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漢字在美的體現:從「羊」的美學意義引申到儒家的品德美》
美學在中國的哲學思想源遠流長,正如學者黃玉順所言:‘美學並不是審美本身,而是對審美的反思’1所注重的是用眼睛去發現美,而中國的漢字則是通過宣之於口、筆耕不輟的渠道表達思想情感。漢字更是流傳千古,隨著知識的發達和教育的普及,學者李興概述漢字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原文取錄如下:
人們公認的漢字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2
當中值得留意漢字的特點便是具有濃縮性,正如學者許岳所言:‘漢字能夠用最少的文字記載最多的信息量。’3 以形容不同社會階級的人逝世為例,‘平民之亡’稱為‘死’;‘諸侯之死’稱為‘薨’;‘帝王之死’稱為‘崩’,僅憑單字的運用便能詮釋不同對象在相異的語境意識的逝世。可見透過拼湊漢字能承載重要的思想,便流傳千古,例如:儒家思想。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漢字的訓釋與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禮樂制度等結合,豐富其字義。以仁義道德為例‘仁’與‘禮’在禮樂制度崩壞之時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仁愛之心去引領當政者和民眾回歸正道。因此許慎將‘仁’詮釋為相親相愛、仁者愛人,將仁愛推己及人,學者吳婕亦以儒家思想的語錄體作論證,原文取錄如下:
正如《孟子·盡心上》中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4
許慎的註釋在《說文解字》中也隱含著傳統的政治思想。可見漢字對不同思想和觀點也有紀錄和體現,本文希望就漢字濃縮性的特點從字形和字義論述其在美的體現,並從隱含美寓意的開端——‘羊’進一步論證漢字在儒家思想如何體現美。
基於漢字的濃縮性而影響,漢字一般在單字中指涉不同意義。‘美’之所以為美是基於從羊,因此含有美學意義的漢字開端是‘羊’字,例如鮮、祥、義、善等都能分別體現食物的鮮美、事物的吉祥以及品德的高尚之美,從字形上便可見其共同點是字形中都有‘羊’字的組成。
以下將從‘美’字中論證‘以羊為美’的審美觀。從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得出‘美’是由羊字和大字組成。對此徐中舒與《說文解字》中的詮釋相異,前者認為是人首加上羽毛或羊首的形態,而後者認為‘美’字的組成是從羊從大,本義為味甘為美。學者黃玉順對此作出論述,原文取錄如下:
學者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解釋的‘美’字是‘象人首上加羽毛或羊首等飾物之形,古人以此為美。所從之上部分為羊頭,下部分為羽毛,《說文》皆從羊,不復區別。’5
以上的兩種爭論,從‘美’的整體字型形分析,若《甲骨文字典》的論述為正確,不論甲骨文或金文中的上半部分都是指羊頭,而下半部分則指羽毛。但是《說文解字》中‘羊’的字形與‘美’的上半部分更為相似。細看‘毛’字的分析,由於‘毛’在《說文解字》中的詮釋也包括羽毛,因此從其字形中論述《甲骨文字典》所認為的羽毛是否準確。因為金文和《說文解字》中的‘毛’字字形皆為一豎和兩條盤形的羽毛,與鳥雀掉落的羽毛相似,並非‘美’字上半部分如羊首般的圖案,可見在‘毛’字中的甲骨文或金文的上半部分皆與‘美’的上半部分相異,因此可推斷《說文解字》中從羊從大的詮釋相較徐中舒的羽毛更精準。從‘羊’字分析,徐中舒認為‘美’字的中間部分是等於羊頭。但從‘羊’的字形分析,多個字形的共同點便是‘羊’字從確實如同正面的羊頭,並有兩角兩耳,和真正的羊頭對比有很高的相似度。即便如此,‘羊’在《說文解字》解為哺乳綱牛科部分動物的泛稱,因此可推斷‘羊’的字形是在代表著一隻完整的羊,甲骨文只是以頭代羊,把其形象化,並非指涉羊頭。學者黃玉順亦以《說文解字》的說法作為佐證,原文取錄如下:
《說文解字》甚至認為,‘羊’字 並非‘以羊頭代表羊’,而是‘象頭角足尾之形’,即不只是羊頭,而是整個的一隻羊的形象。6
由此看出《說文解字》對‘美’中的上部分即‘羊’的詮釋最為準確,是指涉羊本身。正如學者黃玉順以《說文解字》‘美’的字義為準是基於從羊從大,原文取錄如下:
《說文》: ‘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7
因為羊肉在古時供人食用,因此本義含有味甘之義,加上從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可推斷‘美’中的上部分是由‘羊’組成,基於‘羊’字本就指涉動物的總稱,因此論證‘美’的上部分並非指羊首或羽毛,而是羊的整體。從字義而言,羊作為食物,以味甘為美為本義,因此符合味蕾上的滿足和美。‘羊’會被視為美還能追溯到《說文解字》中‘膳之言善也’一句,體現古人對膳食的重視,加上《周禮》:‘膳用六牲’當中也包括羊,因此可推斷古人對美食的追求及味覺上的美,因此‘美’字從‘羊’引申為《説文解字》的‘味,甘也’將美學和味覺聯繫到一起。此外亦可得出‘羊’成為隱含著美學意義的字,使其與其他字形或部首組合亦帶有美學意義的結論。
以下將論證‘美’字中‘大’的‘以大為美’。‘美’中的‘大’如《甲骨文字典》中,是指大小面積、規模、年長的大小。正如《世說新語·政事》中‘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也是指罪行的輕重,因此在‘美’中的‘大’並非指人,而是大小之小。徐鉉對‘美’的註釋為‘羊大則美,故從大’可印證上述的結論。羊的甘美已由字的本義中詮釋,而‘以大為美’則是有跡可循,例如早在《詩經》中便能體現以大為美的價值觀,例如‘大田多稼…既庭且碩’。從朱熹對‘碩、大’的看法為‘此詩為農夫之詞,以頌美其上’,可印證‘以大為美’的美學觀和‘美’中字形的組成有大的原因。
