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中式建築:福建建築
在東南亞,中式建築與紅色的關聯,主要源自區內盛行的福建宗教建築。這些建築影響廣泛,以至於現今東南亞大部分中式寺廟都髹上了鮮紅色,少有理會地域建築風格的細微差異。不過,傳統福建建築中的紅色通常並非鮮紅色,而是偏向於啞土色,即建築中廣泛使用的赤陶磚、清水磚與赤陶瓦的自然顏色。除了最主要的紅色,用於牆壁、柱子與窗戶的石材亦會影響整體配色。福建建築主要使用的「青石」與「泉州白」兩種火成岩,兩者均採自福建省。前者是顆粒細密的深青色石頭,產於惠安,主要用於圓形雕刻或浮雕。後者則是帶有斑點的乳白色石頭,通常用於淺浮雕。「礱石」是另一種帶有斑點的乳白色石頭,帶有一絲紅色,呈現出柔和的粉紅色調。
福建建築的上層多以赤陶瓦為頂,屋脊緩緩彎曲,兩端尖頂上翹,形似燕尾,故稱為「燕尾脊」。屋瓦由木條支撐,拱腹板以木板製成,而木板又由椽子支撐。椽子通常髹成紅色,但有時也會髹成更加精緻的模仿木紋。支撐椽子的木桁架往往有多種顏色,而檁條通常呈紅色。類似於潮州建築中的「潮瓷」,在福建建築中也可以看到名為「剪瓷」或「剪黏」的彩色陶瓷碎花裝飾。

(馬來西亞「龍山堂邱公司」)
根據福建方言的地域分佈,福建省內的鄉土建築可進一步分為不同的類型:閩南、閩東、閩北、閩中及閩西。由於大部分移民來自閩南,亦有部分來自閩東,因此東南亞的福建建築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來自閩南的泉州建築及漳州建築,以及來自閩東的福州。泉州和漳州建築之間的差異很小,而這兩種類型與福州建築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
在木結構方面,泉州建築比漳州建築更偏向細長。泉州建築的另一項顯著特徵,是以「飛天拱」作為入口大廳屋「斗拱」系統的一部分。「斗拱」是互相緊扣的支架系統,由「斗」與「拱」組成。福州建築最明顯的特徵,無疑是其誇張的上翹屋簷,如《詩經·小雅》所言:「如鳥斯革,如翔斯飛。」

((新加坡「天福宮」)
在東南亞,同一棟建築中同時使用泉州和漳州風格的建築構件,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福建省內尋找遵從特定傳統的工匠十分困難,因此風格融合和建築類型混合在東南亞相當普遍。從20世紀末開始,以禮拜場所為首的傳統建築也起了更大的變化。部分原因是華僑財富有所增加,擁有翻新及美化建築的資金,另外就是「品質更佳」的現代建築材料湧現。

