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4.04.25

唐代的華夷交融—以繪畫和壁畫為例

唐朝三百年間,文教勃興,繪畫藝術和文化互融有着莫大的關係,1由繼承六朝艷治之餘韻的初唐時期到與南北互融百花齊放的盛唐時期,同時亦能反映國民思想之反應。本文將以以繪畫和壁畫為例,分析唐代的華夷互融之社會現象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初唐時期華夷交融主要體現在畫作畫面,其影響尚在前朝風尚之下醞釀。因東漢時期累世公卿,朝堂之上集團林立的積習,故初唐繪畫作品多以帝王將相、宗教佛像和貴族為主要角色。2著名的藝術家閻立本(?-636年)更被稱為其中的翹楚,為盛世的帝王作畫,3《歷代帝王圖》描繪了兩漢到隋代共十三位皇帝的形象,其中包括威武英文的明君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27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在位);萎靡不振的昏君隋煬帝(605-616在位)。4另一畫作5《步輦圖》則記錄了唐貞觀四年(640年)吐蕃王派使者赴長安請婚的盛況。不再局限於由於傳統概念化的形式,更深入描繪人性化,感性的現實場面,用以生動寫實的素材,突顯藝術的多元性。圖卷分為左右兩部份,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是畫中主體,人物主次分明,圍在其旁的分別是典禮官,祿東獎和通譯者。他被眾宮女簇擁、乘步輦接見吐蕃使者,誠懇恭敬的使者拱手肅立,把動作刻畫得細節生動。太宗其目光深邃,神情莊重,時刻保持著帝王的威儀,又顯得泰然自若,充分展現明君的至尊風度。6由於地位身份的差別,在表情和氣度上有着懸殊差距,對宮女的只是簡單描繪,用以映襯唐太宗,以「以形寫神」的特點為這幅政治歷史場面增添了美麗色彩。7同時反映出當時的華夷觀念和等級次序,以高湛的技巧展現出一千多年前唐代與吐蕃的友好往來,為日後西域發展奠下基礎。

盛唐時期,華夷交融已經滲入社會價值觀念和畫作技法與流派。彼時,畫作題材大大開闊,開始以世俗生活為主,山水畫、肖像畫、人物畫、花鳥鷹鶴畫等盛行。李世民為打擊貴族,提拔了魏徵(580—643年)等在庶族階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來任職。同時實行科舉制度,促使平民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引發了自下而上畫道發展力量。例如畫聖吳道子(約685-785年)雖然出身只是民間畫工,但在技巧上別有突破。他結合了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結合後創造出一種蒓菜條的筆法。他還發展了梁朝張僧繇(502—519年)用的凹凸暈染法,利用深淺顏色敷染物體的明暗面,於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8《天王送子圖》便是由他所繪。此後開創了中國宗教畫本土化的新時代,尤其是佛教壁畫。除此之外,盛唐畫作的女性形象也呈現出獨樹一幟的豐腴特點,以著名的9《仕女圖》為例,畫中的人物形象,脫離了秀骨清像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風,多以雍容華貴、濃艷豐滿為典型。唐代女性以「豐滿」為大眾審美觀,也因而融入畫中。王伯敏(1924-2013)指出10「這與『唐人之所好』分不開的。」可見畫中充分反映出唐代的真實寫照,唐朝受魏晉時期胡漢融合的影響社會環境寬容,加上與中亞諸國使者交往其價值觀也隨之引入中國,女性更自由。促使唐代的畫家融百家為一,推陳出新。唐代繪畫的繁榮同時促進了繪畫史論的發展。有賴一些唐代帝王對繪畫銳意搜求,太宗、玄宗時屢派搜訪書畫使及接受民間獻納書畫。詩人李白(701—762年)《巫山枕障》、杜甫(712—770)《戲題畫山水圖歌》等詩中屢次涉及對書畫的贊美。可見當時對繪畫的濃厚興趣。

此時期的藝術變得多元,不僅是在唐朝的基礎上進行,更開始融合外來的文化,創造出歷史上別具一格的藝術時期。

隨著唐太宗加強對西域統治後,雙方間的繪畫藝術交流也日漸頻繁。唐代的藝術作品都包含了不少西域的特色,藝術家再加以融合,造就成唐代藝術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西域中尤其喜愛凹凸畫法,透過同色系色彩的暈染和皴擦技巧,令畫有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視覺享受,加強了中國傳統薄弱的部份,豐富了畫面的明暗變化,讓畫作變得更寫實和具立體感,對中原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1尉遲乙僧把西域的繪畫藝術傳入了中原。又據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 》卷六 12《寺塔記 》記載 :「(筆者按:乙僧於普賢堂所繪壁畫)頗有奇處,四壁畫像及脫皮白骨 ,匠意 極險。又變形三魔女,身若出壁 。」乙僧的作品富有立體感,顯然運用了西域的「凸凹畫法」。以克孜爾第17窟繪的《須達太子經》、《雜寶藏經》可見用紅綠藍三種色彩描畫,肌體四周由低至高以紅色渲染,中間以空白為高光,顯出整體的立體感,改變了以往中原「跡簡意淡」的風格,令唐朝缺少明暗對比的繪畫風格大有轉變。13凹凸畫法的傳入,不但在色彩、用料、主題上被中國畫家吸收再融合漢族審美,促進了中國畫的發展。14元代繪畫理論家湯垕在《畫鑒》中評價尉遲乙僧「用色沈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從這句雖然只涉及一人一畫,但也可以窺見唐代的繪畫受夷風之益而開始注重用色之厚重和空間之立體。

