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10.05

絲絲入扣 ):

意蘊迷人的魅力

蠶兒吐長長的絲,編織成自己的繭,渾然天成,絲的質地極為細膩,色彩呈現出柔和的光澤。作為天然纖維中最獨特的一種,絲綢的華美和柔滑是無可比擬的。

絲是光澤亮麗的。蠶兒吐絲時,液體絲線是經吐絲管看似任意地,卻有規律的吐出來,有類似 脫水和牽伸的機械作用,產生了二次性凝固的層狀結構物,這是由一層一層的絲膠組成的,所以光線在層層的絲膠當中進行反射,折射出來的光澤就不會像人造纖維的那樣生硬及刺眼, 卻能呈現一種珍珠般的柔和光澤,給人不是很張揚的,卻是很含蓄的感覺,並且富有獨特的高貴感。絲以光澤柔和及高雅著稱,也就是這個原因。正如白居易(722-846)的〈繚綾〉中所說:「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絲的光澤
 
濕度溫度調節器

絲綢的吸濕放濕功能是極佳的,正常氣溫下,能夠維持皮膚的水分,不使皮膚乾燥。夏季穿著 絲綢衣物,可使人體排出的汗水和熱量得以快速散發,讓人感到涼爽怡人。正因如此,真絲織 品更適宜與人體直接接觸,成為夏日必備之一。所以真絲很適合做內衣、睡衣、床單、T裇、襯衣、和裙等較薄身款式。然而,絲綢不僅具有良好的散熱性能,同時也擁有極佳的保溫性能。 其保溫性得益於其多孔隙的纖維結構。一根蠶絲細緻之處,藏有許多更細小的纖維,看似實心的蠶絲中,空隙卻佔約近40%,其中充斥著大量的空氣。這些空氣能夠阻止熱量的散發,使絲 綢具有卓越的保暖性能。所以冬天頸上繫上一條薄薄絲巾,都能令你感覺很溫暖的原因。而真絲被鋪也是因為絲纖維本身已有多小孔可以阻止熱量散發,而且在細密錯綜交雜的長絲中, 又形成不少空間,亦能進一步大量阻止熱量流失。加上真絲比較輕盈、柔軟和垂墜,所以蓋着 真絲被特別貼服舒適溫暖。

粗糙的絲纖維表面
 
絲纖維交織的網絡充滿空間
 
手感既纖細又柔滑

真絲主要成分都是由氨基酸鏈構成的蛋白質。 絲綢主要由兩種蛋白質組成,即絲膠蛋白和絲心蛋白。絲心蛋白是絲的結構中心,絲膠蛋白是圍繞它的粘性材料。因為都是蛋白質,這自然 與人體相容性極高。真絲表面既光滑且柔軟又輕盈,摩擦刺激係數在眾多纖維中最低。真絲散發出的親膚舒適感覺,源自其所含的氨基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微弱的酸性特質, 與人體皮膚相似,真絲的微酸性質使其能夠與人體相融合,令人感受到它的柔軟舒適。這種親膚感覺是人造纎維難以做出來的。

絲纖維的內部
 
又堅韌且富彈性

真絲的強度可以達到上乘的好強度,這表示絲本身就不易起毛 球。真絲是長纖維而成,一根真絲可達1200米至1500米,且強度好、柔韌性高,富彈性,回彈力 強。這令真絲織物的垂墜性比其他纖維強,穿起衣飾時更自然飄逸,尤其是用作鬆身的上衣及長裙,猶覺柔美。加上纖維越長,它的耐磨性越好,纖維短的話,一磨纖維就跑出來了,久而久之在布面就形成了毛球。這些都是人造纖維及其他天然纖維常見的問題。還有真絲柔軟度好,不易變 形,也比較能恢復原狀,即是說其三維穩定性是高的。拿真絲來做旗袍、婚紗、禮服等,造出來的都是貼身得多的。

