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析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源於「藥食同源」的理論,和食物藥物分類的方法: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和功效。「四氣」是指食物的寒、涼、溫、熱性丶「五味」是指食物的味道是酸、苦、甘、辛、鹹丶「歸經」(肺、脾、肝、心、腎) 是指食物對特定臟腑、經絡具有影響性作用丶和功效。
四氣: 寒、涼、溫、熱
《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指出食物的陰陽屬性發展出寒、涼、溫、熱的分類。《黃帝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強調治療(包括飲食調理)需根據食物的寒熱性質反向調節身體的冷熱,間接說明食物具有寒熱之性。
五味: 酸、苦、甘、辛、鹹
《黃帝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指出五味與五臟、五行間的對應關係。酸影響肝,苦影響心,甘影響脾,辛影響肺,鹹影響腎。《黃帝內經 靈樞·五味》談及五味對五臟的補瀉作用,如“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等,不同味道對應不同臟腑,並產生特定作用。《黃帝內經 素問·五臟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將五味與五臟對應,指出五味對臟腑的滋養或影響。
動向:升、降、浮、沉
《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隱含升浮(向上向外)與沉降(向下向內)的特性。《黃帝內經》未有直接提出食物的「升降浮沉」,間接體現「升降浮沉」的例子側重 ”身體的氣機”,《黃帝內經 素問·至真要大論》:「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提出調理氣機需根據病勢反向調節(如「下陷者升提」「上逆者降氣」),食物的「升降浮沉」由此衍生出。 例如升浮食物可治療氣虛下陷(如脫肛),而沉降食物可治療氣逆上沖(如嘔吐)。
歸經:肺、脾、肝、心、腎
《黃帝內經 素問·宣明五氣》:「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將五味與五臟對應,如酸味藥物作用於肝經,辛味藥物作用於肺經。這是“歸經”的理論。《黃帝內經 靈樞·五味》: 「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進一步結合五色食物對臟腑的補瀉關係(如甘味緩肝急),隱含“食物-臟腑-經絡”的聯繫。《黃帝內經 素問·五臟生成》:「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黑當腎、鹹。」,將顏色、氣味與臟腑結合,如黑色食物(如黑豆)入腎經,白色藥物(如百合)入肺經,為“色味歸經”提供依據,指出不同顏色的食物對不同臟腑的滋養和治療。
功效: 處理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各証候。
食物的功效能調和身體陰陽、補虛瀉實、退熱驅寒、解表治裏等病証。
3.1 四氣(寒、熱、溫、涼)
- 寒涼食物(西瓜、綠豆、冬瓜、絲瓜):應用於清熱、瀉火、解毒,適合熱性體質(口幹、便秘、利尿)。
- 溫熱食物(薑、洋蔥、大蔥、辣椒):應用於散寒、溫陽、活血,適合寒性體質(怕冷、腹瀉、解表)。
- 平性食物(蜂蜜、大米、豬肉、山藥):平和,可健脾養胃。
3.2 五味(酸、苦、甘、辛、鹹)
- 酸(山楂、烏梅):消食化積、收斂固澀(止汗、止瀉)。
- 苦(苦瓜):清熱燥濕(降火、通便)。
- 甘(怡糖、紅棗):補益和中、緩急止痛(健脾、潤燥)。
- 辛(蔥、薑):發散行氣、發汗解表(解表、活血)。
- 鹹(海蜇、海帶):軟堅散結(消腫、化痰)。
3.3 歸經 (肺、脾、肝、心、腎)
食物對特定臟腑或經絡有滋養和治療作用而予以歸納:
- 百合、雪梨歸肺經:潤肺止咳。
- 山藥、雞肉歸脾經:健脾益氣。
- 玫瑰、茉莉歸肝經:疏肝理氣。
