的評彈演出樣貌是碼頭書場中的長篇連說,所謂“一部南詞半生衣食,三條弦綫羈客四方”。藝術的生存狀態幷不等同于藝術的本質特徵。“書場”作爲評彈傳統演出空間,將面臨迭代和拓展,評彈將走進劇場、園林、音樂廳、直播間等多元場域。“長篇”是傳統評彈的主要存在形式,隨著演藝市場和欣賞習慣的變遷,也將出現精編版、劇場版、連台版等多種演出形態。從藝術生長規律和文化變遷規律看,碼頭書場的空間載體、長篇連說的藝術形式,幷非評彈保護傳承的本體和關鍵。評彈保護傳承的重點應是推動優秀傳統書目的系統整理和穩步提升,在現代舞臺上創造新的演出文本和表演形態。
傳統書目的演出長度都在數月以上乃至半年,今天書場長篇演出的常規形態爲半個月15回書。如果將長篇書目搬向劇場等空間,演出篇幅還要縮减。長短幷非問題的核心,對文本品格和表演技藝的錘煉才是傳承的本質。這與昆曲的演出形態也若相仿佛,昆曲傳奇劇本都是數十出連綴的長篇格式,但是昆劇舞臺流行的幷非全本演出,而主要以串折本、改編本等形式呈現,在不同版本中寄托了編演者不同的創作觀念和主旨意趣。蘇州評彈團的精簡版《玉蜻蜓》就踐行了這樣的整理思路。傳統書《玉蜻蜓》的回目在50至60回之間,精簡版從後段《玉蜻蜓》中遴選出9回書,剪輯成“子歸”“認母”“歸宗”3個篇章,利用3個周末連續演出,每場演出約100分鐘。3個篇章似斷還連,這樣的演出方式既不同于長篇書回的連綴,也不同于中篇彈詞的組合,而是創造出類似 “連臺本戲”的演出模式。更爲重要的是,精簡版將著力點放在徐元宰身上,3個篇章所體現的都是元宰的至醇至孝。“子歸”篇中,元宰向金府借貸,又甘願做金張氏的寄子,那是出于對徐家養父母的“孝道”;在“認母”篇中,他不顧輿論壓力,毅然庵堂認母,是出于對生身母親的“孝道”;到了“歸宗”篇中,他在金家、徐家之間撕扯,還要捍衛生母的尊嚴,最後不得不選擇“半姓金來半姓徐”,那也是出于“孝道”。以“孝道”貫穿全篇,使9回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主題性結構,這樣的改編已經可視爲對這一傳統書目的二度創作。其實,二度創作也得之于傳統。說書的形態本就是“各家各說”,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處理,體現出歷代說書人對書中人物命運的熱切關注和深情期待,對書中涉及的倫理、道德、宗法、婚戀等諸多複雜關係的理解與協調。
另一種改編模式是,一面保留整理傳統書回,一面生髮創作新的書回,在新舊交糅中衍生出新的書路、提煉出新的主題,這是一種更趨活態的保護傳承方式。盛小雲作品《娜事Xin說》便是傳統書《啼笑因緣》上萌發出的“老幹新枝”。《娜事Xin說》由4個系列12回書構成,除去少數書回爲原演出本所有外,大半爲新創書回。在評彈前輩的表演中,《啼笑因緣》的情節主綫是沈鳳喜和樊家樹的愛情悲劇,說書人出于一度在文藝創作中流行的社會學分析方法,著意將沈鳳喜塑造成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弱女子,而削减了她虛榮攀比、著迷金錢等負面性格。對于何麗娜,他們視爲“資産階級”出身的交際花,雖然在一些片段中不乏可愛性格,但是說書人對她還是暗寓貶義。盛小雲則將重心放在了講述何麗娜、樊家樹的愛情故事上,將心靈戲劇性聚焦到這場愛情悲喜劇中最深情、最痴迷、最糾結的何麗娜身上,推演出很多合乎情理的故事情節和細緻微妙的心理刻畫,揭示出何麗娜美麗痴情的外表下,更富魅力的性格潜流。在《雨夜逃婚》等新編書回中,盛小雲將表演的新意寄托在心靈開掘中,創造了許多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富于飽滿時代氣息的精彩片段。在愛情追逐中,何麗娜迷戀而不沉溺、深情而又自醒;在糾葛衝突中,她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她身陷矛盾又能抽身而退;在心靈成長中,她敢于“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老幹”與“新枝”的接力轉化,構成了一部傳統書的賡續和新生。