自初唐至盛唐,華夷交融之畫作,從畫作的表象內容(兩國會晤),到畫作的深層結構(凹凸技法、女性形象審美觀念),造就我們後世所見氣象宏偉,俊美飄逸的畫面神韻,也是所謂的「唐代風格」。可見,西域的文化傳入影響了唐代的整體絹畫面貌。

壁畫

唐國力強大,經濟繁榮,因此厚葬之風甚囂塵上,墓室的規模較大。皇室貴族集中於首都長安附近,促使唐空前絕後的墓室壁畫形成。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則的畫容豐富、氣勢磅礡且保存完好,體現出濃厚禮儀色彩:三出闕、24桿列戟、雉尾障扇等物,明顯是天子禮儀的等級標誌。都一一在壁畫中展現出來,成為後世寶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墓室壁畫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描繪全面而又深刻。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已遠遠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再現。15《狩獵出行圖》中將唐代達官權貴出獵時「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的景象活生生的再現出來。16《持扇女侍圖》、17《賓客圖》把細緻微妙的生活小節,無不處理得栩栩如生,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大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狀況。

除了墓室的壁畫外,唐代其他壁畫也深受西域影響,包括人物形象、材料和技巧。18《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中指出:敦煌壁畫的設色包含有石青、石綠、朱砂等數十數種,19敷色渲染技巧發展得更加純熟,尤其是疊暈方法,同一色相層層暈染,高達二十多層,可見來自西域的創作手法已經漸漸融入其中。敦煌地區乃吐蕃人統治,因此在敦煌的壁畫中有着很深的吐蕃特色。20例如《尸毗王本生故事》莫高窟深受亞粟特的影響,在窟中展現出帝釋天與羅廷天形象為橢圓臉,斜眼睛和小嘴等特色。與粟特壁畫中的形象相似,可見這些壁畫源於西域的人物形象。不論在制作技術,繪畫技巧又或人物面貌形象都深受西域的藝術影響。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在西域影響中原的同時,中原的文化也隨着唐朝加強對西域的統治,經官員、畫家傳入西域。以丹丹烏里克《龍女圖》為例,以唐代人物畫著名的勾描及暈染技巧描繪的畫中女性,剛柔並重的淺描更源自中原,可見唐朝的技藝也帶入了西域。吐魯番古墓中還找到了絹畫21《伏羲女娲圖》出土文物伏羲、王母娘娘的畫像,這些無疑是中原道教的繪畫內容,中原道教透過使者交流而進入西域,更延伸至繪畫藝術的廣泛影響。

唐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最鼎盛時期。建基於唐朝與異域的積極交流,博采世界藝術之長。作畫構圖的豐富多變、人物形象的傳神、設色的濃厚鮮明等都成為後世的典範。這都有賴於唐代與西域的華夷交融,繪畫的內容和風格才得以多變,相互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術作品融合外來文化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的文化,促使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為唐代藝術交流留下藝術史上金碧輝煌,燦爛的一頁。

參考資料

書籍

1.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2. 林茨:《中國繪畫藝術》,(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

3.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香港,中和出版社,2017年)

4.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5. 樊波、朱光耀著:《畫中歷史—中國歷史畫解讀》,(香港,三聯出版社,2007年)

 

論文

1. 趙喜惠:<唐朝與西域繪畫藝術交流探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9月)

2. 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 --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陝西師範大學,2014年)

3. 鄶振明:<西域凹凸畫法在唐代畫壇的作用及表現>,《中國論文網,文學論文》,網址:https://www.xzbu.com/5/view-3639820.htm

 

學術期刊

1. 呂曉潔:<漢唐王朝的西域政策與文化交流>,《鄭州輕工業學院中州學刊》第7期(2015年7月。)

2. 鄒國強:(唐代閻立本《步輦圖》賞析),《大舞台(雙月號)2008年03期》

 

腳註

[1]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香港,中和出版社,2017年),頁55。

[2] 林茨:《中國繪畫藝術》,(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頁29。

[3] 波士頓藏(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4] 林茨:《中國繪畫藝術》,(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頁30。

[5] 故宮博物院藏,閻立本《步輦圖》。

[6] 鄒國強:(唐代閻立本《步輦圖》賞析),《大舞台(雙月號)2008年03期》。

[7] 樊波、朱光耀著:《畫中歷史—中國歷史畫解讀》,(香港,三聯出版社,2007年),頁124。

[8]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吳道子《天王送子圖》。

[9] 中國遼寧省博物館藏,周昉《簪花仕女圖》。

[10]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11] 趙喜惠:<唐朝與西域繪畫藝術交流探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9月),頁1。

[12] 段成式:《寺塔記》。

[13] 呂曉潔:<漢唐王朝的西域政策與文化交流>,《鄭州輕工業學院中州學刊》第7期(2015年7月),頁4。

[14] 鄶振明:<西域凹凸畫法在唐代畫壇的作用及表現>,《中國論文網,文學論文》,網址:https://www.xzbu.com/5/view-3639820.htm

[15] 陝西西安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6] 陝西西安乾縣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7] 陝西西安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18]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19] 趙喜惠:<唐朝與西域繪畫藝術交流探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9月),頁2。

[20] 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 --以樂舞、百戲、書法、繪畫、雕塑為中心進行考察>,(陝西師範大學,2014年),頁100-101。

[21] 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伏羲女娲圖》。

黃蔓翹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三年級學生,研究興趣為唐代歷史。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