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的问题越演越烈,即便从早在百年前已经意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行动似乎并未能解决或改善问题。渐渐环境伦理学、生态学等等的发展开始蓬勃起来,不得不开始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重大的反思,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
贾探春的身世背景,铸就了她自尊与自卑交织的性格特点,她对自身身份极为在意,性格中的极度敏感,赋予了这一人物独特的反抗精神。她在艰苦的实践中构建了主体化的生命意识和自我价值,但在封建社会中势必会遭受打压,外在的环境现实与探春对生命的内在要求产生激烈碰撞,形成矛盾,其人格之“美”就是在这矛盾中展开。
圆仁(慈覚大师,794年-864年)作为日本佛教史中的「入唐八家」1之一,在日本佛教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960-1279)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饮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实践,更被赋予深刻的人文与审美意涵。本文以苏轼(1037-1101)与陆游(1125-1210)的茶诗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两宋文人饮茶风尚的文化脉络及其精神内核。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西方差会开办的教会大学采用西方教育模式,成立学院及增加科系,凭借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杨坚,541-604;581-604在位)命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建一座新城,是为大兴城,其后唐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都城的建造,后世合称为隋唐长安城(以下统称其为长安城)。
沈德潜的诗学以儒家「诗可以观」的政教传统为核心宗旨,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功能。其复古诗学体系对唐诗的推崇尤受学界关注,所倡「以李、杜为宗」之说,既认可李杜诗歌中的积极政教意涵,复将二者标举为唐诗典范。
十九世纪中叶,由于中英双方签定《南京条约》,西方传教士因而有机会迁进香港,建立在华传教基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教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当中。
当代全球化语境中,生命意义危机逐渐催生文化自觉的生命教育需求。本研究基于《论语》文本,建构儒家生命教育理论体系,揭示其应对现代性困境的启示价值。
天台宗的忏法众多,其中以《大悲忏》的修持最为盛行,自宋代四明知礼法师制忏以来,后世对《大悲忏》的内容多有增减,以致形成各种版本。
南下之际,郑天挺特意向陈垣辞别,陈垣将其送出校门。1战争结束后,郑天挺从南方回到北平,二人才得以相聚。2这段经历点出二人于抗战时期的决择,前者选择南下,后者选择留下。
本研究旨在探讨《孙子兵法》的「道」、「全」思想与现实价值。首先分析孙子的兵家思想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论述当中的关系;然后从政治、战争、民生上探讨「道」,以兵法中提供的策略加上近代战争的参考探讨「全」的概念;再以「道」、「全」的意义结合《战争论》与现代战争展现《孙子兵法》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孙子兵法》在理想与现实中取得平衡,在各篇中提供不同的战术而实现不战,此灵活性在现今社会中极具借鉴作用。
分享文章
我们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们网站的经验, 当您按"接受"或继续使用本网站,您自动接受我们使用cookie。