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4.04.25

宋代茶禪文化發展

飲茶是中國的文化瑰寶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早在漢代人們便發現茶有藥用功效,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1而後隨著佛教的傳入,茶也與僧人的生活融合,成爲了僧人禪林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與禪宗思想開始融合。在唐代茶禪文化被賦予了更具體清晰的含義,並開始盛行於寺廟和士大夫之間,造就了許多的文學作品。如:中國的第一部飲茶經典《茶經》2,為「茶道」奠定了深層的文化含義,也是文學作品中,茶與禪文化結合的開始。直到宋代,茶禪文化的內涵和詩詞體現有了新的變化。茶與禪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寺院中融合,進而演變成「茶禪一味」思想,並融入到民間士大夫之中,成爲了唐宋詠茶詩的一大特色。其中的文化精神十分值得深究,因此本文希望通過研究能夠通過茶禪文化的發展源流,探究其文化精神,以及如何在唐宋文人詩詞之中呈現。本文將分爲兩個部分綜述,第一部分探討茶禪文化的起源,第二部分淺析茶禪思想在唐宋文人之間體現。

本文將引述歐天穎的〈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3淺析唐宋茶禪文化的演變。該文章主要探討禪道與茶道之間的關係。從茶的歷史文化、中國禪宗的出現及其思想理念,分析茶和禪兩種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並產生出「禪茶一味」。最後再分析「禪茶一味」的佛教精神、佛教應用以及該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和價值。賀佳歡的〈「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考辨〉4則作爲補充本文茶禪思想的具體内涵。該文章集中分析茶禪一味當中的思想內涵,如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是為體現出佛法隱於日常的思想等。最後以蕭麗華的《蘇軾詠茶詩及其茶禪研究-以唐代詠茶詩爲映襯的觀察》5為基礎,綜述唐宋文人對茶禪的理解。該文章引述了大量的詩詞,以論證時人對茶禪的理解,以及唐宋詩詞中茶禪文化的體現。再對照宋代蘇軾(1037-1101)的詠茶詩,分析當中詠茶詩的文體轉變,以及蘇軾的詠茶詩如何體現茶禪合一。

二、茶禪文化的起源

茶與禪的結合,與佛教的寺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茶禪文化可追溯自魏晉南北朝的《晉書.藝術傳》,而直到唐代中期才開始正式結合和確立,隨著佛教的傳入,茶也與僧人的生活融合,飲茶成爲了僧人禪林生活的一部分。據唐代官員——封演(生卒不詳)在《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

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6

此處講述泰山靈岩寺降魔師向人講授禪法時,指出學禪需要抵抗睡意和過午不食,於是大力提倡喝茶以破睡止渴助,而其功效明顯,因此很快便人人都喝茶煮茶,遍及全國。7由此可見唐代的僧人飲茶與坐禪之間的關係,茶能清正心神,而坐禪也是爲了平靜和修心,茶與禪結合的雛形由此而來。

其次是寺院清規的訂立與茶禪文化的結合。唐代百丈禪師(749-814)訂立的《百丈清規》為茶在寺院奠定了重要地位。他提倡僧人要以茶修禪並制定了一套相關的茶儀。清規中可見茶在寺院的三個基本功能:僧人會以茶為禮、以茶供佛、以茶待客。最初的《百丈清規》已失傳,現今流傳的是元代釋德輝(生卒不詳)所改編的《敕修百丈清規》,而後也有許多相關的清規講述茶儀,如宋代的《禪苑清規》、明代的《雪庵青史》等。現以《禪苑清規》卷一爲例:

住持人出起身掛鉢,令掛搭單齊整。蹲身踞牀坐,然後左手斂後裙衣襯體覆牀緣。徐徐垂足而下,不得跨牀便下,如堂內大坐茶湯,入堂出堂,上牀下牀,竝如此式。粥後放參,即住持人出堂打放參鐘三下,如遇早參更不打鐘。如為齋主,三下後陞堂,亦須打放參鐘。大坐茶湯罷,住持人聖僧前問訊出,即打下堂鐘三下。8

上述可見僧人從起床、喝茶均有明確規範,住持人起床需要先整理儀容再慢步下床,喝茶也是需要先聆聽鐘響才能喝茶。清規強調僧人生活中每一個步驟,目的是爲了僧人能夠體會禪融於生活之中,同時也指出喝茶的每一個步驟,都須合乎禮儀,反映以茶為禮的功能9。但此時的茶與禪尚未上升到悟道的境界,茶與禪只是形式上的結合。

再者是茶禪文化的正式奠定。趙州從諗禪師(778-897)的「吃茶去」典故,為茶禪文化結合為「茶禪一味」的境界,據《五燈會元》卷四所載:

(趙州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師曰:「吃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

師曰:「吃茶去。」10

上述一段對話,是禪宗史上極為有名的一則公案,講述趙州禪師問新來的僧人有否到過青州,有一人回答去過,有一人回答沒去過。而對此禪師也都回答「吃茶去」。看似答非所問,卻由此可引申出順其自然、消除妄念的思想,不用多作他想,只須靜下心來感受領悟,這便是「茶禪一味」的最早起源。11

