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12.14

 

老子

 

關於老子(前571-前471)的生平,我們所知不多。司馬遷(前145或前135-?)稱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他並沒有進一步說明老子為何姓李。按先秦慣例,姓後冠子字是為尊稱,如孔子(前551-前479)、晏子(前578-前500)、孟子(前372-前289)、莊子(前369-前286)、荀子(前313-前238)等等。老子既姓老,又為何姓李?這個謎團,在西漢初年,博學如司馬遷也已分辨不清楚了。關於老子的姓氏長期爭論不休。令人感興趣的是老子的名和字。《說文》云: “耼,耳曼也。” 段玉裁(1735-1815)解釋為 “耳如引之而大也”。即老子長著一對厚大且長的耳垂。我們不禁要問,他的名和字為何要與耳朵相關呢?大耳垂除了是老子的生理特徵外, “耳” 與 “聖” 兩者密切相連。“聖”的邊旁不就從耳朵嗎?《說文》解釋聖為“通也”。那麼,究竟 “通” 甚麼呢?郭店《五行》篇為我們揭開了謎底。簡書謂:“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玉音,玉音則形,形則聖。” 說得直白些,即懷有聖德修養的君子通過 “聽” 就能明白天道,故此,《五行》篇直接說“聞而知之,聖也”。這是老子的後學委婉地認為老子乃聖人,給宗師添上去的名字。1

據太史公記載,老子曾任周史,孔子年青時拜訪過他,向他問過禮。司馬遷記錄了一場世紀會面,老子和孔子兩位思想巨人的談話被太史公扼要地記載了下來。孔子比老子要年輕許多,又問學、求教於他。故此,老子算得上是孔丘的老師。老師與學生談話,老子就直截了當地告誡孔子,請他去除身上的驕傲之氣、志得意滿的神色和過多的想法和慾望。沾上這些毛病沒有絲毫好處。2老子停止了說話,沒有任何補充,自然談話也就結束了。對於孔子所問的禮,老子竟隻字不提,實際上,在老子的人生哲學裡也沒有討論的必要。

以後周室的政治衰敗,老子便乘著青牛拉的車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當時關令尹喜(生卒年不詳)請老子寫下他的學說,於是,老子勉為其難地寫了上下兩篇共五千言而去3。(《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列仙傳》)司馬遷稱老子活一百六十歲或二百餘歲。後世有許多關於老子的傳說。最為有名的是老子出關往天竺變為佛陀化胡。此說最早見於東漢後期。4又據傳說,老子母親李氏是一位老年產婦,懷孕八十一載,分娩時難產,故此,剖左腋而生老耼。(《玉芝堂談薈》)

老耼是位隱士,在政局混亂黑暗的時候,他毅然掛冠西去。遺留下來的問題是《道德經》果真出於老耼之筆?還是另有作者?司馬遷在〈老子列傳〉介紹了老耼後,還列舉了兩位可能的作者:老萊子及太史儋。太史公以實錄存真的手法並無斷然否定老萊子及太史儋的歧說。老萊子是一位與孔子同時的楚地隱士,太史儋則是戰國初年的周太史。關於作者問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書《老子》(分甲、乙、丙三個版本)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新線索。據李學勤先生(1933-2019)的考證,郭店楚簡的年代約在公元前三百年,即戰國中期稍後。墓中出土的三個版本《老子》與通行本的篇章結構不同、篇幅約佔通行本三份之一、文字稍異,但三者互無重複。此種文本現象惹來重大的學術爭議。簡單地說,甲、乙、丙版本的《老子》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祖本?如推測成立,三者是否按照某種目的編輯而成?又或者甲、乙、丙版本的《老子》是否各自獨立,乃通行本的文獻來源?現時,我們無法提供一個確鑿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竹書《老子》甲本謂: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通行本作: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通行本最終修訂為反對儒家的道德學說,要求世人拋棄 “聖”、 “智”、 “仁” 和 “義”。學界普遍認為竹書《老子》並無針對儒家學說的傾向,當在儒道學派產生激烈競爭之前。竹書《老子》的出土並無法證實作者為誰,不過,《老子》乃先秦古書卻鐵證如山,絕非秦漢時代的作品無疑。

老子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反著說,彷彿悖論似地論述人類的觀念,但卻是沉吟著自然的價值,時而稱道為惚恍、沌沌和悶悶;又徑直名它為愚、淡和樸。老子認為人類的價值違背了道的價值。二十一世紀文明發展已使人類深陷種種的生存危機,難以自拔。老子曾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說 “希言自然” 、 “淡乎其無味” 在呼籲世人減損慾望,降低人類的主體性,一任遵照自然的法則。在今日,如此樸素的語言竟來自二千五百年前震聾發聵的警示。

 

 

腳註

 

1. 《列仙傳》稱老子的諡號為耼。

2. 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世家〉有不同的記載。老子告誡孔子:耳聰目明觀察深刻者,往往距離死亡不遠,因為他愛好議論別人。口才便給、知識廣博者,往往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人瘡巴。為人兒子者不要有自己的主意;為人臣子者不要有自己的主張

3. 通行本《老子》分〈道經〉與〈德經〉兩篇,〈道經〉在前而〈德經〉在後。馬王堆帛書老子則〈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

4. 見《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

 

黃君良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在先秦學術思想、戰國出土文獻和儒家思想。發表論文三十篇,學術專著兩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