傳統書目中那些最爲精粹的片段,大多以中篇形式流行于書壇。如《白蛇傳》中的《大生堂》、《珍珠塔》中的《婆媳相會》、《玉蜻蜓》中的《廳堂奪子》《庵堂認母》、《三笑》中的《三約牡丹亭》《點秋香》、《描金鳳》中的《暖鍋爲媒》《玄都求雨》《老地保》,等等。這些中篇評彈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品位和欣賞價值,而且大幅推動了流派唱腔、表演手段的創新提升。中篇體裁的演出長度在2小時左右,便于組織巡迴演出,更推動了傳統書目的傳播與傳承。今天的整理工作應借鑒上述經驗,因應藝術市場和審美需求的轉變,持續發掘打磨一批中篇作品,爲傳統書目贏得更多當代觀衆、青年觀衆。當然,傳統書目的精華還遠不止此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評彈界組織了一項跨世紀工程,遴選出版評彈書目中的精彩選回,至2004年陸續出版《蘇州評彈書目選》5集共13册,收錄333回書,包括長篇70部、中篇32部的優秀選回和短篇16回。這樣一部類似于昆曲《綴白裘》精華合集,基本囊括了評彈傳統書目中的精彩華章。采銅于山,積金琢玉,對于這些優秀選回要有計劃地傳承複演、搬上舞臺。《書目選》中所收書回還包括1949年之後創作的現代題材作品,如長篇《小二黑結婚》《李雙雙》、中篇《王孝和》《真情假意》等,這些保留書目續寫了評彈藝術的新傳統,同樣值得挖掘整理、常演常新。
書目創新是評彈藝術保護傳承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評彈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叙事特徵,由微觀生活洞察社會變遷,在家長里短的徐徐演說中將人情世故娓娓道來,由世俗中見出精粹,在庸常中剔掘人性。語言則輕鬆幽默、含蓄細膩。這與江南文學傳統一脉相承。將豐厚的江南地域文學資源改編爲評彈演出脚本,是評彈書目生成的重要傳統。從明末清初的“三言二拍”到近代文學的“鴛鴦蝴蝶派”,都成爲評彈改編的文學取材。近年來,上海評彈團改編《繁花》《千里江山圖》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已經漸次構成了評彈的“新上海叙事”。這些誕生于江南的文學佳作,本身就具備孕育轉化的評彈基因。金宇澄在創作《繁花》時,耳畔就回蕩著一位說書人的慢慢講述,小說的切換叙事與傳統評彈日夜兩場的演出方式如出一轍。獨創“小巷文學”的陸文夫不僅向評彈學習叙事方法、布局結構,甚至吳語特有的語式語氣也浸染了他的小說語言。《美食家》中朱自冶玩世不恭而又練達世故的形象,分明有著《描金鳳》中錢篤笤的影子。他的《小巷人物志》裏不少取材市井生活的小說,如果改編成精粹的短篇彈詞想來也十分精彩。範小青小說的叙事方式和語言風格同樣獲益于蘇州評彈,從《褲襠巷風流記》到《桂香街》,從《城市表情》到《赤脚醫生萬泉和》,都具有濃郁道地的“說書味”。應加强選題策劃,遴選儲備一批適應評彈的文學IP,組織評彈演員和專業編劇共同改編錘煉,爲評彈書目庫增添新的保留書目。
山巒之美在深沉厚重,也在氣韵流動。評彈保護傳承工作需要“更向深山深處行”,貫通評彈作爲“文化遺産”和“藝術生産”的雙重屬性,既守護好評彈藝術的文化精髓,又推動古老評彈融入文化現代化建構,在傳承中創新,藉創新以傳承,協力創造出屬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評彈。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