其後進一步把茶禪融合於生活之中的是馬祖道一(709-788)禪師,他提倡以平常心悟道,如《指月錄》卷五記載:「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12他認爲平常心便是道,無須刻意造作也無所謂聖人凡人之別,以本心感悟生活,便是感悟禪道。另以惟建禪師和馬祖道一禪師以茶參禪一事爲例,可知茶禪平常心的體現:

惟建禪師,一日在馬祖法堂後坐禪。祖見乃吹師耳, 兩吹師起定, 見是和尚卻複入定。祖歸方丈, 令侍者持一碗茶與師。師不顧, 便自歸堂。13」(《景德傳燈錄·卷六》)

當時惟建禪師(生卒不明)正在法堂苦坐禪修, 馬祖禪師認為他執念過重,兩次吹他的耳朵都並無反應,因此便命人送惟建禪師一碗茶,提醒他莫要過分執著,而是應該保持平常心來參悟禪意。14可知茶禪重點不在如何鄭重其事,而是能夠靜心感悟。

綜上所述可見茶與禪文化之間互相融合的過程,茶因其能清醒心神的作用而得以在寺院中流傳,後因《百丈清規》的訂立,為茶禪文化制定了具體的雛形和行爲體現。其後趙州禪師與茶的典故——「吃茶去」為茶禪文化賦予了更深層的禪意,亦可見茶禪一味的雛形。最後馬祖禪師提出的 「平常心是道」的觀念,把茶與禪融合於生活之中,籍此結合兩者,「茶禪一味」便由此正式確立和升華。由此可見茶文化的含義與寺廟禪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三、茶禪思想在唐宋文人之間體現

從上述茶禪文化的演變可見,茶從一種參禪的途徑,逐漸演變為一種茶禪合一的意境。唐代的詠茶詩中,茶更是一種參道的途徑,多具有「空靈幽寂」的意境表達。宋代對茶禪的理解一方面承襲了唐代的特色,如茶能洗滌煩憂、清正心神、以茶參禪等特色等;另一方面則進一步深化,把茶禪合一,借茶感悟人生,非單單用於參禪。在文人之間的茶禪體現也正可對應上述茶禪文化的發展,逐漸貼近人的生活,在平凡中參道。

首先是唐人認爲茶能夠洗滌煩憂,清明心神。如白居易(772-846)在〈贈東鄰王十三〉記述:「驅愁知酒力,破睡見茶功。」15酒能夠讓人解愁,而茶能夠使人清醒,反映茶清明心神的作用,這也是茶能夠進入寺院的起始原因。又如韋應物(737-792)的〈喜園中茶生〉記述:

潔性不可汗,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16

此處可體現出文人認爲茶是具有特別的味道、能夠洗滌世俗煩囂,同時也體現出脫離塵俗的幽靜之意。

到了宋代而蘇軾在〈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撰:「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17道出在春日的暖陽下午睡一頓,醒來時喝一杯茶的愜意,而此處也可見承襲了唐以茶醒神的習俗。其後在蘇軾的〈雨中過舒教授〉:「坐依蒲褐禪,起聽風甌語。客來淡無有,灑掃涼冠屨。濃茗洗積昏,妙香淨浮慮……」18蘇軾坐禪悟道之時,以濃茶洗去憂慮,可見茶有剔除思慮飯友,使人心境平靜的功能。由此可見茶能夠清明心神,使人心境平靜的特質,在唐宋的文人間皆可體現。

其次是以茶參禪。在唐代寺院僧人與文人之間常透過茶宴交流,文人也常在寺院坐禪品茗,感悟禪道。如:王昌齡(698-757)的〈題淨眼師房〉19記述:「白鴿飛時日欲斜,禪房寂歷飲香茶。」講述王在寂靜的禪房中,獨自一人品茗參禪的情景。又如白居易的〈早服雲母散〉曾載:「酒渴春深一碗茶,每夜坐禪觀水月。」20以講述自己每天坐禪品茗,觀水月感悟禪道,可見唐人大多視飲茶為一種靜心修禪的途徑,同時也反映早期茶禪結合的雛形。

到了宋代則略有不同,宋代的詠茶詩具有托物寄意的特色,同時也開始把茶與人生相互結合。以蘇軾的詠茶詩爲例,常通過茶來寄寓自身的際遇,如〈種茶〉:

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爭交構。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能忘流轉苦,戢戢出鳥咮。未任供臼磨,且可資摘嗅……21

詩中大致講述蘇軾在松間發現一棵茶樹,因生長在荊棘之間顯得十分瘦弱,仿佛被上天遺棄了。但其孤根卻一直支撐著它的壽命。於是蘇軾把這棵茶樹移植到白鶴嶺,經過春雨的滋潤後便開始茂盛起來。蘇軾通過描述茶樹的境況暗指自身的情況「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當時蘇軾被貶到惠州,仕途並不順利,但他沒有自暴自棄,「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而後在茶樹被移植後的情況好轉,也寄託了蘇軾的期望,期望自己能有新的轉機。此處也可見宋詩托物寄意的特點,通過描述茶樹引申到自身,再借茶樹寄託自己對未來的期盼。再以〈汲江煎茶〉爲例: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22