容易上色

真絲相對容易染色,對溫度不太敏感以及吸水性強。由於蠶絲纖維具有輕微的陽離子特性,提供了廣泛的著色性,幾乎涵蓋了所有顏色,具有親和力。唐代絲綢染料以植物染料為主,大抵 以草本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樹皮,亦有以礦石而煉的,顏色豐富,有些顏料更是混合不同草本及礦物而成。在出土中的織錦,雖埋在地下千年,依然色彩豐富,光澤鮮艷,真令 人讚嘆!明代《天工開物》共記錄了廿六種不同的染色法。可見當時絲綢的染色業發達。白居易〈繚綾〉中:「天上取樣人間織…染作江南春水色」。在人造纖維中,就常遇到很多染色達不到 要求,有所謂「感敏色」常跟原色有很大偏差;「陰陽色」就是左右兩邊或上下兩邊有顏色深淺 不同的情況。而這些缺憾情況在真絲方面就少出現。

高著色性能
 
既吸音且阻燃

真絲還具有吸音、吸塵、耐熱的功能。真絲織物有較高的空隙率,每條纖維中有很多孔子甚或 有一段中間空芯的現象,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所以除製作服裝外,還可用於室內裝飾,如真絲地毯、掛毯、窗簾、牆布等。在白居易〈紅線毯〉中「織作披香殿上毯」,道出其時已用真絲織出地毯了。用真絲裝飾品佈置房間,不僅可以使屋子纖塵難染,而且能保持室內有一定的安靜。由於蠶絲具有吸濕以及保濕性、吸氣性和多孔性,還可調節室內溫濕度。另外,真 絲纖維比較耐熱。纖維沒有那麼容易脆化。與其他織物比較時,絲綢被認為是中度阻燃物料。 相比棉花或人造絲等易燃織物,真絲是比較難起燃,且真絲當火源移開後會快速自行熄滅。因此,採用蠶絲纖維作為室內裝飾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塵、保溫作用,還有起到阻燃 功能。

假絲的模仿及挑戰

現今在紡織學上,都針對絲的光澤 模仿出不同類型的紗線,有超微細纖維的細旦絲,複合絲等,他們改變纖維截面,透過表面剝蝕,使纖維形成凹凸龜裂,鬆弛組織,變細輕盈,從而想獲得像天然真絲綢一樣柔軟的質感、柔和的光澤和良好的垂墜性能。面對人造絲的挑戰,究竟真 絲又怎應?

協同增效繼續前行

近期的研究發現,可以利用溶解蠶繭而不破壞其分子結構,保留了絲綢獨有的堅靭與彈性。儘管真絲和織物的價格昂貴,其實成本主要來自編織的勞動密集工序,而蠶繭的成本相當便宜。透過分解絲,然後將其從中擠出,可以生產出硬度是傳統絲的兩倍的纖維,並開闢多種新用 途。這種生物相容的絲綢非常適合醫學用途,可加上碳納米管層使其導電,應用於各種傳感設備,覆蓋一層或網狀纖維可以反應按壓或環境條件的變化。由此製成的床單可用於護理,通過監測壓力幫助避免褥瘡,當患者因同一姿勢躺得太久時可自動警告護理人員。此類應用有望 很快實現。

這種真絲物料可通過三維打印系統及絲溶液的重構材料創建出來。新工藝的優點之一是它可 以使用傳統的製造技術進行,也可以噴成一幅不織布形態,因此擴大到商業規模應該不困難。絲纖維的獨特性能可以完全保留,同時可以透過不同的塗層改善,例如有些塗層使其擴皺,有些使其色牢固度更加提高,有些提高絲綢的耐磨度等。同時,在真絲生產的過程中使用更環保的染色方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龍脈精神

絲綢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流傳至今。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科技的進步,真絲也必須不斷地與時並進,進行改革和變革。儘管如此,真絲仍然保留了所有獨有 的特質,並與科技結合而繼續前行。這樣的變革使得真絲可以更好地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是延續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科學家和智者不斷努力保留和提升真絲的優柔典雅特質,實現了協 同增效,這就是真正的龍脈精神!祝願中華文化懷著龍脈精神勇往前行!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新予:《中國絲綢史》,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7年。

2、黃能馥,陳娟娟:《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年。

3、國家圖書館:《絲綢中的記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潘志成先生

90年代畢業於香港理工時裝及服裝工藝系,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學。
喜歡中國文學,哲理文化及歷史地理,不時周遊各地出差,閒時愛賦詩填詞,更愛品嚐中國各地佳餚美食。
現從事製衣貿易,專攻歐美市場。他熱愛親手設計及裁製服裝,送給心愛的親人。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