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5.28

《中庸》「誠」的生命解讀

對《中庸》裡「誠」的概念,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最樸實的解讀,按《說文》謂:「誠,信也」。誠與信互訓,俱從「言」旁。對誠信最具生命氣息的解釋莫過於「孚」字。《說文》稱:「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曰信也。」「孚」指鳥爪下之子。為甚麼將「孚」釋作「信」?徐鍇(920年—974年)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解讀。他說:「鳥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鳥袌恆以爪反覆其卵也。」意思是說雀鳥孵化鳥卵經常以其爪翻動其卵。勤勞地翻動鳥卵讓其均衡受暖,目的是孕育健康的幼雛。故此,孵化的日期準確,沒有失信耽誤了期限。由此誠信與生命就巧妙地構建起一種德性的期許。誠信的生命意識絕非孤立偶然,戰國出土文獻《忠信之道》直接稱「信」為天。簡文謂:「信之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如此,誠信便落實了匯聚生命、培育百善的德性力量。不竟,信是天德的啊!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說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雖從言旁,誠卻絕非華麗的說辭,它的意志裸露在天地運動之中。《忠信之道》靜默、繚繞地回答著孔子的話:「不期而可遇者,天也」。四季去來羚羊掛角,痕跡難尋,其降臨不失信於人。又何必言辭邀約! 總而言之,誠信蘊含著承諾與期許的意義,其又與萬物生機關涉。故此,「誠」可解釋為忠實不欺,象徵上天無偏私地、普遍地孕育萬物。「誠」乃折射出天地造物之善美及宇宙之整全。如果我們從萬有的本體去考慮,「誠」象徵著創造生命的意識。我們俯仰天地,繼而又返身自察,究竟那「誠」在何處呢? 奇妙往往不在別處,抬頭遠眺星際,低頭勘察土地,甚至反觀身體,似乎一切俱貫穿著一種主體意識聯繫、組織這紛紜雜沓的物質世界使構成一個龐大的生命網絡,驅使萬物井然有序、自在自然地繁衍生息。在我們頭上那無垠的宇宙容納了兩千億個星系,它們形狀、大小、遠近各異,驟眼儼然隨機散落在黑幕的空間裡,不過,卻呈現高度的層次性結構。驅動銀河和星系的運動、鋪排其形態的宏偉及展現其自身的修復能力,不能單以物理力量就能解釋得清楚。維持宇宙平衡的力量實質上是維繫著其龐大機體存在的意志。無怪乎,太空物理學家Richard Conn Henry(1940年—)直呼宇宙是精神性的。 我們再考察一下腳下的大地。一片森林的地下世界是由菌根真菌的網絲連結起無數大樹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命體系。真菌為植物提供水及氮、磷等養分,而且增強樹木抗病原菌、抗高溫、乾旱的能力。真菌之所以建構起廣大而且複雜的地下訊息網絡源自於其生命堅韌的力量。其建築起雄偉的地底「城市」,互通訊息、互補有無。又如人類的身體,由二百種,幾十萬億個細胞組織而成。各類細胞皆各施其職、生生不息地維持身體健康的存活。幾十萬億個細胞的忠誠凝聚成生命的意志。(假如我們說細胞的不忠誠,那癌細胞就是黑化了的份子,背叛身體,企圖吞噬自己的主人,消滅生命,故此惡名昭彰。)誠是那匯聚生命、創建生機的原動力。

《中庸》篇講「誠」是指宇宙生命的本根,它被昇華為萬有的本體。《中庸》篇探討的就是生命的創造及維繫生命的原理。廣漠的宇宙空間、奇妙的真菌世界以至精微的人體結構,它們絕不是無序凌亂的一地雞毛,三者共同體現生命的奇蹟。在《中庸》裡,「誠」的特徵表現為:一、「至誠無息」強調生命運動和奮進的特徵。二、「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說明「誠」乃生命創化的唯一動因。三、「誠」具備「中和」之德,生命的創化體現在平衡的觀念上。《中庸》的「中」在本體論中具有平衡、和諧的意義,從先驗的靜態平衡(中)演化為物理世界裡動態的平衡(和)。以下是《中庸》一段重要的經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以擬態手法將人類情感喜、怒、哀、樂來論說宇宙的平衡。這種擬態手法象徵著自然與人的內在關聯。《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杜預(222年285年)解釋稱:「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使不過節。」古人是如此的浪漫,如詩似畫地將人類好、惡、喜、怒、哀、樂的情感藝術地溯源於陰、陽、風、雨、晦、明六種自然氣象。在春秋時代,情感的節制觀念已相當成熟,為《中庸》承襲了下來。「未發」指先驗、形上的平靜狀態。「發而皆中節」指我們與外物交接後經過調節的平衡狀態。「中」意味著承認情感乃道德、人倫固有的根據(大本)。「中」形諸內而「節」調適於外,兩者保持高度一致。「和」是後天保持並發揚這些先驗特質的努力(達道)。「中和」能夠使「天地位」及「萬物育」,就是指達到完美均衡的德性以維繫天地的秩序和提供萬物生化的必要條件。經文稱之為「誠」。 換句話說,「誠」體現一種生命長養最為根本的力量—均衡,萬物皆仰賴它而生長。

《周易》有中孚卦,其卦象為上風(巽)下澤(兌)。「中孚」即誠信的意思。《彖傳》解釋:「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三、四為陰爻被上下各兩陽爻包裹在內。二及五爻皆陽居中。中孚乃教化邦國之象。《彖傳》又謂:「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中孚體現天德,化育邦國,其歌頌「誠」之為德與《中庸》相同。我們不得不為之驚嘆,誠的意念於傳統文化裡的重要意義。

黃君良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在先秦學術思想、戰國出土文獻和儒家思想。發表論文三十篇,學術專著兩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