(新加坡「天福宮」)
例如,石材普遍被視為是比清水磚或石膏更好的材料。因此,原有的土磚牆或髹成紅色的水泥牆多已被帶有雕刻的青石板取代,改變了建築的整體配色及視覺特徵。另一項趨勢,是用額外的「剪瓷」裝飾屋頂,從而改變屋頂的比例。
東南亞的福建建築例子
馬來西亞
- 馬六甲「青雲亭」(泉州建築)
青雲寺建於1600年代中期,是該地區其中一間公認最古老的華人寺廟。該寺歷史悠久,曾屢次擴建,於1801進行了最後一次大型工程。該寺是該區最早進行修復的福建寺廟之一,於「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了優異獎。
- 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漳州建築)
現在的龍山堂邱公司是在1902年至1906年期間,由一間氏族會館佔用的平房改建而成的。兩層結構的混合風格,演變自殖民時代建於高蹺或磚墩之上的英馬平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建築於1955年獲得修復,最近一次修復是在2001年。
浮雕以中華經典為主題,以青石雕刻而成;淺浮雕鏡框則以泉州白製成。這兩種火成岩均常用於福建建築。
(馬來西亞「龍山堂邱公司」) - 檳城「鶴山極樂寺」(福州建築)
極樂寺建於1891年,是該區其中一間最大的大乘佛教寺院。
- 檳城「天公壇」(福州建築)
天公壇建於1869年,專門供奉玉皇大帝。2002年,該寺進行了修復工程。
新加坡
- 天福宮(泉州建築)
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福建寺廟之一,建於1840年,在1990年代後期進行了修復工程,並於「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榮譽獎。
與潮州建築相比,泉州建築中的「金瓜筒」相對較長。
(新加坡「天福宮」) - 鳳山寺(泉州建築)
鳳山寺由福建南安的福建人建立,供奉廣澤尊王,於1908年至1913年間遷至現址。該寺的保育工作在「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中獲得了卓越獎。
- 蓮山雙林禪寺(受泉州、漳州及潮州風格影響的福州建築)
蓮山雙林禪寺創辦於1898年至1900年之間,工程隨即展開,大部分結構於1907年峻工。該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以摻合其他風格影響的福州建築而聞名。
誇張的上翹屋簷是福州建築的特色。
(新加坡「連山雙林禪寺」)
泰國
- 曼谷「建安宮」(漳州建築)
建安宮是曼谷最古老的福建寺廟之一。現時的建築是在拉瑪三世時期(1824–1851年)重建的,2008年的修復工程榮獲暹羅建築師協會(ASA)頒發「建築保育獎」。
印尼
- 雅加達「金德院」(漳州建築)
金德寺又名「Vihara Dharma Bhakti」,一般認為建於1650年,修復於1755年。該寺於2015年3月2日不幸遭大火燒毀。
漳州建築的「垂花筒」比泉州建築更圓,泉州建築的比例則相對更細。牆上的紅色瓷磚及紅色搪瓷漆是最近新添的。這座建築於2015年3月不幸遭大火燒燬。
(印尼雅加達「金德院」)
- 三寶壟「大覺寺」(漳州建築)
大覺寺據稱建於1746年,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擴建及裝修,最後的大型工程可追溯至1911年。
- 三寶壟「功德祠」(泉州建築)
功德祠建於1845年,毗鄰大覺寺。該寺經歷過多次修復,1907年進行了最後一次大型工程。該寺於2019年3月21日不幸遭大火燒毀。
能看到「飛天拱」,代表這是泉州建築。與漳州建築相比,懸空花柱的比例亦更為修長。這座建築於2019年3月不幸遭大火燒燬。
(印尼三寶壟「功德祠」) - 三寶壟「威惠宮」(漳州建築)
威慧宮又名「陳氏祠堂」,建於1815年,修復於1863年。
菲律賓
- 馬尼拉「崇福堂」(原為泉州建築)
崇福堂建於1878年,曾經歷數次增築及改建,入口大廳兩側增建了兩棟鐘樓門,其設計與施工最初受歐洲影響,但隨後以中國「牌樓」的形式重建。
該寺於2015年3月15日遭拆除,雖於2017年獲重建,但建築飾面已然改變。
廣府建築:基本法則
-
外部配色:以紅色為主(赤陶瓦、清水磚、赤陶磚),搭配紅色或白色(灰泥牆)。
-
屋頂曲線:微曲;緩坡(斜坡)。
-
屋頂裝飾:「剪瓷」,又稱「剪黏」。
-
屋頂楣板:塗有紅色油性塗料的簡樸楣板。
-
正立面:通常有石開口窗。
-
門框及門墩:石門框通常與青石鼓或青石獅子配對,橫向支撐門框。
-
木雕:髹上金漆、清漆及彩色油性顏料的浮雕。
主要參考文獻
1. 杜南發 等, 《南海明珠: 天福宮》, 新加坡: 新加坡福建會館, 2010.
2. 阮章魁, 《福州民居營建技術》,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6.
3. 張玉瑜, 《福建傳統大木匠師技藝研究》, 中國: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4. 楊莽華, 馬全寶, 姚洪峰, 《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 中國: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
5. 蔣若琳, 《臺灣龍柱石雕研究(1895-1945): 以惠安石匠辛阿救為中心》, 台灣: 蘭臺網路, 2021.
6. 鄭慧銘, 《閩南傳統建築裝飾》,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8.
7. 戴志堅, 《福建民居》,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8. 戴志堅, 陳琦, 《福建古建築》, 中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5.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