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01.09

陰陽五行思想與創意啟發

發軔於春秋而系統化於戰國末的「陰陽五行」思想,是今天仍有廣泛影響的傳統文化智慧。「陰陽」本義是陽光照射地表,光與影對比所形成的自然現象。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則較陰陽後出,是古人日常生活必須具備的五種資材。二者本來互不相屬,其後陰陽被理解為一對相反相成的元素或力量,再結合五行的分類及相生相勝關係,乃進一步引伸為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運動,以及互相消長的原理。

具體而論,陰陽五行實則上可以是一種透過對事物「分類」,從而解釋事物相互關係的理論。陰陽是把世界一分為兩的二元對立,五行則是以事物的五種基本構成屬性,對宇宙萬物的系統化分類整理。當然,從今天的科學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種素樸的認識,甚至是一門「偽科學」。若僅強調從風水、命理的角度看待陰陽五行,更會扭曲和局限了陰陽五行的積極作用。

其實,陰陽五行的思維在對事物的解釋及應用上,它以「類比」(analogy)推理為論證方法,以兩件事物或事態之「相似性」或「共通性」為基礎,從某一物的屬性或事態推導出另一物所應有的屬性或事態。舉例說 : 地球與火星同屬太陽系的星體,若兩者的特性同屬「陽」的話。那麼,若地球有生命存在,便可推導出火星也應有生命存在。 當然,火星存在生命與否,仍有待證明。

對比於具有「必然性」的「演繹」 (deduction)推理,「類比」推理在論證上僅具有「或然性」。雖然如此,由於它以「相似性」或「共通性」作為推論根據,在解釋效力上便相對較靈活和有彈性,進一步對發明或創造具有較大的激發作用。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類的事物因彼此相似共通而相互感應,對產生新意念,尤其具有積極的作用。

例如以五行中的「水」比喻性格中的「溫柔」,引而伸之,五行中的「土」又可隱喻性格中的「敦厚」。這就是透過類比推理而作出的延伸解釋。又例如植物以向上生長為特性,故「垂直線」可類比為「木」;液體以流動不居為特性,故「曲線」可類比為「水」;又如土壤固定不動,故「方形」可類比為「土」。換言之,藉著類比思維的解釋,事物均存在類似的相互關係。由是,陰陽五行所建構的分類系統可謂無所不包,無遠弗屆。而恰當運用同類事物的相似性,對其他事物的關係與作用,加以聯想、引伸及推衍,便可激發具新意的解釋或發明。故總結而言,陰陽五行乃是一種對創意萌發具有正面作用的理論。

周國良博士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現職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中文教學部副主任及經史與思想專業統籌
研究興趣包括中國哲學、當代新儒學、西方哲學及文論。
專著《形構之理與存在之理-戴震、朱子、孟子所言之理及道德形態之比較研究》,論文散見其他學術刊物。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