從以上的推論可論證‘美’含有‘以羊為美’和‘以大為美’的價值觀。結合‘羊’與‘大’組成的‘美’字,‘羊’字是隱含並代表著美學意義的漢字的開端,因此使從羊的漢字,包括‘美’,亦被賦予美學意義,體現出漢字‘以羊為美’的特徵;而‘大’則在著作中被視為美,帶出中國‘以大為美’的審美價值觀。
基於漢字‘以羊為美’的原則,得出字形從羊的漢字都隱含著美學寓意,以下便以儒家思想中的‘善’進一步闡述其在美學的體現。‘善’是會意字,本義如《說文》裡提到的‘善,吉也。’對此,段玉裁對羊為吉祥亦被學者黃玉順進行更詳細的詮釋,原文取錄如下:
段玉裁特意指明‘羊,祥也’,意謂從‘羊’並非取其味美之意,而是取其吉祥之意;言下之意,‘善’的本義是‘吉言’‘善言’。8
可見‘善’也被賦予吉祥之意,表達古人對祥瑞吉事的嚮往和追求。此外,附有儒家思想色彩的詮釋為:心地仁愛、友好,最能體現儒家追求的品德美,例如《左傳·昭公十二年》的‘供養三德為善’。從‘善’的字形分析,不論是甲骨文、金文或篆文皆能看出‘羊’在‘善’上部分的組成,加上《說文解字註》中對‘善’的詮釋指出‘羊部曰:美與善同意’。許慎提到‘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可見‘善’繼承‘羊’字義的美學意義原因是‘善’從羊,因此隱含著美的寓意,當中指涉的美從‘羊’食物的美引申到從羊的‘善’所指的品德之善,正如引申義所說的仁愛。‘善’的字義之所以從古時的完善引申到現今的品質醇厚,從儒家思想便能體現,例如孟子的‘性善論’包括‘四端心’,有仁、義、禮、智,認為人的品性和德行是善良純樸的,可見‘善’在品行上的體現和對人性的信任,帶出品德中擁有善也便是美德,可推論‘善’包含在儒家思想中品行的美。從‘義’字中也能體現美,因為當中有‘羊’字組成的部分。其本義是指合宜的事情,正如《論語·為政》的詮釋‘見義不為,無勇也’指出應該見義勇為,為無理或不合道義的事情發生,是屬於品德上的美和做人應該堅守的原則。在《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指出做事須符合道義和道德,講究人對品格和道德上的修養和追求。從字形上分析,甲骨、金文、《說文》中的‘義’字由‘羊’和‘我’組成,‘義’字中能解作美的原因是從羊,如同臣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承繼從羊所引申的美與善之意,可得出因為‘義’具有品德美之義,因此字形中從羊。結合‘義’的本義可理解為做人的原則便是符合道義和正道,例如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說明對別人需要仁愛,將仁愛推己及人,為對方設身處地思考;自己則應堅守‘義’,屬於德行上待人接物的美。結合從羊所繼承‘羊’字與美善同意,因此‘善’、‘義’都被賦予褒義的美學意義,在品德上和行為上的欣賞和嚮往的羊、善,以此推論與美的關聯‘善’是品德上的美德,而‘義’則是儒家所提及的品行,符合儒家在德行上的思想美。
綜上所述,中國漢字與儒家思想的發展相輔相成,基於漢字特有的濃縮性讓豐富的思想情感得以精準地詮釋。當中漢字具有美學意義的來源可追究至‘羊’字因為含有味甘為美之意,因此從羊的漢字亦隨之附有美學意義。以‘善’、‘義’為例,由於它們的本義都附有美學意義,因此共通點便是從羊,以上兩字均能歸納出其在儒家上所追求並相信的‘善’與‘義’,屬於在品德上的美,體現出人們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嚮往,因此使從羊的漢字帶有美學意義色彩。
期刊論文
吳婕:〈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對《說文解字》訓釋的影響〉,《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頁10-13。
李興:〈漢字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對當代文化影響研究〉,《漢字文化》(2022年),頁90-92。
許岳:〈漢字的特點及與中國文化的相互影響〉,《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22年12月),頁15-17。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察〉,《江海學刊》(2022年5月),頁14-21。
電子資源(網站)
漢典網(https://www.zdic.net),2004年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1月25日)。
腳註
[1]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察〉,《江海學刊》(2022年5月),頁14。
[2] 李興:〈漢字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對當代文化影響研究〉,《漢字文化》(2022年),頁91。
[3] 許岳:〈漢字的特點及與中國文化的相互影響〉,《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22年12月),頁15。
[4] 吳婕:〈先秦兩漢儒家思想對《說文解字》訓釋的影響〉,《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頁11。
[5] 同[1],頁14。
[6] 同[4],頁15。
[7] 同[1],頁15。
[8] 同[1],頁17。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