- 柏子仁、豬心歸心經:養心安神。
- 核桃、粟子歸腎經:補腎壯腰 。
3.4 動向:升、降、浮、沉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收斂,通過食物的動向來調節人體氣機)。
3.4.1 升浮食物(動向:向上、向外)
- 食物作用:影響人體的上部或體表。
- 食物功能:發散解表、升陽舉陷、宣通氣血。
- 食物例子:蔥、薑、薄荷:發散風寒,升提陽氣。荷葉、升麻:輕清上行,治頭暈、內臟下垂。
3.4.2 沉降食物(動向:向下、向內)
- 食物作用:影響人體下部或內臟。
- 食物功能:降逆止嘔、通便利尿、鎮靜安神。
- 食物例子:冬瓜、薏米:利水滲濕,下行利尿。杏仁、雪梨、百合:降氣止咳, 潤肺下火。
升的食物能提升,主要用於下沉病徵。如黃芪、升麻均能提升中焦之氣,故適用於久瀉所致的胃下垂、子宮下垂、直腸下垂。
降的食物能下降、能抑制,主要用於氣逆上行,火熱上炎所致的病症。例如,陳皮可降胃氣,因此被認為適用於嘔吐,而龍膽草則有效地降肝膽火熱上炎所致的疾病。
浮的食物能升能散,主要用於體表上病。薄荷、牛蒡子皆為浮散性,故適用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和透疹利咽。
沉的食物能降氣,利尿通便,主要用於內臟或下肢疾病。例如,促進排便的大黃,和誘導排尿的木通都是下沉的藥。
4.1 調和陰陽
- 熱證(如上火)用寒涼食物(梨、綠茶)平衡。
- 寒證(如宮寒)用溫熱食物(紅糖、桂圓)溫補。
4.2 補虛瀉實
- 虛則補之: 氣虛則用黃芪、小米補氣,血虛則用菠葉、豬肝補血,陰虛則用黑芝蔴、百合補陰,陽虛則用蟲草、羊肉補陽。
- 實則瀉之: 濕盛則用薏米、赤小豆祛濕。咳嗽有痰,可以用海藻、海帶化痰止咳。 有瘀痛則用桃仁、米醋活血化瘀止痛。
補氣、血、陽、陰,理氣,活血,溫裡,消食,袪濕,清熱,化痰,解表和你澀等。
按食物分類方法: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和功效,可以得出身體健康的應用。
淮山: 甜,平,脾、肺、腎經
功效: 益氣,補脾肺,生津潤肺,強腎止遺精。
應用: 脾氣虛證。用於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瀉。
肺氣虛證。 用於慢性咳嗽和氣喘
腎氣不足證。 用於遺精、白帶增多、尿頻等。
百合: 甘、寒、肺、心經。
功效: 養肺陰止咳,清心安神。
應用: 陰虛證。 用於肺燥咳嗽、咳血。
心陰虛證。 用於心火引起的持續低熱,煩躁不安,失眠多夢。
金銀花: 甘、寒、肺、心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應用: 風熱證:用於外邪風熱所致的發熱,微惡風熱,咽喉腫痛。
熱邪證:用於高熱、口渴、困倦。 因邪熱侵入肺氣系統。
其他:用於癤、腸炎、痢疾。
肉桂: 辛、甘、熱、腎、脾、心、肝經。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絡
應用: 腎陽虛證。 用於惡寒,腰膝酸軟,陽痿,小便頻數。
脾腎陽虛證。 用於胃痛、腹痛、納呆、便溏之症。
血瘀寒凝所致氣滯證。 用於各種疼痛,如關節炎和腰痛。
蓮子: 甘、澀、平,脾、腎、心經。
功效: 補脾止瀉,補腎固精,養心安神。
應用: 脾氣虛證。 用於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久瀉。
腎氣虛症。 用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
心虛證。 用於心虛所致的煩躁、心悸、失眠等症。
南瓜子: 甘、平、胃、大腸經。
功效: 驅蟲
應用: 寄生蟲證:用於絛蟲病和蛔蟲病和血吸蟲病。
山楂: 酸、甜、微溫,脾、胃、肝經。
功效: 消食化積,行氣化瘀。
應用: 食積氣滯證。 用於腹脹、納差、腹痛泄瀉、消化不良等症。
血瘀證。 用於血瘀所致的產後腹痛、惡露。
中醫根據個人體質、症狀選擇適當的食物食材,以達到防病健身的目的。透過了解四氣五味、歸經與升降浮沉等理論,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日常飲食來維持健康。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