詩詞講述了煮茶需要使用活水,其後詳細講述了茶湯煮沸時的茶沫,有如雪白的乳花在翻騰,倒出來時又似松林間的風聲,最後詩人坐著傾聽荒城裡長更與短更聲相連。詩中一方面描述煮茶的情景,同時也寄託了蘇軾的心情。茶沸的描述可引申到蘇軾坎坷的人生,最後一切的激動和坎坷都化爲平靜,靜聼長更與短更。反映蘇軾將生活中的苦難波瀾轉化為禪意的平靜。23借茶表達出「融茶於心,融禪於情」的境界,這便是宋代的茶禪合一,不再是借茶作爲途徑理解禪道,而是茶禪合一,通過茶表達心情,再從茶中感悟,轉化為禪意。24

上述可見茶禪文化與文人詩詞的融洽,以茶靜悟生活的一事一物,以茶領悟人生的高低起伏,茶與禪不外是平常心與生活之感悟的結合。

四、結論

綜上所述,茶與禪宗的結合,是中國文化獨特的現象。「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與禪宗文化相互推進著發展,茶由原本的解毒清神功效,因著寺廟以茶清神得以被賦予更深層的精神意義。另一方面通過唐宋文人的詠茶詩,可見茶禪與人生活之間的聯係得以更具體地融合。士大夫通過詩文為茶樹立了洗滌人心、清幽的形象;也通過詩文把茶禪思想變得具體,如〈汲江煎茶〉從以茶煮沸寄托人生失意,到以茶平靜感悟化波瀾與平靜的禪意。可見茶禪文化的演變與寺院僧人、士大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前者是為茶賦予禪意,後者則是使茶禪思想更爲圓滿,使茶禪融於人生之中。

參考資料

傳統古籍

1.    封演(生卒不詳):《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年)卷六。

2.    宗賾(生卒不詳):《禪苑清規》(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普濟(1179-1253):《五燈會元》(北京: 中華書局,1984年)。

4.    黃奭(1809-1853):《神農本草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2年)。

5.    瞿汝稷(1548-1610):《指月錄》,(四川:巴蜀書社,2017年)。

6.    道原(生卒不詳):《景德傳燈錄》,(北京: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7.    曹寅(1659-1712):《全唐詩》(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中文專著

1.    馮應榴等著:《蘇軾詩集合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王重民:《全唐詩外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82年),卷1。

 

中文文獻

1.    晁成林:〈宋代茶詩的禪文化意蘊〉,《宿遷學院學報》第11期(2018年),頁331。

2.    歐天穎:《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3.    賀佳歡:〈「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考辨〉,《浙江樹人大學學報》第3期(2016年)。

4.    蕭麗華:〈蘇軾詠茶詩及其茶禪研究-以唐代詠茶詩爲映襯的觀察〉,《東吳中文學報》第35期(2018年)。

5.    蕭麗華:〈從禪院清規看「和尚家風」中的茶禪關係〉,《華人文化研究》第2期(2019年)。

 

腳註

[1] (清)黃奭:《神農本草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2年)。

[2] (唐)陸羽:《茶經》(北京:中囯工人出版社,2003年)。

[3] 歐天穎:《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尚未發表,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4] 賀佳歡:〈「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考辨〉,《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5] 蕭麗:〈蘇軾詠茶詩及其茶禪研究-以唐代詠茶詩爲映襯的觀察〉,《東吳中文學報》2018年第35期(月份缺)。

[6]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年)卷六。

[7] 歐天穎:《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頁22。

[8] (宋)宗賾:《禪苑清規》(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525。

[9] 蕭麗華:〈從禪院清規看「和尚家風」中的茶禪關係〉,《華人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頁14-16。

[10](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 中華書局,1984年)。

[11] 歐天穎:《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頁13。

[12] (明)瞿汝稷:《指月錄》,(四川:巴蜀書社,2017年)。

[13]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北京: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14] 歐天穎:《佛教「禪茶一味」現象研究》,頁41。

[15] (清)曹寅:《全唐詩》(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卷488,頁5044。

[16] (清)曹寅:《全唐詩》,卷193,頁1994。

[17] 馮應榴等著:《蘇軾詩集合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302。

[18] 馮應榴等著:《蘇軾詩集合注》,頁809。

[19] 王重民:《全唐詩外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82年),卷1。

[20] (清)曹寅:《全唐詩》,卷454,頁5147

[21] 馮應榴等著:《蘇軾詩集合注》,頁2101。

[22] 馮應榴等著:《蘇軾詩集合注》,頁2211。

[23] 晁成林:〈宋代茶詩的禪文化意蘊〉,《宿遷學院學報》2018年第11期,頁331。

[24] 晁成林:〈宋代茶詩的禪文化意蘊〉,頁331。

余天兒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四年級學生,研究興趣為宋史。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